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一上来就打口水战 摆开阵势互相揭短连战陈水扁电视辩论像骂阵(附图片1张)(详细报道)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8日12:35 环球时报
  本报特约记者 李海茵

  经协商,泛蓝、泛绿两大阵营候选人———连战与陈水扁决定在2月14日和21日进行两场“论政”。2月14日下午,台湾“大选”首场电视辩论在台湾公共电视台(简称“公视”)举行,受到岛内各界高度关注。

  连战、陈水扁精心准备

  这场辩论由澄社、《中国时报》、《联合报》及公视等主办,整个流程分为候选人申论、提问人提问、候选人交叉诘问、结论四个阶段,5名提问人共提10个问题,会后双方各自举行记者会。电视辩论由公视董事长吴丰山主持,5名提问人分别是台湾“教育部”医学教育委员会主委黄昆岩、“中央研究院”院士朱敬一、民间司法改革基金会执行长林静萍、“泛紫联盟”发言人王荣璋及东海大学教授王业立。岛内11家电视台和5家广播公司、网络同步转播。

  对于台湾“大选”有史以来的第一场候选人辩论会,连战、陈水扁高度重视,精心准备。陈水扁虽是辩论老手,但仍不敢大意,他指令亲信罗文嘉组成“辩论小组”,搜集资料。辩论当天上午,他更取消所有安排,全力备战。此外,陈水扁还特别看重电视形象,抢在辩论前两天理了发,“使自己看起来更精神些”。连战虽口头表示“不必彩排,自然就好”,但数天来都在准备资料,辩论的前一晚还特意到苗栗举办造势晚会,实际就是模拟辩论。为博得民众好感,幕僚们特别提出“重建连战”方案,包括让连战穿上深色西装配红色领带,染黑头发,好让电视机前的观众觉得他年轻些。曾与陈水扁进行过电视辩论的台北市长马英九,则分享辩论技巧和心得供连战参考。

  唇枪舌剑,互相攻击

  2月14日下午,辩论正式开始,主持人先介绍陈水扁、连战出场,随后两人握手行礼,互拍肩膀,大有“先礼后兵”的架势。辩论刚开始时,陈、连二人明显有些紧张,陈水扁一度险些忘词,连战则表情严肃。但有备而来的他们很快就恢复常态,展开激烈交锋。在申论过程中,陈水扁不改律师本色,拼命损连战,猛批国民党执政时期“黑金横行”,下台后又“阻挠改革,扯后腿”。而连战也毫不示弱,反复强调“第二次政党轮替”的重要性,批评陈水扁造成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认为台湾需要“安定繁荣的内在环境、和平安全的外在环境、廉洁有效的政府及稳健诚信的领导人”。

  在“提问”和“互相诘问”阶段,陈、连围绕两岸关系和“公投”等展开激烈交锋。当陈水扁打出“政绩牌”,说他任内推动多项客家族群政策时,连战针锋相对地表示,“民进党的所谓政绩,都是国民党执政时期播的种,民进党只收割别人的稻穗”。同时,连战以岛内外最为关注的“公投”与“直航”议题挑战陈水扁,批评他“一意孤行,为个人选举利益,受到国际社会严厉质疑”。

  在“结论”部分,原来有所保留的连战开足马力,提出“人格特质”议题,批评陈水扁反反复复,“失信于国际,失信于民众”,并说“善变是最可怕的”。而陈水扁则进行了狡辩,他说自己的发型几十年不变,吴淑珍发生车祸,他爱她还是不变。

  台上两名候选人唇枪舌剑,台下“国安局长”蔡朝明正亲自坐镇指挥,部署了数百名警卫,保护连战和陈水扁的安全。

  辩论对选民投票意向影响不大

  对于这场辩论,两大阵营的看法截然不同。泛蓝军认为连战“表现较好”,骂陈水扁“人身攻击,有失格调”;而泛绿军则猛夸陈水扁“有改革诚意”。

  对此,台湾舆论普遍认为辩论内容没有新意,整个过程“人身攻击多,政策主张少”。“泛紫联盟”发言人王荣璋表示,连、陈两人都未触及问题核心,反而相互扣帽子,并没有提出治理台湾的主张。东森新闻网认为,连、陈从一开始就陷入口水战,相互挖苦,抨击对方,“观众像是看了一场2个半小时的吵架节目”。《中国时报》邀请辩论专家与媒体大腕为两人打分,结果大致认为“陈水扁较能掌握辩论技巧;而连战则展现了从容气度,提出的政策牛肉多”。

  至于这场电视辩论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舆论认为相当有限。一方面是因为蓝绿两大阵营的支持者几乎都已归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不少中间选民不大可能受一两场电视辩论的影响就改变投票意向。据《联合报》14日当晚进行的民调显示,只有4%的选民因电视辩论而改变投票决定;连宋仍以41%的支持率领先陈吕的35%。图片:

  电视辩论会上,连战和陈水扁各出“高招”。(原载台《联合报》)
《环球时报》〔20040216 第19版〕
美妙时光产权酒店 紫光台式电脑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