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为初等发达地区(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5日07:46 华商网-华商报 | |||||||||||||
与中国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地区差距一样,在地区现代化层面,实现现代化的进程的不同步和不平衡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选择也不可能相一致。 设定实现现代化的时间目标,是新世纪到来之前中国沿海地区最富激情的一件事情。经济发达地区纷纷提出了5年、10年或15年左右的时间目标,但近两年又大都把计划时间延长。中国最早提出、也极有可能最早实现现代化的地区之一的深圳,将原计划的时间推迟了5年。而中西部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国家现代化的整体框架下,尚缺少足够的勇气提出本地区具体的时间表。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 以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研究员为代表的中国学者一直采用“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来研究中国的现代化问题。 第一次现代化是以发展工业经济(工业化)为基本特征的经典现代化,是18世纪工业革命后开始出现的; 第二次现代化是以发展知识经济(新经济)为基本特征的新现代化,从20世纪70年代后开始启动。 衡量两次现代化实现程度的指标和标准是不一样的。据中国学者对131个国家的研究,到1999年,约有47%的国家已经完成或基本实现第一次现代化,18%的国家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 地区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在国家现代化开始之时,地区现代化也开始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亦如是。 34个地区现代化水平的四个等次 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根据目前现代化水平的高低,把中国的34个地区分为4类:
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还得出结论说,在1970~2000年期间,大陆内地31个地区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的最大差距缩小了2个百分点,但第二次现代化的地区差距在拉大。 何传启等学者认为,如果2050年国家现代化水平等于全国34个地区现代化水平的平均值,可能就低于当年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也就没有完成邓小平同志设想的国家目标。因此,必须有大约一半的地区达到当年世界中等发达国家以上水平,大约一半的地区低于当年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34个地区的平均值达到当年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中国现代化水平的空间分布 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在考察地区现代化水平时,对中国的区域划分采用了“三大片、八大区”的两层次区划方案。
学者建议,在国家层面,现代化资源和要素配置,可大致按三大片和八大区进行:在鼓励北方和南方片快速发展的同时,坚持对西部片的政策扶持;华北沿海和华东沿海地区可以加速推进第二次现代化,华南沿海和东北地区要走新型综合现代化道路,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北和西南地区要继续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时重视信息化和生态建设。 本世纪中叶以前地区现代化目标 2040年全部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等 2050年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在对世界现代化进程和中国1970年以来的现代化进程进行大量的研究和推算的前提下,对中国本世纪中叶以前的地区现代化的目标和路径选择提出了一系列设想。 地区现代化的第一个目标 完成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一次现代化。全国平均大约在2020年前后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就地区而言,中国34个地区将在2040年前后全部完成第一次现代化,进入第二次现代化。 如果只考虑地区经济、社会和知识领域现代化,那么,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地区个数,2010年约有8个,2020年约有18个,2030年约28个,2040年全部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等。 地区现代化的第二个目标 追赶和达到当年世界先进水平。根据“三步走”战略目标,全国在2050年前后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就地区而言,34个地区达到当年世界发达国家或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地区个数,2010年约8个,2020年约10个,2030年约12个,2040年约14个,2050年约17个。 地区现代化的不同路径 中国地区现代化,从发展路径角度考虑,应该选择新型综合现代化道路。新型综合现代化是相对于一般追赶现代化而言的。 一般追赶现代化 基本特征是跟踪模仿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道路和模式,先进行工业化和城市化,然后进行非工业化和信息化等。 新型综合现代化 基本特征是两次现代化协调发展,走一条工业化、工业转移和信息化协调发展、城市化、郊区化和城市扩散协调发展。 在现代化布局上,发达地区和中等发达地区可以选择均衡发展布局,推进都市化、知识化、信息化和全球化;初等发达地区选择适度均衡布局,推进城市群和城市带、新型工业化、知识化、生态建设和农业现代化;欠发达地区选择不均衡布局,推进大中城市、工业化、生态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等。据《望新闻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