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上海率先取消研究生“免费午餐”?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09日01:58 荆楚在线-楚天金报

  各高校收费方案拟就,只等批复

  据《东方早报》报道这几天,关于研究生全面收费的问题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记者昨天从上海各高校了解到,沪上各高校早就着手进行这一方面的探索,各高校关于“研究生培养成本分担”方案都已拟就,就等待国家相关部门的批复了。

  收费是大势所趋

  “研究生全面收费的方案早从1998年就开始了,当时国家准备从1999年开始在上海试点研究生全面收费制,并于2000年在全国全面推开,但由于担心会影响生源,这一方案当时夭折了。不过,研究生全面收费是大势所趋。”5日,上海市教育部门的相关负责人透露。

  “对于研究生收费改革,最关键的问题是转变观念。实行研究生培养成本分担,有利于进一步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优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环境。”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萧蕴诗说,同济大学积极参与研究生收费改革,已经制订出相应的预案。根据不同的培养层次,制订不同的资助方案,加大对优秀学生的资助力度。博士生的资助来源以奖学金为主,鼓励他们把精力集中在创新能力培养上,能写出高水平的论文,并制订特殊政策,对特别优秀的博士生,如其论文进入全国优秀博士生论文候选的博士生,给予特别的奖励。对于硕士生的资助,则以鼓励他们参与科研、参加三助———助教、助研、助管为主,以劳动来获取报酬,完成学业。对于特别困难的学生,学校将继续开通奖、助、贷等多种渠道给予资助。萧蕴诗认为,研究生收费改革,不但不会降低学生获得的资助,而且还能加强学生学习质量管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最早可能在明年启动

  华东师范大学的步伐也迈得相当早,去年10月就已经向教育部提交了方案,方案主要有两部分内容:《华东师范大学关于实行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的试行方案》和《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资助试行办法》。根据《试行方案》,90%的博士研究生和60%的硕士研究生在实行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制度后能够获得资助,学校用于研究生资助的总经费相当于平均每名研究生一年可得到0.988万元的资助。最后收费制度的实行要等待国务院批准。华东师大的李学昌院长信心十足: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制度如果在2004年招生简章出台前得到批准,2005年就可以启动了。收费草案管窥

  上海交通大学关于研究生教育成本的合理分担的相关草案是参照美国哈佛、密歇根大学等国外高校相关制度来制订的。按照草案设计,学生收费将被分为A、B、C、D四个等级。A级为学费全免,同时学校发放生活补贴;B级为学费全免,学生通过自己打工来补贴生活费;C则为学费半免;D是全收费。所有学生都可以通过学校提供的三助———助研、助教、助管来完成学业。学校初步将四级的比例划定为A、B各20%,C、D各30%。

  复旦大学明确表示,如果研究生全面收费,学校会让一半左右的学生都能够拿到奖学金。学校还将增加助教、助研、助管的人数,提高津贴额度。因此,只要学生努力学习、做科研,这些学生的经济状况不会比目前差。对于特困生,学校还有特殊政策,学生也可以通过银行获得贷款。

  配套政策须跟上

  据了解,目前我国研究生分为计划招生、自筹经费、委托培养等方式。其中,占研究生主体的国家计划招生的“公费生”,由国家下拨培养费,不仅学费全免,并且每月还有基本生活费。所谓“全面收费”就是将公费、自费并轨,所有学生都要缴纳学费。

  教育专家认为,研究生教育作为非义务教育的一个阶段现在却享受着“义务教育”的特权是不合理的。近年来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进一步增加了原本就不足的教育经费压力。实行研究生收费制度,可以增加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为更多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沪上高校研究生院的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一致认为,研究生全面收费更有利于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研究生教育机制的深层次变革,更好地体现国家教育投入的目的性,完善高等人才的教育结构。实行研究生培养成本分担制度并不像人们简单理解的那样,会导致很多学生因此而缴不起学费,读不成研究生,相反,它将引进竞争机制,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做科研。

  不少学生也表示:赞同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但相关的奖贷等配套政策必须要跟上。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