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2003云南省经济发展情况及2004计划草案报告(摘要)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2日15:25 云南日报

  云南日报网

  关于云南省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2004年2月12日在云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美妙时光产权酒店 紫光台式电脑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和段琪

  一、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9项宏观调控目标完成较好。超额完成的有7项:云南省生产总值增长8.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8‰。完成的有2项: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6%。

  围绕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2003年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按照“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思路,着重抓好畜牧业、林业和蔬菜等产业发展。14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进展顺利。粮食生产增长3.2%,是全国八个粮食增产省区之一。

  推进城镇化进程,重点抓了现代新昆明规划建设工作,启动滇东曲靖、滇南蒙自、滇西大理、滇中玉溪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引导中小城镇建设和城乡结构调整。

  落实全省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1.6%。

  在经济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全省财政总收入突破500亿元大关,增幅为近五年来最高;发展烟草产业取得新突破,“两烟”实现利税381亿元,再创新辉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1000亿元,创历史新记录;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额分别突破600亿元和500亿元,均创历史新高;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和电力装机容量分别突破1000公里和1000万千瓦;旅游总收入在克服非典影响的情况下突破300亿元。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增长率达到了10.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努力扩大有效需求。推动投资体制改革,促使固定资产投资进入快速增长时期。更新改造、公路建设、能源建设、房地产开发等投资均超过100亿元。国有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02年的63%下降至51.6%。总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4.7个百分点。

  消费需求稳定增长。住房、教育、汽车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物价水平合理回升。总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4.18个百分点。

  (三)坚持扶优扶强创特色,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省地两级列入考核的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完成改制的达74%。工业增加值增长9.6%。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57.44,比2002年提高了11.95个百分点。

  (四)坚持扩大对外开放,以开放促发展。实际外商直接投资1.68亿美元,增长46%。大力开展省内外经济协作,引进省外资金到位80亿元。

  (五)坚持以人为本,全面统筹社会事业发展。全面实施了省、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项目,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1%,超过“十五”计划8%的目标3个百分点。完成了80万平方米中小学危房改造,国债优质高中项目新增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初中和普通高中在校生分别比2002年增加8.6万人和4.8万人。重视并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有14.8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六)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认真落实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加强资源有效利用,合理配置水、矿产等战略资源,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已开工实施“九大”高原湖泊生态环境治理重点工程项目82个,2003年任务基本完成。昆明城市排水管网工程建设已进入收尾;在建的6座污水处理厂全部完工;7个重点城市环境质量达标工程取得进展。加快160个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万公顷,矿山生态恢复面积0.15万公顷。

  二、2004年经济社会发展调控目标和主要任务

  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

  ———云南省生产总值增长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左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

  ———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5%;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7%左右;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

  为实现上述宏观调控预期目标,我们力求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云南经济发展,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第一要务。密切关注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和新趋势,及时发现倾向性和苗头性的问题,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克服前进中的问题,解决发展中的矛盾。

  (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围绕农民增收调整结构。重视“三农”问题。抓好《云南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积极推进林产业的发展。

  加快农业产业化的步伐。以优势农产品为重点,以政府补助、贴息、招商引资等形式,加大对农产品的加工业、基地建设、新产品开发的支持力度。重点扶持50家省级龙头企业。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抓好陇川麻栗坝水库工程建设和在建的26件中型水利工程收尾续建。抓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中型灌区改造配套和江河治理、节水灌溉示范等中央国债项目的续建。新开工盈江回龙坝、镇沅五一水库等一批中型水利工程。完成50万亩高稳产农田建设。完成新增5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和42万亩节水灌溉面积的建设任务。

  切实加强扶贫开发。实施综合扶贫和产业化扶贫,组织好以工代赈、易地开发、安居温饱等扶贫工程建设。新增贫困地区基本农田100万亩,县乡公路1000公里;解决和改善70万人的饮水困难;解决和巩固7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继续抓好战区善后恢复建设工作。

  深化粮食流通改革。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粮食经营,更好地实现粮食市场主体多元化。

  (三)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全面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编制好工业重点行业发展规划。制定好烟草及配套、能源、医药、农特产品加工、信息、冶金、化工、机械制造、建材、造纸等重点产业的发展规划,做强做大10个重点产业。

  进一步培育优势产业。贯彻落实全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各项政策措施,推进30个工业园区建设;争取国家支持,在资金安排上向大型集团和重大项目倾斜,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整体竞争力,着力培育30户大企业(集团);完成10个行业整合。

  集中力量抓好重大工业建设项目。重点抓好曲靖铅锌基地、兰坪铅锌矿、大红山铁矿采选、磷复肥基地合成氨及磷铵、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重点项目建设;抓紧云药产业、有色金属深加工等一批大项目的申报和开工准备,力争林纸一体化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四)加快投资体制改革,以大项目推动大发展。今年将在去年的基础上,重点推进两个“双百”工程:组织实施100项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和100项地州市级重点建设项目,认真做好100项省级重点前期工作项目和100项地州市级重点前期工作项目。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根据国家将出台的投资体制改革方案制定云南省的实施细则。规范政府投资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提高投资效益。认真清理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审批事项,推进政府投资审批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

  开创项目前期工作新局面。认真做好“双百”重点前期工作项目;切实把发展战略规划、重大产业整合、项目融资方案和盘活存量资产作为前期工作的突破口抓好。重点做好昆明新机场、文山和腾冲机场;泛亚铁路;虎跳峡、景洪、金安桥、糯扎渡、溪洛渡、怒江流域电站;滇东及滇南煤电基地;交通和工业发展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或开工准备。继续抓紧抓实现代新昆明“一湖四环”及“一湖四片”工程、“三江”水电开发、滇中调水等重大项目的规划和立项审批工作。力争使省地两级重大建设项目每年滚动储备200个。

  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强化城市污水及管网配套、垃圾处理等生态环保项目建设。增加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优先保证“双百”项目的投资安排。

  改革投资项目管理体制。建立公正、透明的项目审批制度,健全决策程序,逐步实行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设立农业基础设施及结构调整资金等八种资金及前期工作经费。

  积极争取中央支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方向和国债资金安排的重点,组织申报一批重大新开工项目,争取国家尽快审批立项,力争更多的国债资金和中央预算内资金的支持。

  努力扩大社会投资。继续以贷款贴息方式引导社会投资参与市政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流通基础设施、工业等项目的建设。

  继续抓好重点建设。实施“双百”重点建设项目工程,组织好25项外商投资项目和30项每个项目投资在25亿元以上的大型项目,力争省地两级“双百”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650亿元左右。确保宣威电厂六期、曲靖电厂二期等15个项目竣工投产;加快安宁至楚雄、思茅至小勐养高速公路以及小湾电站和一批中小水电站等47项续建项目建设进度;争取新开工38项工程,实施好镇雄电厂、宣威电厂七期、开远小龙潭电厂三期、电厂配套煤矿等一批火电项目,以及水富至麻柳湾、保山至龙陵、罗村口至富宁、祥云至澜沧江、待补至昭通、武定至元谋、石林至蒙自、蒙自至新街、昆明至安宁、曲靖至嵩明10段重点公路,开工建设大理至丽江铁路、昆明至沾益铁路复线。加大对国家和省出资融资重大项目的稽查工作,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五)加快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快创新步伐。完善代理制、委托制和奖励制度。按照国际招商规范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和包装工作。推出每个项目投资在20亿元以上的20个项目招商,力争引进内资100亿元,引进外资5亿美元。

  千方百计扩大出口。抓好出口额上亿美元的地区,出口排名前30位的重点企业,出口前30位的大宗骨干商品和有增长潜力、高附加值、低能耗产品的出口。

  积极利用外资。加快推进思茅林纸一体化、昆钢大红山铁矿外商投资项目和云南广电、大(理)丽(江)铁路、保(山)龙(陵)公路等利用国外政府贷款项目进度,争取年内组织实施。抓紧云南省贫困农村社区发展等利用外资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继续加强与六省区市七方的联合协作。

  (六)加快城镇化进程,培育和壮大县域经济。积极推进城市建设。围绕全省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地州市府所在地城市、县城、中心集镇和边境口岸城镇建设,在抓好现代新昆明和曲靖、蒙自、大理、玉溪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同时,选择楚雄、昭通、丽江、文山、保山、思茅等有条件的地州市府所在地,加大建设力度,使其逐步发展成为20万以上人口的中等城市。加快县城建设,以城镇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实施好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试点项目,搞好100个重点小城镇建设;强化产业支撑作用,继续抓好一批亿元乡、亿元村、亿元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向小城镇相对集中布局。推进边境口岸城镇发展。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编制好县域经济综合发展规划,加快县乡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七)加快发展服务业,更加重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实施旅游特色精品战略。认真实施好云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旅游产业发展“十五”规划。突出品牌特色,完善旅游综合配套设施。积极推进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加快“滇川藏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规划及开发建设。

  重视发展服务业。鼓励发展有市场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信息等服务业,使服务业成为吸收就业的重要渠道。

  加强对就业和再就业的宏观调控。完善各类劳动力市场功能和就业服务体系,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培训。力争新开发就业岗位22万个,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5万人。

  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各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落实“两个确保”,把全省符合低保条件的70万人全部纳入低保范围。

  (八)加快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努力扩大消费需求。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和安全健康的消费环境。切实做好“清费治乱减负”工作。严格收费审批程序和政府定价听证制度。

  采取有效措施扩大消费。鼓励和引导居民参与文化、健身、社会服务等多种消费形式。推进教育、汽车、住房、旅游等消费快速发展。加快普通居民商品房建设步伐;推进廉租房制度建设;加快房改房进入流通市场进程。

  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围绕把云南建成东南亚物流中心的战略构想,加快昆明、相关边境地州市城市以及口岸大型物流中心、仓储分拨和物流运输体系建设。(九)加快实施科教兴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推动科技产业加快发展。抓紧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等56项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和验收;实施好电子政务二期、远程医疗县县通工程等20项地方高技术发展项目。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完成80万平方米中小学危房改造;抓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边境地区学校建设等专项工程。加强卫生事业。争取年内完成全省城乡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任务;建设艾滋病防治关爱中心等5项工程;抓紧实施昆医附二院改扩建等项目;抓好一批农村卫生项目建设和20个试点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加快发展文化、广播电视。继续实施好贫困县“两馆一站”、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基层文化二期和“国家西新工程”云南工程计划项目建设。

  推进体育事业发展。抓好昆明高原训练基地国债项目的申报和建设工作。抓紧2007年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场馆建设及维修等项目的前期工作。

  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抓紧实施《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目标责任书》确定的173个项目。抓好滇池流域15项水污染防治项目、洱海生态工程建设。加快7个重点城市环境质量达标工程进度,努力实现“双达标”。

  (云南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