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怀忠的“信”与“不信”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2日10:14 新华网 | |||||||||
看中央电视台《法治在线》记者日前专访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有一段对话,让人震撼。为了干扰查处,王怀忠曾经索贿200万元,送给一个自称能帮他到北京疏通关系的骗子。记者问他,作为你这种阅历,怎么还会轻信这种人?他说:“头一次我信啊。”记者又问,你分管政法,也是党培养多年的领导干部,凭你自己判断,这个骗子答应的事情有可能吗?王怀忠仍然回答说:“我前两次相信,不然我咋能给他钱。”
这就是王怀忠的“信”,坚信不疑。王怀忠并不是白痴,为什么会相信骗子有这种能量?他不知道他所要办的“事情”是什么分量?比如说从中纪委索回举报信,可能吗?恐怕任何一个头脑正常的人,也不敢相信真有人能够做成这件事。可是,他却非常相信。值得研究的是,这种“信”究竟来自何处。央视记者没有提出这个最重要的问题,王怀忠自己也没有主动提供这个问题的明确答案。不过,从他一步一步堕入深渊的贪婪轨迹之中,人们还是可以分析出这种“坚信不疑”的心理支撑点。归纳起来,不外乎是这样几种可能:或者是信奉钱神。既然别人能够用金钱美女买通自己,自己也就当然可以用金钱美女买通别人。这是一切贪官的办事信条。或者是以己度人。别人在自己这里没有什么办不成的事,自己到别人那里也就该什么事儿都可以办成。这是一切贪官的思维逻辑。或者是信奉关系。能够在某一层面找到人,就等于为自己编织起一张无所不能的关系网,这是一切贪官的生存秘诀。也许还会有其他可能。尽管最终都只能是自欺欺人,这种“信”却成为他毫无顾忌为所欲为的精神支柱。毕竟王怀忠一直到临刑之前还在一再重复他的这种“信”,可见其“信”之深。 可是王怀忠也有“不信”的事情。记者问他有没有想到收到这些钱、收到别人的钱会付出这么大的代价。他回答说:“当时考虑一个是不应该,一个是会付出代价,但是也考虑到不一定会付出什么代价。”这就是说,他不相信自己会为此而付出代价。记者又问在你以前也有一些高级领导干部因为经济问题被查处,有没有想到将来有一天会轮到你。他答道:“有震动但没想到。”这就是说,他不相信自己会为此而受到查处。 这就是王怀忠的“不信”。对此他同样信心十足。他绝没有预见到有一天因为自己的贪婪而落入法网。他的这种“不信”,其实根子还在于他上面的那种“信”。既然一个人坚信天下没有自己办不成的事情,那么,他怎么可能相信自己会栽跟斗呢!既然不相信存在让自己在任何场合翻船的必然性,他有什么理由让自己相信会平地栽跟斗! 大贪官临刑前流泪讲述堕落之路,真是各有各的教训。分析起来,王怀忠的“信”和“不信”,虽然盲目,却很可怕。俗话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一个最可怕之点,就是现实生活中反腐败这张“天网”,相当一段时间以来,主要还是依靠反腐败的人的觉悟、智慧和勇气,而不是主要依靠制度的约束与机制的作用。如果仅仅靠人的努力,反腐败尽管可能取得很大成绩,但是这张“天网”要做到疏而不漏,却恐怕很难尽如人意。虽然人们早就明白依靠制度、依靠机制的极端重要性,但是,这种制度与机制的形成与完善需要一个过程,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也还远远没有形成应有的威慑力量。一些漏网之鱼所以能够在那里暗暗得意,庆幸自己没有什么办不成的事,不相信自己会为此付出什么代价,根本原因就在这里。王怀忠的“信”和“不信”,恐怕也当如是观。 从这个意义上说,刚刚公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是反腐败制度化建设取得的一项非常重要且非常重大的成果,非常值得欢迎。(金陵客)(来源:南方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