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文化年掀起阵阵狂潮 广西人在法国留学的故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5日09:05 新桂网 | |||||||||
新桂网-南国早报记者莫仁力 实习生滕永恒 蒋予昕 今年春节期间,埃菲尔铁塔为中国而“红”,香榭丽舍大街因中国更热闹,中华文化在法国的浪漫之都巴黎掀起了阵阵狂潮……这一切主要源于今年的中法文化年。记者日前采访了两位曾留学法国的广西人,他俩的讲述让我们有机会领略一番法兰西
南丹小伙赴法国 游历欧洲学建筑 199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的周叱,是广西南丹县人。与他同时毕业的许多同学,为了能够留在北京,大多降低择业标准,选择去首都的一些小单位,而周叱毅然放弃留京机会,与同是清华毕业的女朋友,选择了回到相对贫穷的家乡广西。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周叱在中法文化交流中得到“垂青”:1997年法国总统希拉克来华访问,并与我国签订了一个合作项目,该项目内容包含有:法方将帮助中国培养建筑师,中国可挑选100名优秀的年轻设计师前往法国学习建筑…… 通过由四个部委组成的中方委员会严格筛选,再经法方委员会的“选秀”,周叱成了百名幸运者中的一员,于2002年9月被派往法国里尔建筑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连同周叱一起,被派去法国的广西人总共有5个。 留学生活很快结束了。5个广西老乡中有两个留在法国继续深造,一个去了深圳,而周叱怀揣着法国著名的里尔建筑学院硕士学位证书,再次选择回到了家乡南宁。在广西综合建筑设计院,他目前肩负着南博会部分建筑项目的设计,有了大展身手的机会。 周叱在法国期间,每到一个城市首先关注的就是这个城市的建筑,他所崇拜的许多建筑大师如库哈斯、鲁威尔、包詹巴克,还有荷兰的一些先锋建筑师,都在法国留下了作品,他们独特的建筑设计风格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更让周叱相信“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留学期间,周叱游历了欧洲的一些城市,他深深地被异国他乡那独特的风光与建筑吸引住了,一共拍了3万多张照片。周叱感慨:中国现在未能达到欧洲那样的建筑理念,一是因为经济实力的原因,二是全民的文化意识和艺术欣赏水平还有待提高。留学归来,周叱更加强烈地感到,国家集中精力把经济搞上去了,人民的欣赏水平也会“水涨船高”。 消除误解靠沟通 多作交流当“大使” 在法国,最让周叱哭笑不得的是某些法国人对中国的无知程度。一些没有到过中国、对中国缺乏了解的法国人,竟然以为中国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年代。在他的法国朋友中,有一位长头发的小伙子,不知从哪里听说一个谬论:在中国,头上插一根筷子代表男性,插两根筷子就代表女性。于是某天,这小伙子跑回家找来一根筷子插在头发上,逢人就指着自己头上的那根筷子,说这是“中国特色”,还得意地四处炫耀…… 周叱一想到自己祖国的形象被如此“丑化”,心里还真不是滋味。于是在应邀参加法国朋友的各种聚会上,周叱总是不遗余力地向法国朋友推介中国,展示一些事先准备好的宣传资料,比如南宁这座绿城的资料和照片。每到这时,法国朋友都会惊讶万分:因为他们从未想到,他们一直认为是很落后的中国西部城市,竟然是如此的现代和美丽! 而那些到过中国的法国友人,对中国则是赞不绝口,非常的友好。一位法国朋友说,在法国,巴黎与马赛已经算是很大的城市了,但与中国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相比,只能是“小巫见大巫”。 在法国留学期间,周叱注意到,法国人对中国的了解渠道两极分化严重,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法国人,主要是通过看元首出访新闻、社团交流、研讨会等正常渠道来了解中国,这些人对中国有较清楚的认识,对中国也非常感兴趣,并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是个巨大的市场,希望能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中“沾点光”。但是普通的法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却不多,由于法国媒体对中国有一些歪曲报道,使他们对中国的认识有较多不准确之处。 周叱常常充当临时“交流大使”,尽量化解无知造成的误解。他认为这是每一个在海外留学的中国人应尽的义务。他自己曾设计一些作品,将中国的一些先进理念融入其中,法国人看后每每“眼睛一亮”,他们慢慢地就对中国有了新认识。 法国取经填空白 导师崇拜孔夫子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外科主任肖绍文教授,也曾在中法文化交流中成为幸运者。 自1995年以来,肖绍文先后两次拿到法国文化部和中国国家教委提供的奖学金,到法国进行学习,师从于原世界神经介入治疗联合会主席Picard(皮卡尔),学习世界上最先进的介入神经治疗技术。运用这种技术,无需开颅,只用一个微小的导管,将“营养物质”输入到患者头颅内的血管病变部位,或电解弱化患者体内的病体,就可以达到治疗效果。整个手术耗时不长,通常只需要一两个小时。 肖绍文说,上世纪80年代末,神经介入技术才刚刚起步,皮卡尔就到中国传授这项新技术,肖绍文有幸结识了这位深孚众望的老教授,并在1995年远赴法兰西求学,在老教授名下学习。随后将这项先进的治疗脑疾病技术引进了壮乡,不但填补了广西在这个医学项目上的空白,而且使广西的介入神经治疗技术进入了全国先进行列。 在肖绍文的眼中,这位导师名声不小,却保持着谦逊待人的长者风范,对中国人特别友好。让他意外的是,他的这位法国导师竟然对孔子和毛泽东很了解,特别崇拜孔子,对中国的古文化也相当有研究,有时候甚至连中国留学生都不甚了解的中国古文化,他都能侃侃而谈。在导师的家中,很多摆设都是中国式的,还珍藏有不少中国古董。当时,师从于皮卡尔先生的还有来自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其他国家的学生,在学术上,老先生对他们严格要求,也许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他对来自中国的学生特别关照一些。 最让肖绍文感动的是1996年的春节,他没有告诉导师是过节,老先生却自己开着车,专门来到实验室,把肖绍文和另外一名中国学生接到他家里“过年”。异国他乡能过上一个暖意融融的大年三十,让他难以忘怀。 工作休闲皆不误 严谨浪漫两相宜 肖绍文回忆,导师皮卡尔先生非常敬业,每天工作总是早出晚归,对技术精益求精,对自己的学生要求严格,治学的严谨态度让肖绍文深为感叹。 每年冬季,皮卡尔先生参与组织的世界神经介入工作会议,都会在迷人的阿尔卑斯山脉的主峰召开,此学科的全世界先进人物大多会被邀请过来,一边是交流学术科研成果,一边是尽情滑雪享乐。肖绍文就曾在1996年由导师亲自开车,到山上去享受了一次,每每回忆起来,心情总是阳光灿烂。 法国人不仅仅有浪漫,他们对待工作的“苛求”也是相当出名的。在法国,医生的分工相当细致,一个医生有好几个秘书协助工作,高水平的医生最多可拥有十几个秘书或助手。 法国人有自己的生活态度,一是一,二是二。有些法国人的习惯作法,让人怎么都联想不到浪漫:如医生有专门的食堂,护士有自己的食堂。吃饭的时候,大家都习以为常地进入到自己的“领域”,互不越界。法国人在工作中从不讲太多的私情,这也让肖绍文印象深刻,所思颇多。 责编 :蒋秋 李华林(实习)来源:新桂网-南国早报 作者:莫仁力 滕永恒 蒋予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