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锻造“世界一流”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2日10:31 解放日报

  全球商学院大家族中,一匹“黑马”引人注目:新鲜出炉的英国《金融时报》2004年度MBA课程全球百强排行榜上,设在上海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排名第53位,跃居亚太第一;最新国际权威排名中,“中欧”

  EMBA课程位居全球第34名,亚洲第三;高层经理培训项目综合实力位居全球39名,亚洲第一。

美妙时光产权酒店 紫光台式电脑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MBA、EMBA、短期课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三驾马车”长驱直入国际榜单,且排位年年高升,标志着“中欧”已跻身世界一流商学院行列。

  许多欧美著名商学院有着百年积淀,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仅有十年办学历史。长期以来在“体制外”生存的“中欧”,十年磨一剑,终于开拓出一条中国工商管理教育的创新之路。

  管理模式:“特立独行”

  自己组织考试,自己挑选学生,自己设置课程,与国内其他院校相比,“中欧”的教育管理模式“特立独行”。

  由市政府和欧盟共同创办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成立之初,摆在学院面前的似乎只有两条路:一是将入学考试、教学大纲、学位论文和证书纳入教育部门的“统一”范畴,成为“体制内”办学的院校;二是找一所国外院校合作办学,颁发对方学校的文凭。

  权衡再三,“中欧”决定寻找“第三种”生存方式:走国际化道路,教学管理与国外商学院接轨,学院自己颁发学位证书;由此承担的风险是,学位证书无法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承认,学院唯一的生存之道便是———追求社会承认。国家教育部门也允许“中欧”成为中国管理教育一个“特区”。

  改革第一步,MBA招生。学院看到,以统一的、科目繁多的笔试为主的录取标准,往往使得

  MBA教育向一批毕业时间最短、工作压力最轻的考试高手“敞开大门”,而把许多有潜力的企业管理人才拒之门外。为此,“中欧”如此设计招生程序:第一轮,笔试,以英语和能力考察为主;对于笔试未过线的考生,学院组织专家一一甄别,对那些有着良好教育背景和工作业绩的考生,也给予面试机会;第二轮,组织考生面试和小组讨论,重点考察考生是否具有当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的潜质。让很多人“看不懂”的是,在“中欧”的招生中,笔试成绩排在前10名的考生中,往往只有四、五人能被录取。“中欧”用独特的眼光挑选最佳“材料”,再进行“深加工”。教学环境:兼容并蓄国际化,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最为“鲜亮”的办学特色。而且,“中欧”的国际化不是表现在与一所国外学校的合作,而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学院不惜成本,在全球范围聘请优秀教授。这些教授来自北美、欧洲、东南亚和国内其他名校,其共同特点是:有很强的学术背景,具有博士学位,就职于世界著名大学,与企业界有着密切联系。对于洋教授的教学,学院根据学生打分给予严格评估,不合格的淘汰。有个别洋教授就是因为备课不认真,或者对中国学生需求不了解,而被解聘。同时,“中欧”也为学生创造国际化环境。学院已经与世界上35所著名商学院交换学生,如美国杜克大学富卡商学院、英国伦敦商学院、荷兰鹿特丹管理学院、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商学院等,大都是每个国家排名第一、第二的商学院。“中欧”有50%以上的学生可以到这些学校学习三、四个月。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在交叉文化的背景下进行学习。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管理教育界:我们培养人才,应该是国际化,还是本土化?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张国华的观点是:国际化是中国工商管理教育的“必须”。欧美商学院已有百年历史,而我国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才开办MBA教育,工商管理教育积淀相差悬殊;入世后,中国企业面临的许多问题都是国际化的,国际化竞争愈演愈烈,我们的企业需要知己知彼,并在此基础上出奇制胜。输出重点:“通用语言”“追求社会承认”,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办学之初定下的目标,如今已“开花结果”:在全国院校MBA报考人数连续两年下滑20%—25%的形势下,“中欧”报名者依然踊跃;“中欧” MBA学生毕业后三个月就业率为96%,全球第二,毕业生三年薪水平均提高幅度达194%,全球第三;2002年,教育部正式承认“中欧”颁发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中欧”的发展也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着中国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成长印记。第一年办短期课程班时,“中欧”院领导拜访了上海许多国企和银行,几乎没有一家单位愿意送人来培养,在他们看来,当时5天1000元的培训费用简直“不可思议”;而现在,许多国企老总把“中欧”看作事业“加油站”,追求学位的人越来越少,许多学员甚至已具有硕士、博士学历。中国工商管理教育应该给企业老总们带来些什么?“中欧”注重教给学员一种“通用语言”,让他们掌握国际竞争中规律性的东西。一位国企领导坦言,到“中欧”读书,最大的收获是观念变化;以前是上级领导怎么说,就怎么做;现在思考问题的方式一切从市场出发,主动去想怎么寻找市场、降低成本、制订企业发展战略。“中欧”EMBA学员中,一位大型国企的老总这样评价:在“中欧”学到的东西,30%— 40%的内容企业马上可以用;40%—50%的内容,随着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未来两、三年内可以用。这段学习经历,让我们这些企业当家人“心中有底”。本报记者徐敏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