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报采编感受两会新变化:政府越来越透明(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3日01:59 北京娱乐信报 | |||||||||||||||
刚刚参加完北京市“两会”报道的记者、编辑都觉得,今年的北京市“两会”与往年有了不小的变化,有了一些全新的感受。 2月21日上午9时,十余家媒体的记者齐聚在北京会议中心主会场的大门外。会场里正在进行市长选举投票。 这天,我的任务是重点采访将于当日中午12时举行的新市长见面会。在会场外徘徊了近两个小时后,终于进到了主会场3层的19会议厅,抢到了第二排一个比较有利于直接和新市长进行眼神交流的位置。选择这里我是有目的的,我要把事先预备好的问题,向新当选的市长提出。 “新市长是王岐山。”上午11时许,我得到了消息。 在本次市人代会上,我几乎每天都可以见到王岐山——在人代会开幕现场、在小组讨论会会场、在专题座谈会会场……甚至是在吃自助餐的食堂。我并没有和他说过话,只是在食堂吃饭时,仔细地打量过他一次:一件灰色大衣是休闲款的,面庞消瘦但精神十足,看起来更像是邻家的长者。 当王岐山穿着一身深色西服、打着红领带来到市长见面会会场时,中外记者响起的热烈掌声足以说明他在人们心中的位置。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这位长者不但幽默、风趣,还极富大将风范,几次机智的回答,引来现场所有记者的哄堂大笑。 谈到媒体与政府部门的关系时,他说:“我希望媒体和公众给官员一个机会,允许他们有时候说错一句话或者两句话。因为他们见到你们会紧张……刚才我就说错话了嘛……” “有人说北京交通不利于2008年奥运会。就交通而言,明天开奥运,首都人民都能解决好交通问题。北京人有这个胸怀,到那时即使主动放弃开车上街也要把奥运会办好。” 直言不讳,这就是我们的市长;有勇有谋,这就是市长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 在会上,我一直在努力吸引主持人的目光,想向王岐山提问。可我那个“有利位置”不知为何却始终是主持人的“盲点”,成了我参加本次市人代会采访工作中最大的遗憾。 信报记者王佳 政府越来越透明 今年我是第二次参加市政协会的采访工作。上会之前觉得压力挺大的,一方面来自自己,总觉得不是新手了,应该表现得比去年更好一点;另一方面来自政府,上会之前不管是市委宣传部还是北京市政协,都专门开会宣布了纪律。但出乎意料的是,五天的采访下来,给我的感觉是,我们的政府越来越透明了。 再比如说审稿。市政协会议的第二天,我就拿着一篇自己觉得写得挺冲的稿子忐忑不安地去送审,路上还琢磨着怎么去分散审稿老师的注意力,怎么解释写这篇稿的意图。谁知审稿老师看完后,不仅只字未改,还捎带着说了句:“这稿子写得不错,政协就应该敢说敢表达,那种死气沉沉的会议新闻我早就看腻了。”不仅是我,连和我一起去审稿的同行都大跌眼镜,后悔地说,要知道这么宽松,也做一下这个选题呀。 当然,还有其他很多细微之处,诸如上会官员不再千方百计回避记者,而是主动接触记者,对提问坦诚相告;“交通拥堵、密云事件、公共安全……”这些敏感的字眼却成了会上最热的词。 会议闭幕当天,报社领导到驻地看望我们,临走表扬了一句:“这次两会大家表现得不错。”我当时就想,不是我们表现好,而是今年两会开得好。 信报记者张晓娟 陪委员调研马叙伦故居 在北京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举行期间,记者曾陪三位委员外出调研了一家四合院,深切感受到委员们对保护古都文物的急切心情。 那是刚刚开完小组讨论会的一天下午,记者就随王灿炽、朱蓉先、马元三位委员一起来到了位于东城区的“马叙伦故居”去调研。如果不是三位委员提及,谁也不会想到新中国建国后第一任教育部长、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马叙伦,居然曾在大方家胡同住过。连当地的老百姓都不知道自己的胡同中还有什么“故居”,几经周折,才找到了马家大院。 大院的一半已经荒废,但另一半尚保存完好。走进院里,好似走进了影视作品中才可见到的老宅——古老的大红门、苍劲的古树、雕梁画栋的老屋。马元委员就是马叙伦的孙子,又回到儿时居住的环境中,马委员抚摸着老石榴树说:“当年我爱人曾经梳着两条大长辫子,在这树下照过相。看见前院成了那副样子,我心里真难受。” 关于马家大院被发现的消息,市政协会召开期间本报曾刊登了一小条,却让委员们相当满意。文史委的同志们争相传看这张报纸,多次拉着记者的手说:“北京的文化古迹能够保存下来,也需要你们媒体的支持啊!” 信报记者李谱春 首推“人文奥运”版正是好时机 说实话,在这次操作《落实人文奥运》系列报道专版之前,所谓“人文奥运”,在我脑子里也不过是个概念而已。但在通过编辑这五期版面,我强烈地感受到百姓对奥运的企盼和关注,以及对北京——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的珍惜和热爱。 一座城市的建设,除了形诸于外的那些路那些楼之外,更重要的是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特征、人文色彩。正如一位研究人文奥运的专家对我们记者说的:“人文是北京奥运的魂。”于是,我们在“两会”召开之前确定了“人文奥运如何落实”这一主题,驻会记者围绕着这一主题去寻找代表、委员提出的相关提案、议案。同时,我们还设立了《现场探访》这一栏目,对代表、委员在建议中重点提到的人或事,进行实地探访,力图把读者从相对枯燥的议案、提案中带到生活中,带到我们每个人身边来。 整个系列报道共分五天进行。第一天,重点提出“落实人文奥运”这一概念,并请专家详细阐释人文奥运的丰厚内涵。随后四天的报道则按照“保护——传承——开发——规范”的步骤逐一展开。真心希望通过这几天的报道,我们的读者能达成共识——北京有许多古老传统和文化急需抢救与传扬,政府也已经着力进行保护。但仅靠这些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有效而规范的开发来赋予古老文化全新的活力。 每天看到记者的稿件都感觉欣喜,因为看到很多代表、委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更因为看到了许多有效的行动正在进行。的确,人文奥运不仅仅是政府应该操心的事,作为北京的老百姓,有责任;作为北京的媒体,更有责任。 所以,这五期报道只是个开头。未来,我们会持续关注。还是那句话,这是咱自己家的事儿,得加把劲儿了! 总编室责编黄英
相关专题:2004北京“两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