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连家船漂到何时(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0日10:39 海峡都市报
连家船民岸上的幸福生活
尤溪洲连家船民当年上岸时场景(资料图片)
  福州市港头河、光明港,很多船静静地停靠在河边。船儿聚在一起,形成了水上村庄。没有白墙红瓦,却有船儿做家,没有杨柳笼烟,却有桅杆如林。村民赖以生存的船只俗称“连家船”。

  目前,福州市对内河水域连家船的治理工作已全面展开。这些连家船户准备好“上岸”了吗?还有一些什么思想负担吗?对于自己将来的生活是否有信心?连日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调查了一些连家船户,也回访去年上岸的一些连家船户。

  拆迁过渡户:好想上岸

  老唐家是典型的连家船户。几年前村里的土地被征用后,一家四口人便挤在港头河上一艘长13米、宽3.5米的连家船上,以捕鱼为生,一住就是四年。

  前几天,老唐带着记者参观了他家的“两室一厅”。大厅里,老唐的妻子正蹲在简易灶台前生火做饭,厅里还摆着一张餐桌和几条凳子,这就是老唐家的客厅。猫身进房,里面是两间宽不到两米的小间,这就是一家四口人的卧室。

  老唐摇着头说:“这里没水没电,河水又脏,夏天蚊子多得吓人。说真的,很苦!我们很想搬到岸上去住,可是我们一家人都没有文化,在岸上如何生活呢?”

  贫困户:希望有个过渡期

  没有住房,靠水吃水,来自仓山的唐庆信就属于这一类,五年前由于家贫,来台江投靠亲戚,到现在一直与妻子及10来岁的女儿住在船上。

  唐庆信说,现在自己和妻子都属无业人员。一开始在河面捞红虫为生,由于最近市场行情大跌,每公斤红虫的价格仅在1.4元左右,和他一样,原先许多以捞红虫谋生的人正准备改行。唐庆信等船民们担心,一旦把连家船取缔,他们也就失去居住场所和生活来源。

  唐庆信表示,如果政府部门在取缔连家船前,能给他们一个过渡期或指定一个地方停靠,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租户:只因便宜才“上船”

  来自湖北监利的陈德福,是光明港一艘连家船的租户。他说自己是今年大年初五左右由老乡介绍到福州的,因为暂时没有工作,没钱租住民房,便以每月55元的价格租了一艘连家船,白天外出找活干,晚上在船上歇息。

  陈德福告诉记者,和自己一样在光明港附近租住连家船的老乡有三四十人,他所租的船因为没水没电价格相对较便宜,根据船上的设施配备程度,每艘船的月租价位在50至100元之间。随着连家船原有住户的上岸定居,外来务工人员成为连家船新的船民。

  陈德福说,他有看到政府通告,并且听说出租的连家船要被取缔销毁,希望在船被取缔之前能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

  捕鱼户:想有份“地上”的工作

  昨日,记者上了港头河的一只连家船,船主江先生正在做饭。江先生告诉记者,他们世世代代都以捕鱼为生,他天天都到闽江捕鱼。虽然在陆地上已经有房子了,但为了捕鱼,他们一家人多数时间还是住在船上,一是出去捕鱼的小船必须停泊在大船旁边,大船也要人看;二是捕鱼的工具都放在大船上,四季要用不同的渔网和工具,也不能天天拿到陆地上。

  江先生很诚恳地说,“很多像我们这样的渔民,在上面找到了工作,也就都到陆地上去生活了。说真的,船上生活条件这么差,谁都不想一辈子生活在船上。”

  回迁户:我们只会打鱼

  港头河上的老唐是回迁户,前几年上岸后,由于在岸上没有工作,又回到船上。他告诉记者,前几年有关部门动员过他们上岸,当时他们附近的几家船户都上岸了,可现在这几家人中有两户又回到船上生活。

  老唐说,当时他们上岸后,先租了房子住,政府也给了一些补偿,可像他们那样一直在船上生活的船户,没受过什么教育,在岸上一直没有找到工作,后来只好回船上来捕鱼了。如果自己再上岸,到时船被销毁了,返回就比较难了。

  回访尤溪洲旧连家船民

  2003年3月20日,福州市仓山上渡街道尤溪洲最后一批连家船民上岸,并住进了仓山南台新苑的安置房。这几日,记者与上渡街道尤溪洲居委会陈萍主任对部分旧连家船民进行回访。

  唐兆银是当时第一批上岸的船民。记者和陈萍到他家时,一家人正准备过元宵节。75平方米的套房,做了基本的装修,家里买了电视、电冰箱,也安了电话。新婚不久的唐庆云(唐兆银儿子)说:“上岸的生活真得不错。今天有这样的生活还多亏了当时大家‘拉’了我们一把。”

  一提起当时在船上的生活,唐庆云便不住地摇头。他说,2001年2月原本旧村重建拆迁,当时由于家里困难,只好搬到洋洽河上的一条水泥船上,当时他们全家四口人,就住在这条不足20平方米的船上,吃喝拉撒都在船上。船上没水没电,喝不上自来水就直接把闽江水打回来喝。附近的河水又脏又臭,整个人被薰得昏昏沉沉的,母亲就是在船上的两年得了肺病。一到夏天更是吓人,蚊子到处都是,一家人经常被蚊子咬得全身是包。

  本报记者 林洪涛/陈洋根/林丹/文/图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