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展览局主席:中国外交姿态越来越积极主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8日10:31 胶东在线 | |
近日,当选不久的国际展览局新任主席吴建民考察了希腊等4个2008年世博会的申办国家。吴建民在国展局总部巴黎停留之际,向新华社和本报两家媒体介绍了此次考察的情况,并在吹风会后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国展事业方兴未艾 记者(以下简称“记”):此次考察是您出任国展局主席之职以来的首次考察。请您谈谈考察情况。 吴建民(以下简称“吴”):我从2月1日到18日同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斯塞塔莱斯一道,对4个申办2008年世博会的国家进行了考察,申办城市分别是希腊的塞萨洛尼基、西班牙的萨拉戈萨、俄罗斯的莫斯科和意大利的的里雅斯特。同上海将在2010年举办的综合类世博会不同,2008年的世博会属于专业类。其中,希腊的申办主题是“认识土地、农业和营养”,西班牙的主题是“水和可持续发展”,意大利的主题是“知识的流动性”。几个申办城市及国家对国展局的考察访问给予了高度重视,西班牙国王卡洛斯、意大利总统钱皮以及总理贝卢斯科尼等均出面接见我们,并详细介绍了各自的申办情况。通过此次考察可以看到,国展事业正处于上升阶段,许多国家对申办世博会充满热情,这其中也包括上海成功申办2010年世博会后产生的效应。 记:您以前曾先后在荷兰、日内瓦和法国担任大使,现在又当选国际展览局主席。同样都是外交工作,两者有何区别? 吴:中国驻外大使代表着中国的利益,而国展局是个国际组织,它的主席则要考虑所有成员国的利益,为众多国家争取“共赢”的结果。 记:您在当选国展局主席后,德国等许多国家的国展局代表称您是“强势主席”,并对您寄予厚望。您是否感到有压力? 吴:我以前没有干过国展事业,大家的期望值又高,我当然感到有压力。作为国展局主席,我需要考虑和研究国展局在当今世界局势中的发展方向。对于国际格局的发展,目前有两种主张,一种主张单极化,另一种主张多极化,发展多极化的国际格局无疑是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共识。作为重要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之一,国展局将顺应和推动多极化的发展。我已提出,国展局今后要加强同以下4个方面的合作: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二是大公司,三是新闻媒体,四是社会各界。我这次来欧洲考察,已经同教科文组织和经合组织的负责人就有关问题交换了意见。 记:您的当选被认为实现了“三个第一”,即第一个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主席,第一个来自亚洲国家的主席,第一个来自中国的主席。您如何在国展局中为发展中国家谋求利益? 吴:我一直主张,无论世博会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举行,主办国都应该创造条件,让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进来。我这次在欧洲考察时,也多次向几个申办国强调,一届成功的世博会是一次“共赢”的世博会。我还向他们介绍,上海在申办2010年世博会时曾建立了一个1亿美元的专项基金,资助参展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外交姿态越来越积极主动 记:我曾两次采访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他每次都对我表示,中国应该在国际事务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言外之意似乎是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不够主动。您在当选国展局主席后说了这么一句话:“既然现在中国有实力更多地参与国际事务,国际社会也要求中国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作为中国外交的代表,理当竭力而为。”中国人首次当选国际组织的第一负责人,这说明了什么? 吴:中国过去是一个弱国,现在正在全面崛起的过程中。我在2003年讲过,中国的外交正在从“反应式外交”走向“主动式外交”。如果加利先生以前认为我们在国际事务中不够积极主动,那是由于我们当时比较弱,不可能太主动。但是,自2003年以来,中国的外交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比如在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上,中国便很主动积极,显示出中国外交的与时俱进。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进一步上升,中国将为国际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驻法工作经历很愉快 记:我听说,希拉克总统曾对胡锦涛主席开玩笑说,他对中法关系的哪方面都满意,“只有一点不满意”,就是“中国要把吴建民大使调回”。您以前也在官邸为希拉克夫妇举办过家宴,而且您最敬佩的外国外交官也是希拉克。您和希拉克总统是否建立了一种私人关系? 吴:人是有感情的,而外交离不开人。我在法国当大使期间,同希拉克总统有过多次接触,可能是由于大家对许多问题的看法一致,从而拉近了双方的关系。无论希拉克在我离任之前给我授勋,还是亲自在相册上题字,都表明了一种姿态。 你听到的那段故事是真实的。去年6月1日,我陪胡主席参加在埃维昂举行的南北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希拉克突然走过来拍着我的肩膀说:“怎么,你要走了?”我回答:“是的。”他耸耸肩说:“真糟糕!”他随后找到胡主席说:“我和吴大使关系很好,可惜他要走了。”胡主席也回答得很巧妙,他说:“这样我们就有两个大使为中法关系服务了,法国有一个,中国还有一个。” 记:国外有不少舆论称,希拉克致力于发展对华关系的最终目的是出于经济原因。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吴:这种看法过于片面,低估了法国的战略眼光。中法关系正在经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发展,你们近一年在法国看到的“中国文化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胡主席访问法国时签署了21架空客飞机的订单,这不假,但有的国家元首访法时签的订单更大,却没有受到如此高规格的接待。 记:您曾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在法国当大使时又对我们新闻记者非常关照。您对我们这些驻外记者有何期待? 吴:中国目前的开放程度史无前例,中国民众了解世界的愿望也从未如此迫切,因此,驻外记者的工作非常重要。像法国这样的大国,可报道的东西很多,需要有所选择。希望你们发扬开拓精神,多报道一些中国人关注的问题,比如法国人如何看待和处理某些问题,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都可以。这有助于启发国人的思维。《中国青年报》办得很活跃,你们的报道空间还很广阔。(本报巴黎2月17日电)上图:吴大使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记者陈波) 采访扎记:与吴建民大使“零距离” “吴建民”这个名字,在中国外交界可说是无人不知。无论他在蒙特卡罗为中国申奥而辩,还是在日内瓦的人权会议上舌战群儒,其传奇经历和智慧人生,让我在上学时就对他景仰已久。非常有幸,记者3年前被派驻法国时,正值吴建民担任中国驻法国大使之际,使我有机会与他近距离接触。但遗憾的是,尽管打过多次交道,但记者在他任职期间始终没有机会单独采访这位中国外交界的风云人物。 直到两天前,吴建民以国际展览局主席的身份到欧洲考察,我才第一次同他面对面地坐在他下榻的巴黎里茨饭店里。众所周知,吴建民不久前已卸任法国大使,现身兼全国政协外交委员会副主任、外交学院院长和国际展览局主席三职。不过,外交圈有“一任大使,终身大使”的习俗,记者也依然称他“吴大使”。在巴黎重逢旧部,吴大使显得开心与健谈。 记者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到吴大使时的情形。当时,记者的前任带我去使馆报到,碰巧在走廊里碰到大使,也许是因为正在思考问题,也许是由于第一次见面不太熟悉,吴大使只礼节性地向我点了点头。同大名鼎鼎的吴建民不期而遇,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小青年”显得有些紧张拘束。 后来,记者陆续从使馆和新闻界朋友那里听到有关吴大使的传闻。有人说他雷厉风行,以分钟来安排工作时间。有人说他对工作要求很高,令使馆的外交官们不敢懈怠。记者还数次旁听了吴大使在法国参议院、法国高校等场所发表的演讲,其精湛的法语和广博的知识,让我加深了对他的崇敬之情。 公务缠身的吴大使并没有忽视我这个“小人物”的存在。他曾对驻法的中国记者们说:“你们在观察我,我也在观察你们。”几年来,吴大使数次对本报驻巴黎记者站的工作给予肯定和鼓励。不仅如此,当记者试图采访法兰西学院院士程抱一时,吴大使还在会见程抱一时为记者“游说”,希望他接受本报的采访。堂堂中国驻法国大使对我这样的“小记者”给予如此关照,着实让人感动。 或许是由于曾担任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原因,吴大使在驻法期间对巴黎的中国记者特别关照,常常给我们“吹吹风”,讲中法关系,讲国际局势,也常常向大家透露一些有趣的“外交内幕”,比如中外领导人在“南北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机智对话等,让大家耳目一新。在新闻吹风会上,他总爱说:“我只管给大家介绍情况,至于怎么写,你们看着办吧。”此外,他还抽时间参加中国记者的家庭聚会,让人颇感亲切。 吴建民在法国任职四年多,工作可谓有口皆碑,记者在采访中遇到的法国各界人士在谈及“中国大使”时总是交口称赞,说他不仅法语讲得非常好,而且知识渊博,才华出众。在吴大使离任前,希拉克总统向他颁授代表法国最高荣誉的“法国荣誉勋位团大骑士勋章”,无疑是对其驻法工作的最好肯定与褒奖。 我为在驻外期间结识了像吴大使这样的杰出人物而庆幸,相信他的举止风范将影响我今后的人生。愿年逾花甲的吴大使在国际展览局的大舞台上再展风华,并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培育更多的优秀人才。(记者陈波)责任编辑:曲高远 来源:中国青年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