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语种翻译奇缺 涉外庭审因语言障碍中断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8日01:49 东方早报 | |||||||||
东方早报记者 俞立严 随着上海的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及由此产生的涉外案件增多现象,给外籍当事人找翻译如今已成为上海市法院系统的一项新职责。但在昨天,法官们突然发现,很好地完成这一职责并不如想象中的容易。
由于缺少菲律宾语翻译,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昨天被迫中断了一起涉外案件的审理。这种情形在上海市法院系统还是第一次出现。 38岁的菲律宾人乔治.罗亚是这起涉外案件的被告。2003年9月,他因为涉嫌偷窃而被上海警方依法实施逮捕。昨天,乔治.罗亚和他的菲律宾同伴第一次正式出庭。 尴尬出现在需要乔治.罗亚开口前的那一瞬间。 之前,他被问及:“你的出生年月?”,“之前的职业?”,“这是你第一次在中国犯罪吗?”当法庭上的英文翻译一字一句地将法官的重要问话翻译成为英文说给乔治.罗亚听时,乔治.罗亚的脸上却一脸茫然。 乔治.罗亚不懂英文的事实后来得到了确认。他比划着手势地向法官表示,他的家乡话是菲律宾语,他需要菲律宾语翻译的帮助。 法官不得不宣布休庭。 “这的确是促不及防。”有二中院法官表示,因为事先就知道被告是外国人,法院其实已经做了预备工作,法庭上的那名翻译就是开庭前从复旦大学请来的一位英语系硕士。向沪上各个高校求援也是法院此前一直采用的对策。 但高校也并非每次都能招架。“因为目前上海各高校外语系所开设的外语语种总计不过十几种,而世界上的语言就有数千种。”复旦大学外语系教授朱永生坦言,“一旦法院急需某个冷僻语种的翻译,难度还是非常大的。”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会让外国被告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毕竟这是中国法律赋予他们的神圣权利。”依据我国法律规定,外籍人士都有权利通过翻译用本国语言发表意见。 二中院的法官表示,他们会在近期尽力为乔治.罗亚寻找通晓菲律宾语的翻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