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上海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的有益探索和启示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0日15:32 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2月20日电(记者刘丹、中国青年报记者周凯)“作为一个民工的孩子,当我第一次和金发碧眼的外国小朋友同场竞技,并在国际赛场上收获沉甸甸金牌的那一刻,我激动得热泪盈眶!”3岁时随父母打工从福建莆田来沪的蒋志军,回想起2003年1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国际少儿武术锦标赛一举夺魁的情景,依然难掩激动。

  11岁的蒋志军,是上海市闸北区永和公立小学四年级学生。大大的脑袋,笑起来一对
美妙时光产权酒店 紫光台式电脑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深深的酒窝,眼睛忽闪忽闪。“第一次出国、第一次拿金牌、第一次结识那么多的外国小朋友……这些是我做梦都没想到的。而最让我想不到的是,在全校23名武术队成员中,老师竟然给我这样一个民工孩子到国际赛场上展示的机会。”

  2001年9月,上海市闸北区在全市范围内率先进行“融合教育”——取缔闸北区内所有农民工子弟学校,让区域内所有外来适龄儿童按“就近入学”原则在公立学校接受教育,前提是必须拥有六证:户籍证、预防接种证、本区暂住证、父母本区暂住证、父母本市就业证、户籍所在地无监护条件的乡政府证明。凡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免费入读公立小学,小学、初中每学期分别收取170元、250元借读费。

  迄今为止,闸北区公立中小学共接收7410名农民工子女入学。蒋志军就读的永和小学,就位于上海市闸北区,现有学生789人,其中农民工子女426人,占总人数的54%。

  永和小学校长宋福祜坦言:要实施“融合教育”,首先要营造平等的教育环境。虽然外地孩子生性好动,自制能力差,甚至偶尔会违反学校班级纪律,但我们更应该看到他们的长处。宋福祜说,“融合教育”关键是克服农民工子女特有的自卑心理,获得同伴的接纳、给他们一个展示的舞台,帮助其消除胆怯。

  “除了基础太差需单独编班外,学校一般会特意安排‘混合编班’。”一方面,启蒙教育阶段的孩子最具可塑性,作为“未来的上海人”,农民工孩子应从小融入上海学生生活圈,让心灵融入上海。另一方面,上海本地孩子娇气十足,而农民工子女大多能吃苦耐劳,“混合编班”则可让孩子相互取长补短。

  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杨雄分析说,“融合教育”很大程度取决于农民工家长自身的心态,他们生活在社会最低层,都市人和他们生活上的差距,会让其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在他们眼里,“融合教育”必定带来歧视。而上海家长也担心自己孩子“融合”农民工孩子身上众多不讲卫生、粗鲁、野蛮的习气。

  为了落实“融合教育”,让双方家长打通心灵隔阂,闸北区凡有农民工子女就读的公立学校,定期组织学生足球赛、武术比赛等课余活动,让农民工和城市家长亲历现场,一面为孩子加油鼓劲,一面增强家长沟通。

  位于闸北区的万荣小学还探索了一条“家长融合”的新路子——定期召开的家长会上,让上海、外地学生进行各种类型的“擂台赛”,让上海家长感受外地孩子特有的聪明、纯朴、耐劳,让农民工家长也发现城里孩子讲文明、懂礼貌的闪光点,从而慢慢消除双方家长的顾虑。

  上海共有32万名应接受义务教育的外来适龄儿童,目前已有12万多名农民工子女已进入公立学校就读。“只要用心发现,农民工孩子各有各的可爱。老师要像锁匠一样,用真情和爱去开启每一位孩子心头的结;用真情和爱去浇灌每一朵‘流动的花朵’,‘融合’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上海市闸北区教育局副局长袁园感叹地说。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