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民心工程顺民心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4日11:13 北京日报

  2003年北京市危改工作综述本报记者刘扬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危改,依然是两个牵动北京人心的字眼。

  对拆迁户来讲,危改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对政府来讲,危改是北京的发展工程,是古都风貌保护工程,是顺百姓之心的民心工程。在市政府的诸多工作中,危改一直摆在最
美妙时光产权酒店 紫光台式电脑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重要的位置。

  一个区和一个区情况不一样,这条街和那条街条件又不同,北京的危改之路在不断探索。2003年,在北京的危改模式中又增添了历史文化保护带危改、城市设计带危改、市政商业带危改的新模式

  北京城的危改早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了,而在2003年,北京城的危改又走出了新路。南池子、南中轴路、海运仓……这一个个危改模式既不同于龙潭西里,又不同于金鱼池,但这些项目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既改善了市民的居住条件,又保住了古都风貌。

  在北京皇城根脚下,有一个被戏称为“龙眼珠子”的地方,这就是南池子。

  南池子是北京市确定的第一批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也是第一个进行危改的历史文化保护区。2000年以前,这里杂乱而平静,说它杂乱是因为方圆6公顷的土地上挤着3000多间低矮的旧平房,人口密度达到每公顷475人;说它平静是因为这里的人们几十年蜗居于此,一代代、一辈辈的生活没有改变。

  2000年12月,这份平静被打破了,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将南池子作为全市历史文化保护区修缮改建的第一个试点工程。

  当这一决定公布时,南池子一下成为焦点。有些人不理解,甚至有外国媒体说这是“要办新奥运,拆了老北京”。南池子还要不要改造?

  北京城要保护,老百姓生活要改善。南池子要改造,而且一定要改好。一个“历史文化保护带危改”的方案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南池子改造历时两年零十个月,其中规划论证就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大小专家论证会开了几十个,规划方案前后修改了十几次。当时的市委书记、市长多次到南池子调研,并提出将保留的四合院数量由9个增加到目前的31个。

  2002年5月,南池子危改方案最终形成:保留原有的胡同肌理,拓宽的道路宽度增加不超过40%,对31座有价值的四合院进行全面保护,居民回迁楼按两层院落式住宅设计……

  2003年8月,南池子向世界交出了一份答卷。具有现代化硬件的老北京风情民居替代了破旧平房,参天古木依旧,雄伟的普度寺依旧,31处老四合院依旧。小巧别致的四合院,弯弯曲曲的老胡同,空气中飘逸的,依然是那个情致盎然的老北京味道。

  南池子,在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危改探索中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

  和南池子危改不同,南中轴路危改走出的是另一条新路———“城市设计带危改”。

  中轴线是北京城历史文脉的标志线。2002年1月,北京市政府提出,将中轴线和长安街、朝阜大街一起,作为北京城市设计的重点。按照规划,以永定门重建为标志,北京城市中轴线将由现在的13公里延伸至26公里,南中轴延长线将延伸至南苑。

  南中轴路的危改是2003年北京动迁规模最大的危改项目。它北起天坛公园西门,南至永定门立交桥,全长1000米,占地25公顷。在南中轴路的规划设计方案中,成片连天的小平房被宽敞的大道、漂亮的下沉广场所取代,这里,成为一条京城南北重要的主干道,同时也是一条生态大道和景观大道。

  建设全新的南中轴路,是建设和完善南城交通体系、亮出首都南大门、改变南城的整体形象的重大举措,而从这里拥挤平房中迁走的4316户居民也得以喜迁新居。比南池子回迁居民晚两个月搬回老地方的,是簋街的商户们。簋街改造,创造的是“市政商业带危改”的新模式。

  全长仅1.5公里的簋街已是名播京城的饮食一条街。它西起北新桥,东至东直门立交桥,两侧特色餐馆鳞次栉比,一到入夜便热闹非常。就是这样繁华的一条商业街,在2003年以前,宽度却仅有15米,市政设施也十分陈旧,两侧居民生活条件很是艰苦。很多三口之家挤住10几平方米的危旧房,进门就是双人床,每逢雨天,外头大下,屋里小下。

  市政设施的落后也让簋街的商业发展受到制约,狭窄的街道时常拥堵,一到饭点儿,店面前的步道就成了临时停车场。由于下水设施不完善,餐馆时不常地向步道倾洒汤汤水水,经年累月,油腻已把步道糊成黑乎乎一片。

  2002年3月起,伴随着海运仓、东四、民安危改小区的建设,12000多户居民告别了低矮破旧的小平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而“夹”在这些危改区中的簋街也开始“变脸”。

  从小街到东直门段,道路拓宽到了60米,路面全新打造,电力、电信、自来水、雨污水、天然气、热力管线全部铺设到位,街道两侧居民生活条件同时大为改善。随后,簋街北新桥到小街段改造也很快动工,道路虽然没有大幅度拓宽,但所有的市政管线也一并铺就,为簋街及其东侧的商务区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危改拆迁,拆的绝不是文保建筑,恰恰相反,拆的正是让文保建筑蒙垢的违章建筑和危破房屋。北京的危改,追求的是改造与保护古都风貌的统一

  危改和文物保护是什么关系?如何拆?如何保?如何处理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是一道世界级的难题。

  2001年11月,北京市修订了《北京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新的《管理办法》第三条是最新补充的:“本市城市房屋拆迁,必须符合城市规划,适应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促进危旧房改造,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和保护文物古迹……”北京要用实现改与保的和谐统一,来解答这道难题。

  市委书记刘淇多次明确提出,首都的建设与发展必须符合古都风貌保护的要求。要坚定不移地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当建设与保护发生矛盾时,建设必须服从保护。当新的建筑与文物古迹发生矛盾时,要切实保护好文物古迹,使新建筑与文物古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早在2000年,北京市政府就制定了“3.3亿元文物抢险修缮计划”,将近百处市级以上文物纳入“抢救”范围。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市政府还计划每年投入1.2亿元用于文物保护,按照“整治两线景致、恢复五区风貌、再现京郊六景”的方案,营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格局。这样的投入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

  6.8平方公里的北京皇城,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皇城保护,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2003年11月,北京市政府作出决定,撤消皇城范围内的危改立项。这一决定意味着,皇城保护区范围内,房地产开发遭到禁止。

  同时,北京市宣布,将重塑皇城边界,加强对皇城内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修缮、腾退与合理利用,加强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或院落的保护和修缮,分阶段拆除一些严重影响皇城整体空间景观的多层和高层建筑,逐步向外疏解皇城内的人口,组织开展申报北京皇城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

  古老而美丽的北京城,不仅有壮观威严的皇城,还有风景别致的胡同和四合院。保护好北京城的街区、胡同肌理,保护好北京的四合院,同样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市政府在强调处理好危改工作与城市发展、历史文化保护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及时提出了历史文化整体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文物保护单位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规划部门先后编制完成了《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北京皇城保护规划》,使历史名城在保护中得以持续发展。

  两院院士吴良镛、周干峙等专家这样评价北京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这项工作的开展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里程碑,在北京城市建设史上也有重要意义,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具有重大影响。”

  此后,市政府在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基础上,又划定了15片保护区,前后两批共计40片。其中旧城内有30片,占地面积约1278公顷,占旧城总面积的21%。加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其建设控制地带,总面积为2617公顷,约占旧城总面积的42%。通过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使北京旧城得以大面积保护。

  在这些被“圈定”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中,不仅有著名的皇城、皇家园林区、钟鼓楼区,还有一些是名不见经传的街区———法源寺、宣武斜街……这些街区并没有大规模恢弘的古建筑,也不是名人故居,但是这些弯弯的胡同、古朴的民居,体现了老北京的风情。

  2003年7月16日,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王岐山以及著名文物保护专家郑孝燮、张开济共同为北京市第一个旧城区危改片四合院保护院落揭牌,这个位于东四十二条39号的四合院成为“保护院落,东城区第00001号”,和东四十二条39号一同挂牌保护的四合院还有另外199个。

  在这一天,市领导明确指示,对四合院要成片保护,要加强规划,旧城内不允许成片“推平头”———保护好文物、保护好四合院、保护好古都风貌是市委、市政府的历史责任,到2008年奥运会时,“新北京”不仅是指我们建成了CBD、金融街开发区等,更意味着我们有效保护了历史名城,再现出古都风貌!

  危改拆迁,关系到老百姓的根本利益。“群众利益无小事”。在危改工作中,市政府努力维护着群众的利益

  交东危改小区46号楼的35户居民终于用上暖气了,住户们别提有多高兴了。

  说起这个小楼改造,还有段故事。

  交东小区本是一片旧平房,只有46号楼一栋简易楼。2001年6月东城区对小区实施危旧房改造,46号楼的居民大多数表示不愿意参加改造,愿意保持原貌。危改要维护群众利益,群众希望改的改,不希望改的就不改。46号楼居民的意见被政府采纳。

  简易楼周边很快建起了一片小板楼,浅灰色的小楼坡屋顶,配着敞亮洋气的外飘窗,家家户户水电气热设施齐全,回迁户人均居住面积从五六平方米提高到了20平方米。看到这些,46号楼的住户们坐不住了——我们的楼也要改善改善。

  群众的需求就是政府的责任,群众要改善咱就改。粉刷楼体、改造阳台、平屋顶改为坡屋顶、更换塑钢窗、换单元门、装修楼道、接通暖气、安装防盗门……150万的改造费用全部由区里和街道筹措,改造工程居民没有花一分钱,居民都高兴极了。70岁的李焕然大爷一个劲儿地说:“家里有21℃,暖和着呢。”

  在北京的旧城里,还有相当数量的危旧平房,这些危房老屋有的就是用碎砖黄泥垒起来的,无上水、无下水、无燃气、无暖气、无厨房、无厕所、无阳台、无壁橱、无车棚、无绿地,被戏称为“十无户”。在这些“十无户”家里,六七口人挤住十几平方米的小屋的日子一过就是几十年。

  市委、市政府连续三年将改造这样的危旧房列入每年为群众办实事的计划,向社会公布并定期进行督查。在各级区县政府,危改拆迁都被列为“一把手”工程。

  今年南中轴路改造工程拆迁时,崇文区对793户困难户发放了困难补助费。由于货币安置不向拆迁户提供安置用房,一些拆迁户表示寻找住房有困难,得知这一情况,区政府及时在先农坛举办低价房房展会,组织36家房地产公司的41个低价经济适用住房楼盘参展,这些经济适用住房每平方米价格在2000元至4000元之间,普遍受到拆迁户的欢迎,上百个家庭当场签下了买房协议。

  2003年过去了。北京城八区内已有19.5万户居民告别了低矮破旧、设施简陋的房屋,改善了居住条件,人均居住面积从原来的5到8平方米提高到20平方米以上,户均建筑面积从20多平方米提高到了60平方米以上。

  但是,北京旧城里目前还有20多万户居民仍然居住在危旧平房中。古老的北京城,给我们留下宝贵财富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历史使命,惟有加快改革,不断创新,才能不负民望。而为民解困,为民造福,则是北京危改工作永远的出发点和归宿。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