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黄河滩区行凸显“三农问题”重心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09日05:47 东方早报 | |
东方早报记者周浩 在“一号文件”发布之前,国家领导人在实地考察中就显示了“重农”的思想。去年12月初,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山东、河南的考察中,看望今年黄河水灾中受灾的群众,在考察过程中,胡锦涛对三农问题发表了讲话。 接近去年末的这次考察中,胡锦涛先后到山东聊城、菏泽和河南商丘、开封等地,深入乡村农户、田间地头、农产品加工企业,就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进行调研。 之后的讲话中,胡锦涛强调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深刻认识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真正在思想上、工作上更加重视“三农”问题,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 这次讲话引起了广泛关注,被认为是经过一年多考察和调研的积累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重视三农问题并调整三农问题思路的重要标志。 中央党校教授王贵秀说:“农村工作本身就需要掌握全面的真实情况,需要长期的实践积累,有数十年落后地区工作经验的胡锦涛显然掌握了这个基本思路。” 王贵秀也指出,中央领导人到基层实地考察,在当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针,同时对地方政府提出要求,这反映了新的领导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思路。 同时,领导人深入基层考察的成果也能迅速进入政策层面,这实际上打通了从地方到中央、再从中央到地方的“快速通道”。 这一点在之后的中央农村会议上得到印证,从这次每年最高级别的农村工作会议上透露出的信息是,农民增收、减负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将进一步得到贯彻,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降低农业税率成为来年农村工作的两个重要措施。 三农问题由来已久,去年的形势更加不容乐观:年初的非典考验后,年中的洪灾和高温更是打击了农民的信心,而到了年末,粮食生产的形势骤显严峻,多个产粮大省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产,地处东部的几个耗粮大省的供应形势则更加紧张。 国情专家胡鞍钢指出,从十六届三中全会开始,农村与农民政策始终是最大的公共政策,农村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公平”和“协调”。 在这个思路下,减少农民负担、重树农民信心已经首当其冲,而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农村基层民主、改善城乡二元结构、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寻找出路,已经摆在了农村工作的“案头”,这些都将成为调整农村公共政策的一揽子方案。 胡锦涛选择山东、河南这两个同为农业大省并同受自然灾害打击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个中深意不言自明。 事实上,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以来,胡锦涛已经有了10次离京出行,这10次出行中,胡锦涛在非典期间3次走到非典肆虐的广东、四川和天津,在361潜艇遇险时,胡锦涛身历大连看望了遇难官兵家属代表,在“神舟5号”成功发射前夕,胡锦涛接见了飞天第一人杨利伟。 与这5次出行相比,胡锦涛的另外5次出行更凸显了新的中央层的长期工作思路,而16大明确的“重视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新一届领导集体工作的重心之一。 胡锦涛第一站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前站———西柏坡,在这个毛泽东说出“进京赶考”的革命圣地,胡锦涛明确了新一届中央政府“权为民所有,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工作思路。 “三民”方针被称作“亲民”路线,媒体普遍认为这条路线将始终贯彻“解决三农问题”始终。 这从另外的4次出行中显现出来,这6次出行胡锦涛都选择了中西部贫困落后地区,走过内蒙古、江西、四川、湖南、山东和河南。 在零下35度的气温中,胡锦涛新年伊始来到地处塞外的内蒙古中东部地区,在看望当地农牧民和困难职工时,胡锦涛始终强调“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看望遭受连年自然灾害的锡林郭勒盟牧民那木吉拉齐仁时,胡锦涛说:“你们要坚定信心,搞好生产。党和政府一定尽力帮助你们。只要大家共同努力,生活一定会好起来的。” 而在国庆期间,胡锦涛来到遭受洪灾的湖南遭受洪灾地区,指出要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并对粮食工作作出部署。 胡锦涛专程来到袁隆平院士主持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详细察看了超级杂交稻选育项目的进展情况,强调说,粮食问题是关系经济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的松懈。要充分调动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联系到最近在山东和河南的考察,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已经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声明:东方早报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 相关专题:中央一号文件重视解决“三农”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