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 请接纳我(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5日04:48 天府早报 | |||||||||||
一边是外来建设者,在这个城市奋斗却不能完整地融入这个社会;一边是这个城市,需要他们来建设却又没有彻底地接纳他们。 新的学期刚开始,本报记者对外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入学难、办学难、融入难,交织着成了一道社会难题。 读书,外来人员子女渴求的其实不仅仅只是读书,在城市的天空下,他们更渴求的是通过读书融入到这座城市中。 入学难题 1学校少 “学校的学生已达1380人,大大超出修建时计划规模的1200人。”昨(14)日,成都市成华区红花学校校长孙庆新说。 作为成都市的第一所也是惟一一所“民工子弟校”,早在2月1日,红花学校就不得不在校门口挂出“名额已满”的牌子,计划的教学班是24个,现在已经增加到了26个。 “从决定到建成这所学校,仅仅只用了23天时间。”孙庆新介绍,去年8月8日成华区政府斥资300万元,决定专门修建一所学校,解决红花堰地区外来人员子女入学难的问题。2003年9月1日,成都市第一所“民工子弟校”建成,学校全称是“成都市成华区红花学校”。59名教职工也全部是从成华区属公办学校抽调来的。 学校一建成,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学生人数就达到1370名。 “现在每天都还接到很多想送子女来入学的电话。”孙庆新说,学校的压力实在太大了,为尽量解决前来就读的学生入学,红花学校不得不将学校的两个功能室当成教室使用。孙庆新指着她10余平方米的办公室说,为了节约场地,校长办公室、教务处和政教处不得不挤在这个房间里办公。 2学费高 能进“民工子弟校”的孩子是幸运的,但学校的容量毕竟是杯水车薪。 6日是成都市中小学校开学报名的日子,这天,暂住金牛区跃进村来自乐至县的姚民,带着8岁的女儿姚洪来到友谊小学,学校一位老师告诉他可以插班入学。姚民松了一口气。但看到立在校门口的收费公告牌的学费标准,他又倒吸了口凉气。姚洪上二年级,公告牌标明所缴费用735元。 姚民说,他们夫妻俩一个月的收入是600元,除去房租和生活费,每月剩下不到100元钱。姚民开始犯难了。姚洪原来在乐至老家上学,姚民和他爱人都在成都打工,老家也没有人管孩子,春节期间,姚民专门回老家把孩子接到成都来。 姚民来到学校校长办公室,再次向校长咨询。校长彭学坤告诉他,收费完全是按照相关部门的规定来收取的。友谊小学的收费已经是最低的了。 走出校长办公室,姚民拉着女儿的手,看着一个个父母拉着孩子进出校门,他的眼睛湿润了。姚民最终还是没有给女儿缴费报名,走出校门口的他说,他已经到其他一些学校去看过了,但收费都超出他们家的承受能力。 友谊小学对面有一所“都市外来人口子女学校”,收费相对要低一点。但姚民听说学校手续不齐,有可能办不下去,他又不敢选择。他说,准备再到一些公办学校去问问,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只得把女儿送回老家去。 3担心多 姚民担心“办不下去”的“都市外来人口子女学校”在9日这天还是开学了,但校长张祖松自己对学校的命运都没个底,他说:“我不知道这所学校能不能办下去。”在玻纤瓦棚的办公室里,28岁的张祖松满脸疲惫,学校至今还没有取得合法的“出生证”。 张祖松从四川师范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宜宾教书,“去年底,我租下了这里的场地创办学校,但手续一直没有办下来。”由于消防设施等硬件条件不符合办学要求,金牛区教育局已决定取缔这所学校。 校长办公室右侧是一栋三层高的楼房,12间教室就设在这里,不时传出朗朗的读书声。“共有200多个孩子入学,全部都是外来人口子女,其中小学6个班,中学2个班,还有一个学前班。” 学校位于三环路内侧的金牛区跃进村一组,是外来人员聚集区。“我们组的户籍人口只有400多人,而外来人口就有5000多人。”跃进村一组副组长黄贵兴说,外来人口子女入学必须要有学校接纳才行。 一方面面临着投资风险,另一方面又遭遇强烈的入学需求。张祖松处在一个尴尬的十字路口,“学校还没有购买电脑、试验设备,如果购置齐备,总投资需要30多万元。” 学校能不能办下去?成了学校、家长、孩子最关注的悬念。7岁的黄惠读一年级,她的父亲黄勇说,“只暂时预交了100元钱的学杂费,谁也不知道学校能不能办下去,心里悬吊吊的。如果办不下去,娃儿又该到哪里去读书呢?” 融入难题基础差 “外来人员子女基础差,并且很普遍。”刚被“都市外来人口子女学校”聘为教师的文倩敏说,她是该校二年级班的班主任,班上有20名学生,他们很多连拼音都搞不懂。 文倩敏曾在几个私立学校任过教,她说,这些外来人员主要来自各地的农村,他们来到城市的目的十分明确:努力多赚钱,过上优于过去的生活。他们租住在城市待改造的棚户区或城乡接合部,成为城市生活的“边缘人”。由于文化程度低、收入低、居住条件差、环境陌生等因素,他们在子女的培养教育上制造了许多“缺项”。 成华区红花学校校长孙庆新在接受采访时也谈到,外来务工者子女的共性是心地纯洁、感情真挚,不娇气,但这些孩子以前在老家缺少父母照管,在行为习惯方面有点差,给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带来了很大压力。 “人家把孩子交到我们手里,我们就要尽全力把他们培养好。”孙庆新经常对老师说:“学生习惯不好,从现在起就帮他们改正,从教他们洗脸、洗手、洗脖子开始。” 办学难题风险大 政府在关注外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上也处于一个尴尬境地。 “首先有一个难题,没有哪个部门能够准确地计算出成都有多少外来人员子女。”成都市教育局宣教处处长张阿依说,由于外来人口就像候鸟,哪里有钱赚就到哪个地方去,处于流动状态,所以其子女入学数量难以预测。“政府投资创办外来人口子女学校也面临着风险,比如,花数百万元钱办一所学校,但不知道学校的生源能否长期有保障,这也是政府对投资外来人口子女学校比较谨慎的一个原因。” 成都市还将建设5所外来人口子女学校,可以解决近万名外来人员子女的就学。“这5所学校建起后,仍无法完全满足外来人员子女的就读需求。”张阿依说,还有一种担忧难以让政府大胆投资,“学校收费低,教学质量好势必引来外来人员中的亲友子女入学,这样,成都就承担了应该由其他地区承担的九年义务教育责任。” 教育部 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市发展计划教育部和国家有关部门日前表示,各级政府要把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市社会事业发展计划,将较多承担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学校的建设列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各地财政部门要安排必要经费,对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要安排一部分经费用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工作,并通过设立助学金、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 本版采写早报记者云源胡泽文实习生赵陈黄小容摄影韩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