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布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3日11:12 新华网 | |||||||||
2003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人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目标,以加快发展为总基调,着力优化发展环境,积极应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努力克服“非典”疫情的负面影响,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全市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经济 经济实力: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初步统计,200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611.9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实现了预期增长目标,经济增长率连续5年保持在10%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1613元,比上年增长9.2%,按当前汇率折算,约合3819美元。 运行趋势:全市经济经受住了上半年“非典”疫情的严峻考验,全年经济运行呈现“高开─回落─恢复─回升”的特点。 产业结构:“三、二、一”产业格局稳固。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5.3亿元,比上年增长3.3%;第二产业1298.5亿元,增长11.9%;第三产业2218.2亿元,增长10%。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2.6%、36.0%和61.4%,其中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93%、41.74%和57.33%。 财政收支: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调控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92.5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其中,增值税、营业税分别为75.3亿元和263.7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和15.8%;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为93.7亿元和57.2亿元,增长17.8%和16.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737.2亿元(含中央追加支出36.1亿元),增长17.3%。其中,科教文卫事业费175.5亿元,增长19.6%;基建、挖潜支出121.7亿元,增长15.1%。地方财政为抗击“非典”共减免各项税费和基金14.9亿元。 市场价格:价格指数有所回升。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1.5%,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04.7%,分别比上年上升2个、4.9个和7.6个百分点。 三大需求: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共同拉动,经济自主增长动力强劲。 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57.1亿元,比上年增长18.9%。投资重点集中于住宅和基础设施两个方面。全年完成住宅投资692.4亿元,比上年增长9.1%;住宅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2.1%,比上年下降2.9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17.8亿元,比上年增长1.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9.4%。 社会投资趋于活跃,非国有单位投资成为带动全市投资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全年非国有单位完成投资1412.0亿元,增长35.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65.5%。其中非国有内资单位完成投资1135.2亿元,增长35.2%,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52.6%。 更新改造投资和工业技改投资全面启动。全市完成更新改造投资216.2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完成工业技改投资92.4亿元,比上年增长58.6%。 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为0.19,与上年的0.20基本持平。固定资产投资率为59.7%,比上年增加3.3个百分点。 消费:消费市场热点突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916.7亿元,增长14.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6%。结构升级成为推动消费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消费热点主要集中于住房、交通和通信等领域。全年销售商品住宅1771.1万平方米,增长10.4%,实现销售额789.2亿元,增长10.1%;销售各类汽车40.8万辆,实现零售额305.2亿元,分别增长56.6%和51.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123.8元,增长8.1%。其中,服务性消费比重达到30.3%,与上年基本持平;城镇居民人均用于交通通信方面的支出1688.1元,增长32.8%。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4655.3元,增长10.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7%。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长较快的领域分别为:交通通讯,增长32.2%;居住,增长29.0%;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增长16.3%;三项支出之和占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5.3%,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全市最终消费率为53.1%,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出口:外贸企业市场竞争力增强,出口大幅增长。全市出口16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6%;其中地方企业出口总值达到73.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9%,增幅提高3.8个百分点。地方企业出口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要出口商品,出口额分别为48.5亿美元和34.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5%和29.8%,占全市地方企业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65.8%和46.3%。 二、城市建设与管理 土地管理:土地管理工作继续加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制度初步形成。1999年至2002年,市级财政共投入资金3.5亿多元,区县乡镇自筹资金1亿多元,共新增耕地16.7万亩,基本上实现了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另外,争取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16个(2个项目已通过国家验收),项目总规模达0.75万公顷(约11.2万亩),新增耕地0.18万公顷(约2.65万亩)。土地征用供应结构更趋合理。全年征地9.21万亩,其中耕地2.97万亩。土地征用主要用途为:住宅3.06万亩,交通用地1.88万亩,绿化用地1.72万亩,其它2.55万亩。 道路建设:道路建设取得新成果。全年道路建设总投资129.2亿元,占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达到30.9%。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全面展开,城市轻轨(13号线)全线贯通,地铁八通线通车试运营,地铁五号线、四号线、十号线年内陆续开工。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和城区路网加密工程加快实施。五环路全线贯通、三环路改造、玉泉路一期、马家堡西路、西外大街西延、万寿路南延等多个项目建成通车。22条奥运地区道路陆续开工建设,北辰东路、安立路、潮白河东、西堤路等项目前期工作按计划开展。平蓟路、108国道(石门营至六环段)改造、110国道(延庆县路段)改线、110国道大修等重点工程相继竣工。年末,全市道路总长度约5500公里,完成新改扩道路长度110公里。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114公里,比上年末增加40公里。 危旧房改造:危旧房改造进程加快。全年城八区完成危旧房改造投资203.9亿元,比上年增长13.7%;拆除房屋184.6万平方米,其中危房70万平方米,动迁居民近5.3万户。截止到年底,全市危旧房改造工程开复工总面积达到1586.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6.7%,其中本年新开工608.7万平方米,增长33.9%;竣工382.1万平方米,增长15.0%。 环境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成效明显。下大力气治理城乡环境卫生,完成158项环境整治重点项目,环境总体水平又有新的提高。大气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第九阶段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发布实施。全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为224天,占全年总天数的61.4%,比上年增加21天。在生态治理方面,永定河、潮白河、大沙河、延庆康庄、昌平南口等五大重点风沙危害区的20万亩裸露土地全部“披绿”,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使林草植被得到了快速的恢复和增加,为首都提供了绿色屏障。水环境治理取得新进展。肖家河、吴家村两座污水处理厂和酒仙桥中水处理厂正式运营,小红门污水处理厂近期投入使用,转河治理、凉水河流域污水截流工程基本完成。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88.6万吨/日,其中城近郊区160万吨/日,城近郊区污水处理率达到56%,比上年提高9个百分点。全年清运垃圾361.4万吨,比上年增长12.6%。建成阿苏卫、高安屯、丰台垃圾综合处理场,高安屯垃圾焚烧厂开始动工,门头沟焦家坡垃圾卫生填埋厂已投入使用。城近郊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1.3%,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城八区共有1900多台燃煤锅炉改用清洁能源,超额28%完成改造任务,其中四个城区已基本完成对20吨以下燃煤锅炉改用清洁能源工作。全年汽车维修行业共免费检测汽车尾气180.4万辆次,治理尾气排放不合格车辆18.9万辆次。 城市绿化:城市绿化取得新进展。第一道绿化隔离带完成绿化面积1000公顷,第二条绿化隔离带、温榆河生态走廊和奥林匹克公园等重大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陆续启动,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47.5%,城近郊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分别比上年提高2个和0.8个百分点。城近郊区新增绿地面积409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突破10平方米。 公共交通:城市公交体系逐步完善。年末,全市共有公交电汽车运营车辆1.76万辆,客运出租车运营车辆6.3万辆,公共电汽车线路776条。全年城市公共交通共运送乘客41.98亿人次(不含出租车),比上年下降12.6%;其中公共电汽车运送乘客37.26亿人次,占88.76%;轨道交通4.72亿人次,占11.24%。全年出租汽车客运量达到5.18亿人次,比上年下降13.4%。 公用事业:城市水电气热供应能力得到充足保障。全年自来水售水量5.98亿吨,比上年下降0.2%;其中生活用水4.98亿吨,比上年下降0.7%。怀柔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成供水,张坊、平谷应急供水工程、南水北调石家庄至北京段总干渠工程于年内开工。全年北京地区用电414.8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7.8%。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70.5亿千瓦时,增长12.3%,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占用电总量的17%。全市新增220千伏变电站2座、110千伏变电站18座、35千伏变电站8座。全年煤气销售量达2.3亿立方米,天然气销售量达19亿立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9.3%和18%;液化石油气销售量达14.6万吨,下降1.4%。陕北天然气进京市内及扩建工程基本竣工,天然气管线逐步向远郊区县挺进,管线长度6504公里。年末,全市燃气用户达到357.7万户,其中天然气家庭用户达到225.8万户,占全市燃气总户数的63.1%,比上年上升5.8个百分点。城市热力管网供热面积达到765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9%。 三、主要行业 农业:农业结构调整继续深化。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95.3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3.3%。农业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进一步下降,由上年的3.1%下降到2.6%。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7.9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种植业产值102.3亿元,增长5.2%,养殖业产值135.6亿元,增长9.6%。种养结构由2002年的45:55调整到43:57。年末,耕地面积为19.56万公顷,比上年末减少5.36万公顷,下降21.5%。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12万亩,比上年调减16.3%;各类经济作物和其它农作物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由上年的45.4%上升到48.5%。全年粮食产量58.0万吨,粮食亩产273.7公斤,分别比上年下降29.5%和15.7%。主要农副产品肉类、牛奶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0.3%和15.6%,蔬菜产量下降3.4%。 新兴农业发展迅速。设施农业、籽种农业、精品农业、观光农业、创汇农业和加工农业等“六种农业”实现产值148.3亿元,占郊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2.9%。“六种农业”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133.6%。 工业: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017.3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增幅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8.2%,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3.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70.8亿元,增长12.3%;其中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41.7亿元,比上年下降1.5%;股份制工业增加值374.5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外商及港澳台工业增加值391.6亿元,比上年增长12.0%。 产销衔接基本正常,企业经营状况明显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8.2%,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19.5亿元,比上年增长40.6%;利税总额404.6亿元,增长31.6%。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55.4%,比上年提高19.1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6.1%,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98873.0元/人,比上年提高24.5%。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成为现代制造业新的增长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实现总产值429.6亿元,比上年增长近1倍;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11.7%,成为仅次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的第二大行业;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7%,比上年提高16.4个百分点。全年汽车产量为34.7万辆,比上年增长1倍,其中轿车产量达到7.3万辆。 高新技术产业恢复增长。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14.1亿元,比上年增长7.1%(按当年价格计算),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27.6%。其中电子与信息领域增长2.9%,生物医药增长13.2%,新材料增长14.4%,光机电一体化增长21.3%。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7%,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9%。 建筑业:建筑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建筑业总产值达到1306.7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实现增加值281.2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建筑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8%,与上年持平。建筑企业劳动生产率继续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3.4万元/人,比上年提高14.5%。建筑业实现利润30.6亿元,增长23.9%。 邮电通信业: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174.8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其中通信业实现增加值161.3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83.0亿元,比上年增长18.9%。 邮政业务有涨有落。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31.3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全年订销报纸11.7亿份,比上年下降7.1%;订销杂志5284万份,比上年增长0.4%;收寄函件8.4亿份,比上年下降1.2%;收寄特快专递1189万件,比上年增长11.4%。年末邮政储蓄余额达到280.8亿元,比上年增长12.8%。 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680.4万户,比上年增长16.2%。局用交换机容量达834万门,比上年增长3.8%。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47.3线/百人,比上年增长13.4%。全市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095.6万户,比上年增长19.2%。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76.1户/百人,比上年增长16.2%。新兴通信业务如数据通信、多媒体、互联网、电话信息服务、手机短信等迅速扩展。IP电话通话时长达到75.3亿分钟,增长1.2倍;移动短信业务量达到89.2亿条,增长1.5倍;北京通信公司推出的无线市话(“小灵通”)业务,用户达47.8万户。 交通运输业:运输总量平稳增长,运输结构基本稳定。交通运输仓储业实现增加值78.6亿元,比上年下降1.7%;占本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2%。 货物运输稳中微增。全年货运总量30936.1万吨,比上年增长0.5%。其中,公路运输28606万吨,增长0.8%;铁路运输2283.4万吨,下降2.7%;民用航空运输46.7万吨,增长2.0%。公路、铁路、民航三种运输方式货运量比重分别为92.5%、7.4%和0.1%,公路货运比重上升0.3个百分点,铁路下降0.3个百分点,民航基本持平。 旅客运输一升两降。全年旅客运输量31237.4万人,比上年增长6.2%。其中,公路25702万人,增长11.2%;铁路4289.9万人,下降14.8%;民用航空1245.5万人,下降2.5%。公路、铁路、民航三种运输方式客运量比重分别为82.3%、13.7%和4.0%,公路客运比重上升3.7个百分点,铁路下降3.4个百分点,民航下降0.3个百分点。 商业:多元业态促进商业繁荣。全年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271.3亿元,比上年增长7.8%。社会商品销售总值4587.3亿元,增长31.6%;购进总值4344.9亿元,增长35.8%。大中型商业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实现销售收入3808.4亿元,增长23.3%;实现利润79.0亿元,增长24.4%;实现利税总额124.5亿元,增长16.4%。以连锁经营为标志的现代流通方式活力显现。年末,连锁企业146家,连锁商业全年实现零售额463.0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超过20%,为24.2%;比上年增长23.7%,高于全市商业平均增速9.2个百分点。其中300多家便利店实现零售额12.5亿元,增长1.1倍。 金融保险业:金融保险业为我市第三产业中的第一大行业。全年金融保险业增加值达513.8亿元,比上年增长8.5%,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2%。 金融业务进一步扩大。年末,北京市中资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18321.9亿元,比年初增加2929.4亿元,增量比上年下降7.3%。其中企业存款余额9986.4亿元,比年初增加1423.7亿元,增量比上年下降23.4%;居民储蓄余额5293.5亿元,比年初增加903.8亿元,增量比上年增长5.9%。金融贷款余额11343.3亿元,比年初增加2131.7亿元,增量比上年增长23.6%。消费贷款余额1646.3亿元,比年初增加484亿元,增量比上年增长12.3%。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4480.4亿元,现金支出14389.8亿元,收支相抵回笼现金90.5亿元。 保险市场快速发展。保费收入282.5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1.9亿元,增长13.3%;人身险保费收入230.6亿元,增长22.5%。产、寿险各项赔款给付支出48.0亿元,比上年增长2.3%。 证券市场:证券市场发展迅速。全年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23369.8亿元,比上年增长86.0%;其中股票成交额5041.4亿元,比上年增长33.1%。全市发行A股上市企业76家,当年上市企业6家,通过股票市场筹资241.9亿元。 房地产业:房地产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185.9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4%,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202.5亿元,比上年增长21.5%,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55.7%,比上年增加1.2个百分点。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达9070.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593.6万平方米,销售1895.8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20.8%、8.8%和11.0%。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额898亿元,比上年增长10.4%。 房地产开发热点是商品住宅。全年完成商品住宅投资633亿元,比上年增长7.9%,占房地产投资的比重达到52.6%。商品住宅开复工面积6352.9万平方米,增长17.7%;竣工面积2080.8万平方米,增长8.0%。 四、对外开放 外贸进出口: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据海关统计,全市海关进出口贸易总值684.6亿美元,增长30.4%。其中进口总值516.1亿美元,出口总值168.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4%和33.6%。地方企业进出口贸易总值为189.3亿美元,增长34.8%。其中进口115.7亿美元,增长42.1%;出口73.7亿美元,增长24.9%。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对外服务贸易大幅增长。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额4.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2.7%和50.8%。年末在外人数2091人,为去年末的98%。 旅游:受“非典”疫情影响,上半年旅游业遭受重创,下半年旅游市场逐步恢复。全年接待海外游客为185.1万人次,比上年下降40.4%。旅游外汇收入19.0亿美元,下降38.9%。接待国内旅游者8737.0万人次,比上年减少24.0%;旅游收入706亿元,比上年减少23.9%。年末,全市共有旅游定点饭店659家,其中星级饭店614家,客房数达到10.9万间,比上年末增加0.6万间。客房出租率恢复到51.7%,比上年末下降10.3个百分点。 利用外资:利用外资迅速增长。全市新批外资项目1360项,比上年减少0.7%。合同外资金额3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1.5亿美元,增长19.8%。合同外资投向趋于合理,投向第三产业的外资比重为70.6%,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中引资规模较大的批发零售餐饮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增速分别高达35.8%、42.3%和38.1%,金融保险业引资规模也扩大了7.0%。 开发区:开发区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市26个开发区累计入区企业24181家,其中投产企业20281家。全年各类开发区实现总收入3701.4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实现工业总产值1989.5亿元,增长11.5%(现价);实现利润193.6亿元,增长26.0%;应缴税金182.7亿元,增长21.8%。 中关村科技园区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年末,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6299家,全年实现总收入2852.5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实现增加值608.0亿元,增长17.1%(现价),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8%;应缴税金122.2亿元,增长22.7%。 五、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科技投入继续增加。全市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达457.5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R&D经费支出252.8亿元,增长15.2%。R&D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7.0%。 科研机构和队伍稳定。年末,全市开展科技活动的单位近4000家。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293家在北京设立代表处或研发中心。北京地区拥有科技活动人员27.4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22.7万人,占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82.8%。 “二四八工程”进展顺利。首都创业孵化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孵化器数目及孵化面积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孵化器达61家,孵化面积达64万平方米,在孵企业2082家,实现销售收入81亿元。年末,大学科技园达14个,其中国家级6个。创新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创新中介服务体系环境优化。全市共有科技中介机构近5000家,相关行业协会150余家,各类专业服务中心500家。全年技术合同登记32173项,合同成交总金额265.4亿元,其中技术交易额226.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0%、20.0%和25.2%。软件产业基地、微电子、新材料、生物工程和新医药等领域产业基地取得明显进展。截止到年底,当年认定软件企业514家,登记软件产品1213个,累计认定软件企业1749家,累计登记软件产品达到4820个,全国约有70%的自主软件产品在北京开发。软件出口达1.38亿美元,增长48.2%。中芯国际、京东方TFT-LCD模块、中科稼英硅片、摩比斯汽车变速器等重大项目顺利实施。清华大学研制出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深超-21C”,联想集团研制成功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产品———联想深腾1800大规模计算机系统。 教育: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高等教育率先进入普及化阶段。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73所,比上年增加11所。46所普通高校和118个科研机构培养研究生。本专科在校生达到45.7万人,增长17%。在校研究生人数首次突破10万人大关,达到12万,增长23.2%。外国留学生达到1.7万人。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继续扩大,招生人数为14.2万人,创历史新高。北京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2%,比上年增加3个百分点。2003年,毕业生人数达到8.3万人。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9.7%。 基础教育走在全国前列。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9.9%以上,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保持在100%,普通高中特别是优质高中招生规模稳步扩大,普通高中实际招生9.5万人,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6%以上。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继续深化。全市完成8个骨干特色中等专业学校的评估,完成7个重点实验实训基地学校的论证工作,全面启动了10所现代化标志学校的建设,新评出5所国家级、3所省部级重点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中学在校学生26.3万人,比上年增加1.1万人,其中职业中学在校学生数8.4万人。 教育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作为“数字北京”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校校通”工程进展顺利。全市投入1000多万元改善网络教育条件,完成了123个网络计算机教室和205个计算机教室的建设工作,建成557个中小学校园网。市属市管高校校园网信息点数达到了7.6万个,联网计算机台数达到了5.9万台。“非典”时期,陆续开辟了“空中课堂”和“教育在线”等教育形式,信息化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文化:影视、图书出版事业欣欣向荣。至2003年底,全市共有各类电影放映单位180个,其中电影院56个。放映场次10.3万场,观众人次达到609.4万人,票款收入1亿元。北京电视台电视节目19套,数字电视频道已经在北京试播,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9.9%,有线电视入户率为57.9%。出版发行业经过改组改造,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北京地区出版的报纸达到248种,出版的期刊达到2375种,均与上年基本持平;出版图书88687种,增长8.4%。共有26种图书、期刊、音像制品在国家各类大奖的评选中获奖。 文物古迹保护工作成果显著。“3.3亿文物抢险工程”继续实施,几年来累计对98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建筑进行了抢修修缮,带动社会各方面配套资金30亿元。“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规划正式启动,投入专项资金1.2亿元。2003年共有14片56万平方米的危改项目重新划入文化保护区。皇城墙遗址和专供皇宫御用的“雪池冰窑”等共30多处文物被列入保护名单。十三陵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元大都土城遗址公园建成开放。年末,全市拥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64处。全市面向社会开放的博物馆达到123个,博物馆馆藏文物226余万件,固定展览200多项,临时推出展览400多项,参观人次达2500万人次。 卫生:国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孕产妇死亡率为15.6/10万,婴儿死亡率为5.89‰,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62岁,均已达到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全市计划免疫四苗全程接种率达到99%以上。 医疗卫生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市有卫生机构4998个,床位7.5万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6.46张。卫生技术人员11万人,平均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4.2人。医院硬件设施逐步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一般医疗设备的普及率达到100%。 公共防疫、医疗急救应急机制初步形成。“非典”疫情发生后,迅速果断推进定点医院和应急救治体系建设,为卫生体系的完善打下坚实基础。生物和微生物实验室进一步完善,已建立了59个爱滋病实验室和262个肠道传染病监测点,传染病危害程度显著下降。 农村卫生保健全面推进。10个远郊区县全面实行了以大病统筹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市共有173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改水改厕取得新的进展,全市完成农村改水项目共计111个,受益人口达到27万人。11个区县101个乡镇438个村参与了农村改厕工作。全市卫生厕所普及率为73%。 体育:全民健身设施发展迅速,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全年配建1239个全民健身工程,总面积94.5万平方米,总投资1.7亿元,其中市体育彩票公益金投入达4630万元。截至年底,全市所有街道、乡镇和有条件的社区居委会、25%的行政村均配建了全民健身工程。全民健身晨、晚练活动场所达3811个,社区活动达8749项次,参与人数134万人。 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共有专业体育运动员近千人,共获得国际和全国性比赛奖牌109枚,其中金牌47枚,银牌31枚。在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运动 会上,我市残疾人运动员共夺得金牌34枚,超2项世界纪录,破27项全国纪录。 残疾人事业:残疾人事业向前发展。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受到重视。2.17万名残疾人享受低保待遇,2万名以上贫困残疾人得到各种特殊救助。就业工作稳步推进。有关部门为6951名残疾人进行了求职登记,按比例新安置1080名残疾人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加强。4979名残疾人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在第二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上,我市有6名选手获得单项第一名,并被劳动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在第六界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我市选手获得一金一银。特殊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残疾人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7.5%,城区达到100%,155名残疾考生被高校录取,实现了残疾人成人大学单考单招。 六、人口、就业、人民生活 人口:人口总量得到控制,常住人口缓慢增长。年末,全市共有常住人口(在京居住半年以上人口)1456.4万人,比上年增加33.2万人,增长2.3%,增速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全市人口出生率为5.1‰,比上年降低1.5个千分点;死亡率5.2‰,比上年降低0.5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0.1‰,比上年降低1个千分点。据公安部门统计,2003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148.8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1%,比上年增速低0.1个百分点。 外来人口增速趋缓。2003年11月1日零时,在京居住一天以上的外来人口为409.5万人,比上年增加22.9万人,增长5.9%,增速比上年低11.9个百分点。外来人口中,在京居住半年以上的为307.6万人,占75.1%,比上年增加20.7万人;务工经商人员318.5万人,占77.8%,比上年增加22.0万人。 外来人口分布呈现出由近郊区向远郊区扩散的趋势。2003年城区外来人口37.4万人,占9.1%,近郊区外来人口229.0万人,占55.9%,远郊区县外来人口143.1万人,占35.0%。城区和近郊区外来人口比重分别下降了2.9个和2个百分点,远郊区县外来人口比重上升了4.9个百分点。从增长幅度看,远郊区县外来人口增幅最高,达23.1%,近郊区的增幅只有2.3%,城区则减少了19.6%。远郊区县的外来人口86.9%集中在房山、通州、顺义、昌平、大兴五个区。 就业和社会保障:全市多渠道、多元化开发就业岗位。全市净增就业岗位20.12万个,安置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7.92万人,失业人员就业率达到68.1%,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43%,比上年提高0.08个百分点。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四级就业服务组织网络得到进一步完善,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基本搭建完成,社区就业岗位开发成为重点。开发了包括物业管理、社区商业便民连锁、城市公共设施维护、保洁保养、城市公共秩序维护、家政服务在内的六条社区就业绿色通道,采取了“四进社区”等措施,共开发社区就业岗位13.35万个。 全市以深化体制改革为重点,逐步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48.5万人、436.1万人、306.6万人和242.9万人,比上年分别增加12.3万人、82.3万人、7.1万人和21.9万人。 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82.6元,比上年增长11.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2%;全年人均消费支出为11123.8元,比上年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9%。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1.7%,比上年降低2.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6496.3元,比上年增长10.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655.3元,比上年增长10.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1.7%,比上年降低1.3个百分点。 居民住房:居住环境有较大改善。全市住宅竣工2320.4万平方米,增长6.0%;其中经济适用住房竣工363.1万平方米。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使用面积达到18.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33.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3平方米。 附1公报注释: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中增加值为现价,除注明外,增长速度均按可比价计算。 3、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是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值。 4、固定资产投资率是固定资产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 5、最终消费率是指总消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6、社会劳动生产率按现价增加值计算。 7、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不含居民住宅销售额。 8、“二四八工程”是首都二四八重大创新工程的简称。指建立两大体系、建设四个基地、实施八项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两大体系即首都创业孵化体系和首都经济创新服务体系。四个基地即北京软件产业基地、北京北方微电子基地、北京生物医药基地和北京新材料基地。八个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即数字北京工程、高清晰度数字电视产业化工程、大直径半导体硅芯片及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化工程、能源结构调整及清洁燃烧技术产业化工程、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品产业化工程、绿色食品及良种工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工程和北京保护臭氧层工程。 9、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 附2 2003年经济发展统计表: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指标名称 单位2003年 2003年为2002年%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亿元 1916.7114.5 吃亿元 497.7106.7 穿亿元 210.6111.8 用亿元 1131.9 118.9 主要农副产品产量 指标名称 单位 2003年 2003年为2002年% 粮食总产量 万吨58.070.5 蔬菜总产量 万吨527.3 96.6 肉类总产量 万吨73.7100.3 鲜蛋总产量 万吨16.2106.6 牛奶总产量 万吨63.7115.6 水产品总产量万吨7.2 97.3 出栏猪万头470.1 99.0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指标名称 单位 2003年2003年为2002年% 成品钢材 万吨 784.6104.4 发电量 亿千瓦小时145.1 105.5 供热量万百万千焦 3958.0 109.5 液化石油气万吨 38.492.2 化肥(折纯)万吨 0.989.9 水泥万吨882.0 105.0 乙烯万吨88.898.2 汽车 万辆34.7200.1 彩色显像管万只886.0 117.9 显示器 万部359.6 115.7 移动通信设备万部(信道)38.4108.7 微型计算机万部469.3 107.4 移动电话机万部3334.5 146.3 程控交换机 万线1934.795.5 饮料酒万吨132.8 96.3 乳制品 吨13426.0101.7 各种运输方式运量(北京地区) 指标名称 单位 2003年 2003年为2002年% 货物运输量 万吨 30936.1 100.5 铁路万吨 2283.497.3 公路万吨 28606.0 100.8 民航万吨 46.7102.0 旅客运输量 万人31237.4106.2 铁路万人4289.985.2 公路万人25702.0111.2 民航万人1245.5 97.5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 指标名称 2003年 食品 103.2 烟酒及用品100.2 衣着97.1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97.7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100.1 交通和通讯 97.8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98.3 居住 101.6 城镇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每百户) 指标名称 单位2003年 2003年为2002年% 空调器 台119.3112.0 淋浴热水器 台85.4 102.3 彩电 台147.099.1 电冰箱台100.498.8 洗衣机台99.3100.7 家(来源:北京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