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虎成了新宾之痛 面对指责当地政府有苦难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1日08:08 新华网 | |
本报昨日见报《虎须白拔了吗?》引起读者强烈反响,昨天有读者通过电话向记者透露了虎须的最终去向,本报将进一步调查并密切关注事态发展 读者电话感谢抚顺野保所作的努力 抚顺市野保部门从事情发生后,一直关注着这只老虎的命运,记者通过多次对当地野 1月19日,也就是野保部门获悉新宾满族自治县出现老虎伤人事件后的第二天,迅速派人随同省林业厅及有关专家赶往大四平镇样尔沟村,展开现场勘察,随后就是农历新年,抚顺市林业局所有相关人员放弃节假日休息,时刻注意着老虎的一举一动。 如何营救老虎、如何保证营救人员的安全,几乎每一个细节都被考虑进去,春节放假期间,记者每一次打电话给抚顺市林业局野保处负责人,相关负责人都在办公室内进行救虎的前期准备。 结果令人痛心,但却并不能说令人沮丧,一位读者打来电话,表示通过本报对抚顺野保部门所作的努力表示感谢,并鼓励他们不要气馁。 昨天晚间,记者与抚顺市野保部门的一位负责人再次谈起了老虎事件,他告诉记者,当时,上级有关部门的意见是暂时不要动这只老虎,而当地野保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也十分有限,他认为,如果不是这些主客观因素综合起来,这只受伤东北虎也许不会有这么令人惋惜的结局。 新宾副县长当地接受媒体采访最多的人 新宾县分管林业的副县长赵凤林成为新宾接受媒体采访最多的人,很多次记者见到赵凤林时,他的周围都挤满了记者。老虎事件后,赵副县长忙得有时连饭都吃不上。昨天,赵凤林表示,从这些日子的报道来看《辽沈晚报》是一张有着社会责任感的报纸,对老虎事件的报道最充分、最客观、最及时,他对此表示感谢。 这些日子,30万新宾人成为最牵挂、最关注这只东北虎的人,附近网吧业主注意到记者是采访报道东北虎事件使用电脑,无论如何也不收费。 样尔沟村为老虎伤心 村主任许富权说,老虎伤人事件出现后,村子做了许多工作。首先,他们逐户向村民通知,不要随便出门,特别是禁止任何人未经允许就私自上山。同时,听说老虎可能受伤的消息后,他们特担心,惟恐老虎有什么意外,他听别人说,辽宁省已经100多年没有出现老虎了。为此,村里还组织了一些村民到山上送羊,同时,他们已经准备好随时上山搜虎,可是,在没有得到批准时,老虎的死尸已经出现,对此,他们既感到惋惜又非常无奈。 初六上山要救虎初七令下不同意 昨天,新宾县公安局一名民警无意中透露,大年初六,他突然接到紧急通知,准备上山抓虎,但是到了初七,另一个命令传来了,抓虎行动暂停。有关负责人的话道出其中缘由,“上级主管部门不同意抓虎”。 现在老虎已经死了,尽管许多新宾人不愿再提这件事情,但是记者还是感受到了他们心中的一丝委屈,新宾法院的一位法官告诉记者,作为新宾人,他们感到脸上无光,无论如何老虎也是死在了新宾。 将新闻进行到底 为了把事件真相完整、准确、客观地报道给读者,本报及许多媒体的记者一样,在新宾为老虎事件的报道付出了艰辛。 虽然山区寒冷,然而读者的企盼与关注,成了新闻人克服困难的原动力;让读者了解事件的真相,这是新闻人应有的社会责任。 十几天来,当您阅读着鲜活的报道时,我们则行进在被冰雪覆盖的山路上,渴了手捧积雪入口,一丝凉意更激起无穷斗志。百万读者透过报纸注视着我们,责任重大,懈怠不得。 一只东北虎的出现引起了人们对改善自然环境的进一步关注,它的离去也暴露了我们在动物保护管理上的许多问题。特别是得知老虎惨死的消息后,我们更感觉到有责任、有必要呼吁:贪婪不能淹没良知,善良不能原谅无知。 随着亡虎事件的不断追踪,真相会一点点显露,读者或喜悦,或愤怒,或悲伤,这些都促使我们不断地追问、调查,还事实以本来面目。 本报发起的“卧虎崖”石刻今天就要完工了。任凭风吹雨打“卧虎崖”始终会铭记:这里曾经让一只老虎伤心离去。 新闻背后 吸取亡虎教训关爱自然生灵 采访途中两次“险遇”车祸 发现东北虎尸体的新宾满族自治县大四平镇样尔沟村地处大山深处,每次赶往该处汽车都要穿行几十公里的山路,因为路上满布冰雪、地势险要,采访组的成员戏称其为“破冰之旅”。 2月8日早8时,两名记者乘坐的采访车从新宾满族自治县出发,赶往样尔沟村进行回访。为了保证采访工作的安全和有效,司机一直以60公里左右的时速匀速前进。9时左右,采访车行至大四平镇到样尔沟村路段时,突然接到知情者的电话:“我知道老虎被套死的一些细情,同时,也能帮你们在山上找到套子,你们赶快过来,我在山上等。” 知情者提供的线报可能对破案产生很大影响,必须见到这个人!为了不耽误采访,司机立刻提高了行车的速度。由于记者的缘故,通往村里的土路被错过了,为了快点赶到山上,司机突然一个急转弯,想象不到的是车子居然快速地冲向路边的深沟,司机马上又是一个急刹车,车子一个掉头后,继续向沟边滑去,见此情景,副驾驶位置上的记者,左手紧紧地抓住司机放在挡位上的手…… 庆幸的是,车子在紧贴沟边的路边停住了。“怎么了?没问题吧?”司机着急地大喊。这时,怔住的记者才木然地笑了出来。“这路真是不能刹车,万一出了问题,我下岗不要紧,报道都完了。”司机不停地自责说。 笑声中,3人与车祸擦肩而过。 次日,另一组记者也经历了一次考验。记者们在驾驶采访车上山时,因为车辆的马力问题,车子突然被卡在了一段山路的坡顶,司机急忙搂住手刹车,进退两难,不但随时有退下的危险,后边是坡度很陡的山路,非常危险。见此情形,司机用尽了所有的方法,拼命地打轮,车子的后轮终于蹭到了有土的地方,油门到底,采访车终于“喘”着粗气爬过了高坡。大家悬到嗓子眼的心终于落下了,此时,司机的头上也渗出了汗珠。 防止耳鸣记者养成张嘴习惯 工匠们在刻字的时候,记者一直跟随在旁,有时还打打下手,所以,白天经常会在山上度过。由于在平原地区生活的时间比较长,所以经常会出现高山反应,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不断地耳鸣,拿手机和别人说话的时候,总是听不到。 为了缓解耳鸣,记者向多个村民进行了请教,其中,有人告诉记者,嘴部不停运动可以减轻耳鸣现象。于是,记者每天都要准备很多口香糖,不停地嚼,症状虽然有所好转,但嘴却很疼。无奈,记者只好经常张大嘴巴,以调节压力,可是,时间一长,居然养成了经常张嘴的习惯,总是引起不知情人的大笑,有人甚至以为记者得了怪病,建议记者到医院看一看。 司机每天第一个爬起来 另外,采访中最辛苦的还有采访组的两名司机,他们每天都要“跑光”一箱油,具体地说,每天要跑300余公里的山路,几乎等于沈阳到朝阳的距离。 因为他们每天都到同一个加油站加油,已经熟悉的服务员开玩笑地说:“以前,就听说建楼有个深圳速度,如今,我感觉到了,你们每天也在以一箱油的速度前进。” 同时,无论白天还是深夜只要一有情况,司机肯定会第一个爬起来,他们首先要发动车,用空调把车烘热,以免有人被冻感冒。说起发动车,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由于新宾的天气很冷,其中一辆采访车,经常无法自己启动,有时要靠车拉,有时则要靠人推。一次,一名记者在推完车后才发现,羽绒服和裤子已经溅满了冰水,融化后,一圈一圈的,整个一个“难民”形象,回到宾馆后,看到记者这个样子,服务员都忍不住笑了出来。(于欣)(来源:辽沈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