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辽宁甘肃争藏《四库全书》 国之瑰宝将安身何处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2日01:15 兰州晨报

  据2月11日《沈阳晚报》报道,在即将召开的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驻沈阳的全国政协委员将再次就保存于甘肃的文溯阁《四库全书》返还沈阳一事递交提案,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协调甘肃省政府尽早将《全书》归还沈阳故宫。据此,20年未能解决的甘肃、辽宁两省对于文溯阁《四库全书》的归属问题的争论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归属争议由来已久

  文溯阁《四库全书》是仅存于世的三部《四库全书》之一,原存于辽宁省沈阳故宫博物院。1966年,中苏关系紧张,当时的辽宁省革命委员会考虑到战事对四库全书可能造成的危害,便请示中央采取有关措施对书籍进行妥善保护,当时中央慎重作出决定:将四库全书调拨甘肃省保存。瑰宝在甘肃期间,有关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其得到了最妥善的保存。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辽宁省有关方面通过各种途径向甘肃省表示要其返还文溯阁《四库全书》,尤其是近几年,沈阳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多次向两会提交议案要求甘肃省返还文溯阁《四库全书》。针对于此,文化部曾专门召开会议协调,但未能达成一致。

  观点碰撞

  辽宁方:文溯阁《四库全书》返回沈阳是完璧归赵

  在沈阳的全国政协委员认为,文溯阁《四库全书》从成书后,便一直保存于沈阳故宫,明国初年曾被运至北京,但后来又在张学良将军的交涉下使其得以返回原库保存。文革期间由于战备的需要才交由甘肃省代管,所以应该将文溯阁《四库全书》“完璧归赵”,使其书阁合一。

  甘肃方:从保护文物的角度文物留在甘肃为好

  对此,2月11日,记者采访了负责文溯阁《四库全书》保护的甘肃省图书馆的孟书记,他表达了不同观点,他认为,当年文溯阁《四库全书》是经中央批准拨交甘肃保存的,而文溯阁《四库全书》这样国宝级的文物其所有权本身属于国家,因此不存在归“赵”的问题。同时,我省在近40年的保存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保存经验,目前,《四库全书》配备了高层次的专门管理人员及研究人员,确保了《四库全书》的万无一失,今年专门为文溯阁《四库全书》修建的藏书楼也将投入使用。而且甘肃气候干燥,极其适合保存这样的古籍,《四库全书》在甘肃保存期间,书籍上的黄斑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减少的趋势。2000年7月,国家文物局、文化部等部门组织有关专家专门对文溯阁《四库全书》在甘肃的保存情况进行了检查,当时的结论是保存情况很好。因此,从有利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说的话,文溯阁《四库全书》还是应该由甘肃来保存。另外,孟书记还开玩笑说,如果照沈阳的做法,我们也将流失于全国各地的敦煌文物收回,那样肯定是不现实的。

  最终归属将由国务院和文化部协调决定

  对于文溯阁《四库全书》的保管权问题,记者还采访了甘肃省文化厅社会文化处的梁处长,他也称文溯阁《四库全书》不牵扯回归问题。当年是国家调拨给甘肃省保管的,因此最终解决文溯阁《四库全书》的保管权问题还要由国务院和文化部协调处理。

  相关链接:全力保护四库全书

  近40年来,甘肃省对四库全书的保护工作十分重视,每年拨专款派专人管理四库全书,并在2000年12月2日的甘肃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溯阁四库全书保护工作的决定》,将保护文溯阁《四库全书》提高到了法律的高度。另外,投资3000多万元的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楼已于2002年开工建设,该工程占地52.89亩,目前工程主体大部分已经完工,即将进入古建装饰阶段,预计今年9月基本竣工,届时,这座仿明清风格的书库文苑,将与四库全书相得益彰。

  相关链接:《四库全书》的概况

  公元1772年,乾隆皇帝仿效前代“明主”文治之举,下诏编纂《四库全书》,将天下书籍按“经、史、子、集”重新删定。编书工程历时10年,抄成7部,分别收藏于北京(故宫、圆明园)、沈阳、承德、杭州、扬州、镇江的专修藏书阁。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它集中国古代文献典籍之大成,共收书3503种、79337卷,全书2291100页,堪称“千古巨制,文化渊薮”。该书共有文渊阁本、文溯阁本、文津阁本、文源阁本、文宗阁本、文汇阁本和文澜阁本七部,但由于屡遭劫难,有三部半毁于战乱,至今保存完整的仅有三部,其中文渊阁本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文津阁本现存国家图书馆,文溯阁本现存于甘肃省。

  本报记者郑凤鸣,实习生李帆、林静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四库全书新闻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