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在多元共存中突出民族文化主体精神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8日10:24 光明网

  黄会林

  本土与异域、或曰民族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永久性的、也是一个现实性的话题。它既是中国文化界多年来不断探讨的重点问题,更是中国文化界近年来集中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世界发展态势面前,有见识的人们常常思考着民族文化与全球化的关系。我的认识是:经济的全球化是大势所趋;而文化则必然具有各民族相异的特质,并形成异彩纷呈的人类
美妙时光产权酒店 紫光台式电脑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文化的多样性。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关系,确是十分重要的问题。费孝通先生近年提出以“文化自觉”的理念,处理与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即运用中国传统哲学中“和而不同”的观念对待之,以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其要义在于既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又汲取其他文化的优长,通过交流、融合,从而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其中首要的是把握好本土的民族文化的灵魂。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的:“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事实上,在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艺术领域,各类体裁、各种样式的佳作五彩缤纷,大量民族风格浓郁的、高质量高品位高格调的文艺作品,呈现于国内外受众面前,这对于增强本民族在世界舞台上的思想文化影响力度、塑造本民族在国际社会中的美好形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有部分文艺作品,由于思想不够健康,形式十分粗糙,甚至格调低下,在本土,乃至异域,产生了不良影响。这里仅以影视为例。应该说,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过程中,中国影视艺术积累了不少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其中的核心问题正是中国影视艺术的民族特征。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五六十年代,再到八九十年代,我国涌现出一大批富有中国民族风格的优秀电影作品;上个世纪从50年代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视业制作出大量反响强烈、脍炙人口的电视剧和电视节目,其中的部分已堪称经典或名牌。但不容否认的是,确实有不少影视创作,生搬硬套西方模式,缺乏民族特性,往往不被广大中国观众接受,也不为外国观众欢迎。“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在一定意义上是不可推翻的。手头有两个相反的事例:一则是,中国电影人面对强手如林的国际影视市场,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突破口——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其视为中国电影人主动出击国际市场的快捷方式。由中国电影业的旗舰——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和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跨行业组建的“世纪英雄电影投资公司”,精选出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经典作品,构成暂定20部600集的《中国古典名剧名作影视改编精品文库》,同时发掘出中国现代文学史部分名篇,着力在人文内涵、地域特色、艺术体验、审美情趣方面深入探求,重新发现它们被抹杀和淡化了的美学价值。这批有胆识、有魄力的中国电影人,立足于鲜活的运作方式,要用国外的投资,在中国的土地上拍摄,用中国的编剧、导演、演员,讲中国人的故事,达到“将国外的资金引进来,把中国的作品打出去”的战略目标,我想这将是一次给业界带来宝贵经验的成功尝试。另一则是,在韩国举行的国际青年论坛的联欢晚会,要求每个国家代表出一个节目。中国代表团兴冲冲地报了名,却被刷掉,理由很简单:不够“传统”。于是中国代表眼看着印尼民族舞蹈、韩国跆拳道、日本工人舞蹈以及中国香港代表穿唐装打太极拳之后,在郁闷之中增添些许惭愧,并反思身后有五千年文明的我们,为什么没有拿出一个像样的节目?可以作为反向例证的,还有好莱坞对中国香港功夫片的借鉴。在《骇客帝国2》中,在号称美国鬼才导演的塔伦蒂诺的新作《杀死比尔》中,演员穿着李小龙在遗作《死亡游戏》里的黄色战衣,以张彻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复仇天使身份,力战白眉匠,成为一部“好莱坞对港产动作片的真正致敬”的好莱坞电影。而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则巧妙地将中国的武侠片与好莱坞的西部片和歌舞片结合,在武侠片的情节中融会贯通西部片追求自由的个人主义,再用歌舞片的叙事手法,将动作奇观与剧情交汇,最后拍摄了一出令美国观众感到既亲切又神奇的破格之作,成为一次精彩的示范。

  环视今日国内影视创作,一个深层问题油然而生:我们有丰富的文化传统可以继承,我们的民族美学与民族文化,可以对电影电视艺术产生深刻的、良好的影响,为什么不能得到大力发扬?为什么不能使我们的民族影视作品在国际上占据应有的地位?这也许要归咎于我国影视理论研究的重大欠缺。在世界电影发展中,理论研究颇具规模,并且直接影响着电影的创作和各种流派风格。然而在我国,影视理论与评论却急功近利、盲目迎合,并有种种西化现象。富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影视文化的主体精神尚未真正确立,这一深层的文化困惑,已经造成了目前影视文化面临的某些实践难点。影视美学中国文化特征模糊的现状,导致了中国影视理论的严重滞后,而影视理论的滞后,必然限制中国影视实践的健康发展。最近,北京大学吴小如教授急切呼吁:“找回传统的文化底蕴”,他指出:“当前荧屏上连续播放的各色电视剧,从策划、编剧、导演,大都严重缺乏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底蕴,出现了各种各样可惊诧乃至令人齿冷的纰漏。而观众却‘见怪不怪’,甚至积非成是,认为从前人的生活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久而久之,后果不堪设想。”老专家的当头棒喝,实令影视创作者为之汗颜。

  目前,由于卫星电视、互联网络的发展,世界范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正在加速。但也应看到另一种潜在危机: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日益受到来自西方文化的包围与侵蚀。亚洲,尤其是中国,被西方称之为影视文化竞争的“最后的疆场”,他们竭力向中国倾销其影视产品,以及包含其中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因此,在影视艺术文化领域制定出民族文化的应对策略,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向悠久的中国文化传统寻求滋养,建立富有民族特色的影视文化主体,将是中国影视今后的发展轨迹,也是蕴涵于中国影视文化思潮之中不可回避的内容。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不断吸收异域文化、不断创造新文化的历史。但是,吸收是为了创造,而不是取代我们固有的文化。所以,如何吸收就成了一个原则性的问题。我认为,吸收必须以本民族的审美心理为支点,寻求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融,通过异质文化,进一步加强本土文化,使之焕发出更为灿烂的生机。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文明史中,不断融汇、改造外来艺术形式,逐渐确立了自己独有的美学范畴、审美方式、美感构成和审美价值取向。这一美学传统,也已经深刻地体现在我国的文艺创作和受众评价之中。

  文化艺术是一个民族的美学纪念碑。它是特定民族和时代的形象表达,既是个人的,又是民族的、时代的。文化艺术的丰富实践及理性思考,逐渐生成具有覆盖性的潮流,并因其普遍性与概括性而形成社会文化影响力。我们要培养民族文化的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包容性,和天南地北、多元共存的多样性,但必须强调的是,其中主导性的、健康向上的主体精神是不可迷失或削弱的。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