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疗小康路上绕不过的坎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9日11:41 山西日报 |
(山西日报2003-11-24文) “没有农民的健康,就没有农村的小康”,这句逻辑关系十分清楚的话,的确说到了农民的心坎上。疾病的无情和看病的艰难,使得许多家庭因此穷困,各级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也越来越认识到,如果解决不好农民的看病难问题,将会削弱各项促进农村发展的政策效应,无形中加大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建设成本。 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忽视不得! 70%和20%数字解读我省农村医疗现状 “生病面前人人平等”,这句有点逗笑的话出自于一位大学教授之口。他有着深刻的农村背景:上大学前的18年是在农村度过的;参加工作前没吃过药、打过针(防疫针除外),所有的病灾都是“抗”过来的。但他的父亲并没有“抗”成功,或许是年纪大了,或许是病情难缠,他上大学的第二年,父亲去世了。这句话是那天一起聊天时说出来的,他说他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为老家来省城看病的乡邻寻医找药上,“既然得病的概率是相等的,为什么农村占有的医疗资源却少的可怜?” 这位并非搞医的教授对农村医疗卫生现状的担忧仅仅是感性的,事实上,记者手头的一份资料足以用理性的数字来肯定教授的疑问: 我省的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2/3,但享受的医疗卫生资源却不到20%; 全省农村患病人口达300万。肺结核患病率80%在农村,爱滋病感染者90%是农民,农民高血压患病率12.8%; 在我省村一级医疗单位的从业人员中,本科学历者仅占0.2%,大专学历者占3%,中专学历者占18.8%,无专业学历者高达78%。即使乡镇一级3.2万名卫生人员中,无专业学历者也占到40.9%; 目前全省57%的乡镇医院缺少心电图机,52%缺少X光机,70%的医院没有常规的检验设备。 网开人散农民健康工程的基础被削弱 今年春天,那场可恶的非典最终与广阔的农村擦肩而过,没有长驱直入,这是不幸中的万幸。但新中国建立起来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在非典面前所表现出来的窘状,让许多有识之士至今还感到后怕。“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以浙江余姚县消灭血吸虫病为自豪,活跃在乡村的赤脚医生,组成了亿万农民健康的守护神。“赤脚是形象,请得到,看得起,才是他的真正意义”,30年前,被赤脚医生“拣”了条性命的芮城县陌南镇农民张玉石感慨地说。然而,扎根于基层农村,处理最常见的疾病,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医疗保障,曾经让世界都感到震惊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由于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未能及时与农村改革同步进行,而在市场经济下受到极大冲击:乡镇医院停滞不前,村级卫生站严重萎缩。 1997年,我省开始全面实施“农民健康工程”,然而,这项以乡镇卫生院为核心、以乡村医生为主构成的利民工程,在一开始就面临着设备短缺和人才匮乏的现实。记者11月上旬在部分农村采访时,对这一现状的感性认识印证了前面所提到的理性数字。汾西县和霍州市的4家乡镇医院中,最好的一家有台B超机,其它3家各有一台老式的X光机。记者在一家医院的手术室看到:高高悬挂的无影灯上面布满灰尘和蜘蛛网,手术盘里的手术刀、止血钳等器械的电镀层已经脱落,其光亮程度甚至不如屠夫用的刀子。硬件设施如此,作为卫生院活要素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4家卫生院中,中级医师职称(包括护理和药剂)最多的占到医务人员的4.7%,最少的仅为2.1%。 “撑门面”和“守摊子”,是许多卫生院院长对目前工作职责的自我定位,而在农村卫生所,连摊子也没人守了。记者在芮城县陌南镇看到,当年各村有名望的赤脚医生都离家弃村到镇面上办起了自己的诊所。 无病无灾老百姓幸福生活的底线 “生病不看面子”,闲聊时,喜欢调侃的农民总是用这句话来抑制内心深处对于城市生活的向往。“无病无灾,四季平安”,是他们幸福一生的理想模式。然而,似乎正是应了“生病不看面子”这句话,因为贫困,疾病总是不请自到。 11月16日,记者走进距霍州市区20多公里一个50多户人家的偏僻山村,冬天来了,老人们大都蜷曲在炕头上御寒。一户破旧的农舍里,老夫妻俩都患有哮喘病,这几天更严重了。“这是老毛病了,熬过冬天就没事了”,老人吃力地咳嗽着,一旁侍候的儿子极力绕过敏感的看病话题,对记者说:“看了几家医院,都不顶事,还不如在家养着。”随后,记者走访了汾西县的9家贫困农户,这些家庭大多是因病致贫。面对记者,躺在床上的病人感到内疚,总是自责地说,都是自己把一家人害了。“如果一家有个重病号,十有八九要落下饥荒,随后还债将像大山一样压得这个家庭翻不了身。”陪同采访的村委主任说。 连日来,记者共调查了汾西县和霍州市10个行政(自然)村的96个贫困户,其中13户曾经富裕的家庭,因为有人患过大病而返贫;59户因为有人患长期不能治愈的慢性疾病而致贫;7户属年老体弱、子女智力缺陷,不能从事生产劳动,而靠政府救济生活。疾病,已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路上的一只拦路虎。记者手头一份统计资料也证明了这个结论。3个县1998年农户支出的医疗费用,分别占家庭支出的19.36%、26.9%和38.56%。尽管这些资料有点陈旧过时,但仍能说明农民货币收入的不足和医疗费用的增高。 当生活在城里的市民享受着有政府补贴的医疗保险时,“自己生病自己看”,许多农户并没有想到医疗卫生资源的公共属性。因此,求神免灾,游医骗人现象在农村的出现,也就在所难免了。 绿色健康一道绕不过的现实命题 有学者把农民的健康称为绿色健康,她包含的意义是:农民的健康状况、农业的健康发展和保证农村经济繁荣所蕴涵的旺盛生命力。“没有农民的健康,就没有农村的小康”,绝不是一句上口的空话。我省素有“表里山河”之美誉,然而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却造成了许多地方病。碘缺乏、氟中毒、砷中毒、大骨节病、克山病等7种地方病困扰着病区人民。同时,由于地处内陆,我省农村缺医少药现象较为严重,据了解,受长期补偿不足的限制,有的乡镇卫生院财政捉襟见肘,不得已截留挪用上级拨付的设备改造资金,甚至出租房屋设施和营业执照,以补经费不足;由于工资福利得不到保障,有的医生另起炉灶,有的改弦易辙做起了生意;全省有为数不少的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设施需要更新改造,业务人员需要充实提高。2000多万农民的健康保障正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解决农民健康这道现实命题。早在1997年开始实施的“农民健康工程”,逐步显现着她的成效;正在积极试点、稳妥推进的农村医疗体系建设,将为广大农民织就一张健康网。武乡县故城村农民刘福明,不幸染上了布鲁氏菌病,几年来不但不能干农活,还要花钱四处求医,最后卖三轮车也没把病看好。3年前,故城镇卫生院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得到改建,增添了设备,培训了人员,刘福明的病终于在家门口得到确诊,仅花了200多元就看好了病。现在他又重新买了三轮车,欢欢实实地干起了运输业。找到了方程中的未知数,求解,就有了明确的路径。 相关专题:新浪观察:关注中国农村医疗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