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让“必读”有点尴尬的“不必读”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0日11:10 北京青年报

  尽管有炒作之嫌,但《中学生不必读》一书的编辑、出版,却还是严肃而有意义的。尤其是对照了教育部门推荐的“必读”书目之后,就更让人觉得有人开列这样一份“不必读”书目,对于眼下的中学生来说,应该是多有助益。

  教育主管部门推荐的“必读”书目,确实都是已经经过历史检验的经典,这些经典也确实应该成为中学生阅读经验中的重要部分。但如果浏览一下“不必读”的书目,却发现其
中有相当部分,其实并不比某些“必读”书更“不必读”。比如,比起“必读”的《西游记》、《围城》,或《谈美书简》,“不必读”的《百年孤独》、《鼠疫》,或《小径分岔的花园》,无论在艺术水平和历史影响上,也并不逊色。而相对于“必读”书目中的经典而言,“不必读”书目中的大部分作品虽然还没有经过历史的淘洗,但因其鲜活、亲切及与中学生生活的切近,可能已经成为中学生自己的经典。因此有“不必读”书目做对照,至少已经可以肯定“必读”书目是一份不完全也不够丰富的书目。

  当然,“必读”书目的遴选标准必然更加严谨和慎重,教育主管部门的特殊身份,也使其行事风格必须端庄。而出版社以其相对自由的身份,偏打出“不必读”的讨巧名目,使其行径显得有点不够厚道。问题在于目前这份“必读”书目实在严谨和端庄得有些过了,给“不必读”留下了太多的空间,以至于“不必读”一出,就轻易地对照出“必读”书目的缺陷。

  浏览“必读”书目,大概的规律是外国著作截止到“近代”,中国作品截止到“现代”。无论中外,一概没有“当代”。这样的原则,大概一是为了保证所荐书目的经典性,二是尽量回避作品风格和流派上的争议性。可是无论怎样理解或解释“必读”的含义,这样一份过于久远的书目,总是显得与学生们的真正需求之间相距太远。而且无论是关于风格流派的争议,还是某些不太符合卫生标准的内容,都是难以回避的。如果“必读”就意味着保险,则虽然也能开出一个书目,但由其所勾勒出的世界文化风貌,会留下太多残缺。而这个破绽刚一露出,就有精明的商人打出“不必读”,其实等于借着“必读”的缺陷和尴尬,补齐了一个全本的“必读”书目,只是其中最“可读”的那部分,为出版社贡献了利润。

  为了回避尴尬,建议教育主管部门放弃“必读”的名目,大方地为中学生推荐一份可靠、可信也可爱的书目,即尽到引导学生之责,也免得为他人留下借势炒作的空间。

  本报评论员1 2

  1 2

  作者:张天蔚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