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小浪底水库将替代三门峡水库?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2日15:00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今年1月9日,由国家水利部副部长陈雷、河南省副省长吕德彬参加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移民项目在郑州召开验收会议,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移民项目通过国家初步验收。

  2003年渭河下游发生的洪灾引发了对三门峡水库的新一轮的争论,特别是小浪底水库的投入运行,小浪底水库是否将替代三门峡水库,又把这场争论推向了新的高潮———

美妙时光产权酒店 紫光台式电脑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在我国的水利建设史上,没有一个工程像三门峡这样,从工程设计到建设,从运行到管理,历经曲折,既有规划、决策的教训,也有建设和运行管理的经验,坎坎坷坷,风风雨雨,不时成为全国水利界乃至于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党和国家领导人数次亲临现场,亲自协调,难度之大,历史罕见。如今三门峡大坝是否真的正命悬一线

  2003年“中国第一坝”经历了一次生死判决。2003年10月,国家水利部召集陕、晋、豫三省相关部门及部分专家学者,在郑州召开了“潼关高程控制及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专题调研会”(以下简称郑州会议)。

  在郑州会议上,中国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指出,有必要对三门峡水库的运用方式进行调整,三门峡水库的防洪、防凌、供水等功能可由小浪底水库承担。

  郑州会议刚刚结束,同年10月17日,水利部会同中国工程院在北京再次开会讨论如何降低潼关高程,索丽生提出的“改变三门峡的运用方式”的方案在会上依然被认为是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方法。

  紧接着,同年10月31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专家张光斗,和前水利部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正英,在接受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采访时也共同呼吁:三门峡水库应该尽快停止蓄水和发电。

  一个大坝的主要功能是防洪、防凌、蓄水、供水、发电,而其主要功能的丧失便意味着大坝被判决死亡。以上判决的依据是:2003年8月末至10月中旬,陕西省连降暴雨,渭河流域洪涝成灾。据统计,陕西省全省有1080万亩农作物受灾,225万亩农作物绝收,成灾人口51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82.9亿元,是渭河流域50多年来最为严重的洪水灾害。

  有专家指出,今年渭河洪峰最高流量每秒3700立方米,仅相当于三五年一遇的洪水流量,但却形成了50年不遇的洪灾。这显然是典型的“小水酿大灾”。

  2003年10月31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播出了名为《张光斗抨击设计错渭河灾起三门峡》的专题,把今年渭河流域发生严重洪灾原因的矛头直指三门峡水电站。张光斗认为:三门峡水电站为了发电,水库的蓄水水位常年保持在较高水平,这使得上游地区特别是陕西的渭河流域,泥沙淤积严重。渭河上游的泥沙流不到黄河下游河道,导致渭河的河床抬高,从而导致渭河一发洪水就冲出堤坝的情况出现。

  在此之前,陕西媒体及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也指出,渭河变成悬河,主要责任在于三门峡水库。而据资料显示,黄河三门峡水电站1960年9月建成蓄水,到1962年3月其上游渭河潼关河床就抬高了45米,渭河成了地上悬河,严重危害着关中平原的安全。1973年河道淤积延至临潼以上,距西安只有14公里,又威胁到西安的安全。

  作为三门峡水库调度的负责人,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水库调度科科长张冠军对于水位的感受有着最深刻的体会:要发电,就需要保持高水位,但上游地区将因此出现严重的泥沙淤积。如果降低水位,又无法发电。他表示:“水位是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的一道生死线。”

  据记者了解,现在三门峡水电站每年的发电量远远超过当初25万千瓦的规定,原来5台5万千瓦的小机组已被换成了大功率机组。每年将近两亿元的收入是黄委会、三门峡水电站及其2500名员工的主要经费来源和生存支撑。一场跨越世纪生存与利益的大争论

  据了解,三门峡水库作为黄河上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一直命运多舛,处境尴尬。从规划设计到建造运行的近半个世纪中,对它的争论从未停止过。

  规划阶段就一波三折“三起三落”,直到1955年7月30日由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修建三门峡工程的决策才终于形成。

  围绕枢纽是按“蓄水拦沙”还是“拦洪排沙”两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又进行了长达一年半的争论,周恩来总理三次亲自主持会议进行研究,提出来的“上下游兼顾,确保西安,确保下游”的指导思想,成为后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改建所遵循的重要原则。

  三门峡立项之初就遭到陕西方面的坚决反对,当时陕西不少政府官员通过多种渠道力陈此项目对陕西的影响。其实早在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前苏联专家提出的“高坝大库”的三门峡水利工程方案虽然被全票通过,但同时也遭到了清华大学水利专家黄万里和水电总局实习生温善章的反对。

  直到1958年,在三门峡工程开工一年后,陕西仍在极力反对三门峡工程。理由是:沿黄流域水土保持好就能解决黄河水患问题,无须修建三门峡工程。

  在随后的许多年里,三门峡工程的运用方式虽几经调整,但三门峡工程对上游(主要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造成的危害却仍在继续。类似的不满和争议也就不免时常出现,直至最近的郑州会议。在郑州会议上,陕西省水利厅副厅长在汇报中再次尖锐地提出:“三门峡库区问题已经绵延了40年,积淀的各种矛盾已非我省所能解决,矛盾的发展完全是由三门峡顾及自身利益和下游利益造成的。”

  不久前,三门峡水电站一位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从有水利专家把今年渭河流域水患成因怪罪于我们后,渭河周围的领导们似乎也理直气壮起来,恨不得立刻炸掉三门峡工程而后快。”他认为,治理黄河是一个系统的大工程,逐级造水库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水库本来就有沉积泥沙、减少下游水患的功能,三门峡水库这些年对控制流量、减少下游水患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以前,三门峡以下流域是重灾区,拦坝后就基本没有大水灾了,而这个流域面积比渭河流域的大得多,其利弊得失孰轻孰重难道不是很清楚的吗?”但陕西省的一份报告也愤怒地指出:“同在一个黄河流域,惟有陕西是历史因素的无辜受害者,而别的省份都是纯粹的受益者,他们在几十年安澜的同时,继续向黄河索取更大的利益。”而三门峡水电站的那位工作人员则认为“不能把祸水都泼到三门峡的头上”。他的看法是:“在这次电视上报道的渭河水灾的镜头里,到处都是光山秃岭,连素称粮仓的关中平原也少见树木。渭河流域的水土流失,不仅加重了三门峡的泥沙淤积,同时也抬高了自己的河床,这样不发生水灾才怪!出了问题,不去查究源头深处的原因,却责怪也是受害者的下游,这不是舍本逐末、避重就轻吗?”生存之争与利益之争

  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管理局副局长殷保合认为,2003年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连续出现十几场洪水,小浪底水库水位猛涨了39米,发挥了巨大的防洪效益,并通过以小浪底水库为主的四库—————小浪底、三门峡、故县、陆浑联合调度,使黄河中上游洪水与伊洛河洪水错峰,缓解了下游的抗洪压力。2008年西霞院水库将投入运用,黄河下游“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将日趋完善。

  另有专家认为,小浪底水库成为直接控制下游洪水的重要枢纽,没有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也能担当起抗洪、减淤重任。因此,三门峡水库的去留问题又一次被提了出来,炸坝、敞泄、停运等观点不一而足。

  而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一位副局长撰文指出,随着小浪底水库的建成,提高了对黄河下游洪水的控制能力,原来由三门峡、故县和陆浑水库承担的任务将有较大的调整,需要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但无论怎样调整与整合,都不应是迎新弃旧,用新库替代老库。

  另有专家指出,修建小浪底工程,主要是为了解决黄河下游“悬河”的隐患。按设计,小浪底与三门峡等水库联合运用,可使黄河下游防洪标准由60年一遇提高到近千年一遇;利用75.5亿立方米的调沙库容拦沙,可保持下游河床20年不淤积抬高。除此之外还有供水、灌溉和发电功能。因此,三门峡、小浪底两库联合运用才能共保黄河安澜。小浪底水库是否将替代三门峡水库?

  小浪底水利工程建成以后,三门峡水库是否失去了意义?

  黄委会总工程师薛松贵认为:在以往的40多年中,应该说三门峡水库在减轻下游防洪压力、防凌、城市供水和农业灌溉以及发电、探索和总结多沙河流上水库合理的运用方式等方面均有过不可磨灭的功绩。虽然迄今尚无机遇证明三门峡水库在防御特大洪水方面的巨大作用,但小浪底水库建成后,三门峡水库仍必不可少。如若遇到特大洪水,仍然需要三门峡、小浪底等“四库联调”滞洪。黄河防凌需要35亿立方米的库容,小浪底水库只能解决20亿立方米,剩下的15亿立方米需要三门峡水库来调节。此外,三门峡水库周边已形成了200至300平方公里新的湿地生态系统,如果不进行周密的论证就贸然废弃水库,有可能会带来新的不利后果。

  温善章先生(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说:我觉得有必要强调一下,三门峡水库的存在能给人们带来安全感,这是一种“心理效应”,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三门峡水库保留下来毕竟还可以发挥一些作用,例如,非洪峰期低水位发电、特大洪水时可缓解小浪底水库的压力等等。它给渭河下游带来的负面影响,可通过一些花钱不多的办法来解决。

  薛松贵的观点是:首先,要采取综合措施尽快降低潼关高程,例如在潼关以下河道40多公里处“裁弯取直”,对潼关河段进行清淤,根据课题研究组分析论证的成果确定或调整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其次,要加强渭河流域的治理,加固渭河堤防,治理水土流失。第三,要高度重视人类活动对河流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多沙河流必须保证一定的生态用水和输沙水量,关注河流的健康生命。过去,在三门峡建设问题上确有不少教训甚至失误,需要认真汲取,但在未来三门峡水库的存、废以及运用问题上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三门峡水电站作为新中国治理黄河的第一个大工程,其探索方法、积累经验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丹江口、小浪底、葛洲坝、三峡等大工程都从它那里得到了极其宝贵的经验教训。但是,同样不能因此就拒绝做深刻的反思。例如决策与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例如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

  三门峡水电站修建时正处于“大跃进”时期,决策者的决策并非通过严谨的科学论证。它的主要技术是依靠前苏联列宁格勒水电设计院,而该院并没有在黄河这样多沙的河流上建造水利工程的经验,所以造成严重后果的泥沙问题当时被他们忽视了。而在决策过程中,对反对意见的漠视也值得人们深思。当时陕西和山西两省都有人反对修建,在专家中同样存在着不同的声音,但这些意见都被人为地忽略和压制了。据经济视点报报道,在三门峡水电站问题上也一直存在着严重的部门协调机制失灵问题,在郑州会议上,陕西省还指责三门峡的蓄水位违背了“四省会议”所协议的蓄水位。其实,部门协调机制的失灵主要是由一些国家职能部门对部门利益的重视要远甚于对整体利益的重视所导致的。

  对三门峡已经造成的损失,单一的谴责不是理智的,同时即使三门峡真的被废弃,我们的反思也不应因此停止。正如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在郑州会议上所强调的:“三门峡水库建成后取得了很大效益,但这是以牺牲库区和渭河流域的利益为代价的。三门峡水库在运用方式上的调整,不是对三门峡水库的否定,而是更加合理的运用。这不是追究谁的责任的问题,而是怎么看待并在以后尽量避免的问题。”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