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自称21世纪属于自己 中印关系将向何处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3日12:06 瞭望东方周刊 | |||||||||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黄琳、魏大方报道 印度犹如一艘“不沉的巨型航空母舰”,现在,它正在重新起动,并驶离传统的水域,使中国感受到了压力 老李曾是国内一家中央级媒体的资深记者,今年65岁。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时
说到那时印军一败涂地的惨状,老李唏嘘不已:“中国这一仗打得有理、有利、有节。要不是执行擒拿任务的排长失误,当时的印军总指挥卡尔,即后来的印度国防部长,也在被俘之列。” 一晃40余年。在那场战事中,中国军队牺牲了700余名官兵,很多人与老李是同龄人。往事如烟,如今亡灵何在? “不管怎么说,自那时起,中印便结了怨。”他说。 由于眼疾,老李说他平日已经不能长时间阅读,因此不大了解外边的事情了。他希望我们这些常写东西的人能给他透露点“参考消息”。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于是告诉他,经过40余年,特别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在国防建设方面变化很大,军事巨艟已驶入快速航道。致力于成为世界大国的印度现在不仅是核武国家,而且常规军事力量有的方面已超过中国,更让人关注的是,印度正与西方军事强国结为伙伴。检讨西部边防,单从作战角度来讲,中国的情况似不乐观。 另据印度报业托拉斯报道,2004年1月17日,印度内阁原则上批准向俄罗斯购买“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航空母舰。 早在1957年,印度就从英国购买了“维克兰特”号航母,成为战后亚洲最先拥有航母的国家。该航母在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共击沉、俘获巴基斯坦商船43艘。80年代后期,印度当局提出“大国海洋战略”,1986年,印度再次从英国购买了退役的航母“竞技神”号,大规模改装后冠名为“维兰特”号。1995年,印度宣布将自行建造航母。 另外一个让人心情复杂的消息是,自去年以来,世界媒体纷纷关注印度重新开动马力的经济巨轮,称它已具备了超越中国的潜力。2004年第一期《商业周刊》(中文版)的封面文章即是“印度的崛起”。由于Moody’s把给印度投资率的打分提高了,上周末,印度股市指数Sensex一下子上升了4%,中国媒体一夜间充斥着有关印度“争夺亚洲经济统治权”的报道。 印度 中国 人口 10.27亿 12.9亿 领土面积 297.47万平方公里 960万平方公里(不含中印边境印占区等地) 经济占世界GDP总量排名 第四位(4.8%) 第二位(13%) 经济增长率(2003) 约8% 9.1%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约500美元 突破1000美元 军队数量 114万 250万 印度的新生 2004年2月16日,中国的高级军事官员,纷纷把目光投向印度的瓜廖尔空军基地: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美印联合空战演习拉开了序幕。代号为“对抗印度04”的军演持续11天。 沉浸于演习之酣畅淋漓中的印军将士,不仅展示了精良的武备──例如“王牌”苏-30MKI战斗机,更彰显了高超的素质和一流的士气。这也许会使老李那样的中国人难以想像。谈及40年前印军的败因,老李说,他从俘虏嘴中得到的评价是:武器是杂牌的,“英国子弹装不进德国枪膛,美国枪膛又装不上法国子弹”。而战术又酷似早年的英国洋枪队,只会正面进攻,不知还有迂回堵截,惟一的改进似乎是排队前进时不再敲击洋鼓了。 确是时过境迁,印度已不是旧印度了,它正在新生。就在去年,访问上海的印度海军,也曾以其极强的纪律性和高度现代化的装备,使登舰的中国记者深感震惊。一些人因此担心,万一印度报40年前一箭之仇,中国怕不是对手。 印度,释迦牟尼的故乡,位于白雪皑皑的喜玛拉雅山之南。它曾缔造出无数中印友好往来的故事。 印度板块本是飘移而来的“外来户”。这块神秘而炎热的土地,也是15世纪地理大发现时代西方人梦寐以求的目的地之一,后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至今,其居民仍说英语,其国被西方人称为“世界上最多人口的民主国家”。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具备内敛性格的印度变得“张扬”起来,开始学习“宿敌”邻邦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拥抱世界经济一体化。 在此过程中,由于政治价值取向的相近,印度与美国以及以色列等世界上军备技术超一流的国家进行合作,逐渐结成美、印、以为主的南亚“民主安全轴心”。 就在此次美印联合军演之前,2月9日至12日,印度作为东道主还接待了来访的以色列副总理兼外长沙洛姆。印度媒体称,沙洛姆此行是与印度领导人商讨进一步加强双方战略合作关系。 作为印度方面的具体收获,沙洛姆在新德里期间明确表示,以色列已经找到了排除在“猎鹰”空中预警系统采购合同中所存障碍的具体途径,以色列将尽快向印度交付这种系统──这将确立印度在南亚地区的绝对制空优势。 让中国人感到难堪的是,以色列的这种尖端技术曾一度打算卖给中国,中国也预付了数亿美元的定金。但后来迫于美国压力,以色列单方面取消了合同。 现在,印度人在谈登月,在谈击败世界强国,在谈建立环球软件帝国。而印度海军也已经驶离了传统的水域印度洋,第一次闯入了南中国海。 印度海军与美国舰队联合在马六甲海峡巡逻,引起了中国分析家的关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的南亚问题专家赵干城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印度在太平洋“显示实力”,标志着亚洲国际格局的新变化,即印度也成为了亚太地区地缘政治角逐的一个影响日益上升的角色,印度的作用将不仅仅局限于次大陆和印度洋。 中国社科院亚太所朱明忠研究员指出,以瓦杰帕伊为首的印度人民党政府,被称为“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政府”或“印度教民族主义者领导的政府”。这个政府在发展核武器、扩大军备、争当核大国或世界大国的道路上,显然比以往的印度政府,态度更强硬,措施更积极,表现出一种更激进、更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 亚洲能否同时容下两个正在崛起而又有过仇隙的大国──它们的居民数量加在一起占了全球人口的近三分之一! 印度的“东进”政策和南中国海战略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印度“东进”步伐加大,和东盟各国的联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这个进程中,一个重要特点是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 南中国海是出入印度洋的大门,是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航线的要道,其海底石油等海洋资源早就引起了印度的关注,所以,印度早已把从东北亚到西南亚的弧形水域都称作是印度安全的“考虑范围”。南中国海自然也在范围之中。 为此,印度军方提出了“东方海洋战略”,以发展向南中国海地区投送海军的能力。作为此项政策的具体行动,印度海军在1998年10月派遣一支特混舰队经马六甲海峡首次进入南中国海海域。 2000年10月和11月,又一支印度海军特混舰队开赴南中国海进行“远航训练”,与韩国和越南在南中国海举行军事演习。 2002年9月,印度和印尼两国海军首次开始在安达曼海域展开联合巡逻,打击海盗活动。 一方面,印度通过廉价军售和军援来加强同东南亚各国的军事联系;另一方面,印度更加重视与美日俄等大国合作,在太平洋海域开展军演,联合巡逻。 今年1月,印度决定正式购入“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航空母舰,让印度可以掌握印度洋以外如南中国海、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的制空权。 “民主安全轴心” 美印军演,硝烟弥漫,烈焰蒸腾。大国角逐的剑拔弩张闪亮于佛陀和甘地生活过的宁静国土。 早在2003年5月,印度总理国家安全顾问米什拉在美国犹太人协会就谈到,有必要建立印、美、以民主轴心。随后,印度副总理阿德瓦尼在美国访问时,也谈到了印度对于建立印、美、以轴心的一些看法。 以色列前国防部长默法兹是最早提出“安全轴心”概念的人。他认为,印、以、美轴心将主要涉及三边共同安全问题,包括签订互助条约、联合行动、高技术防务产品销售,共同训练和定期交换情报等。 以色列总理沙龙2003年9月对印度进行了访问。其间,以色列与印度签署了一系列协议,包括以色列向印度转让军事技术以及帮助培训印度特种士兵等。以色列官员称,以方希望两国军事贸易额能从目前的120亿美元增加到200亿美元。 自11年前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以色列已成为印度的第二大武器供应国。以向印出售3套价值12.9亿美元的“猎鹰”预警系统的协议,就是在沙龙访印期间达成的。 两国还达成了其他军备购买协议,并就印度空军的米格-27战斗机以及英制“美洲虎”攻击机和“海鹞”飞机升级问题进行了磋商。 这个轴心的核心,还应该是美国。 早在去年7月沙龙访美时,美国便嘱托他:在9月份访印时,要劝说印度加入美国与以色列的安全轴心。后沙龙果应声而行。 1月29日,布什班子中负责南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克里斯蒂娜·罗卡在对外关系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上说:“从1947年印度独立以来,美印两国的关系目前是最好的。” 仅在半个多月前,布什政府宣布,美印将签署协议,加强两国在核能发展、航天计划及高科技贸易等领域的合作。随后,印度总理瓦杰帕依立即发表了一份热情洋溢的声明,称扩大两国合作领域,“是双边关系中的一个里程碑”。 政治上,美印声气相通,不仅保持了首脑定期会晤制度,在一些双方关注的重大问题上更是加强合作,比如,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美国站在了印度一边;在伊拉克问题和导弹防御计划方面,印度对美国表示了支持。 美印关系中突飞猛进向前跨越的,主要还是表现在防务合作方面。 近年来,华盛顿和新德里之间的联合军演已经是家常便饭,仅去年一年,双方就举行了几次规模较大的军演,包括在印度洋的海军联合演习,在中印边界的特种部队演习,以及在阿拉斯加的“合作对抗”演习等。 专家估计,最近两年里,印度已经从美国进口了约2亿美元的武器装备。白宫还放松了对印度出口武器的限制,要求只有一次购买超过1400万美元高级防务设备,才需要国会批准。这个待遇只有美国的部分盟国如日本和韩国才享有。 在经济上,美国现在是印度最大的进出口贸易伙伴。 美国通过印度构成对华弧形“包围”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的一份报告认为,“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漠和分歧,世界上两个最大的民主国家总算在利益方面找到了越来越多的共同点。” 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印度洋战略地位日益凸现。美国《哈佛国际评论》载文直言,“印度洋经历了10年的无人理睬之后,重新成为世界大国地缘政治争夺的舞台。”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的傅梦梓研究员认为,印度犹如一艘“不沉的巨型航空母舰”,凸入印度洋1600公里,扼守印度洋海上要道。美国控制印度洋的战略利益需要印度的策应,确保海上石油供应渠道的畅通也需要印度的配合。同时,南亚次大陆处于中东、中亚和东南亚等恐怖主义猖獗地的交叉点,在美国全球战略中位置十分重要。 另外,用美国国务卿鲍威尔的话来说,“印度有潜力帮助维持广大的印度洋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和平”。美国的意图与它在冷战后推行的安全战略是一致的,即通过双边的安排建立安全体制,意在制约亚洲地区可能崛起并对美国的地位提出挑战的力量,如中国。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胡仕胜博士对《瞭望东方周刊》说:“美国的一贯做法是,在全球有其重要利益的地区,利用同盟国家来对付地区可能出现的挑战。” 西边是印度,西北是中亚,东面是日本和中国台湾,美国事实上形成了对长远战略竞争对手中国的弧形“包围”。 21世纪属于印度 印度的历史与中国很相似,它既为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而自豪,也为近代在西方凌辱下的衰落而自卑,由此滋生超强民族自尊心,竭力追求大国荣耀。 “21世纪属于印度。”这是印度的口号。 印度一直孜孜以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并获得有核国家的法律身份。但光靠自己的努力是不够的,新德里还需要西方国家尤其是华盛顿的支持。 印度一直想驯服它的老对手巴基斯坦,但光靠自己的努力也是不够的。2月16日,印巴两国开始了克什米尔问题会谈,在美国对巴基斯坦施加了较大的压力后,克什米尔问题似乎正朝着符合印度利益的方向前进。 印度因此想与美国走得更近一些,但光靠自己的努力更是不够的。印度于是加强与以色列的合作──并不仅视其为重要的安全伙伴,而更将其看作接近美国的一条重要渠道。 比如,印度能够得到“猎鹰”系统,很大程度上是以色列动员了在美国的犹太人院外集团“做工作”的结果。 贫穷多日的印度也终于清醒了──经济发展才是获得“大国地位”的“硬道理”。因此,便要与中国争夺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市场。 随着经济的发展,印度对贸易和能源的依赖度日益上升,印度自然是要维护“从阿拉伯海的北面到南中国海的利益范围”,而这里同样有着中国的重要利益。 南亚问题专家赵干城说,印度希望在亚洲国际政治格局中获得重要的发言之地。印度希望成为亚太地区国际体系中除美、中、日、俄、东盟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在起作用的亚太安全机制的雏形,是以东盟地区论坛为核心加上该地区的主要国家共同参与的模式,包括中、日、韩,即所谓“10+3”模式,以及美国等其他国家的参与。印度认为,在未来可能形成的亚太地区安全机制中,它也要扮演一个紧要角色。 一种观点认为,印度历来具有霸权野心,它的扩张,必然会与亚洲大陆上另一个举足轻重的而又坚决反对霸权主义的大国中国发生冲突。 共赢才是出路 “美印以靠拢的确有遏制中国的考虑。”胡仕胜博士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也是不少专家的看法。 印度防范中国的心理由来已久,其中既有历史的恩怨情结,也有现实的地缘政治考虑。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使印度对中国的忧虑有所加深,再加上中印边界问题的存在,应当说,虽然两国关系目前有所缓和,但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而美国支持印度对抗中国,亦非心血来潮之举。早在1962年,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打得难分难解之时,10月31日,中央军委命令第55师立即入藏;同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怀特宣布,美国将从本周起向印度空运步兵轻武器、弹药以及运输和通讯设备。11月5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里普宣布,从11月3日以来,美国载运军火的飞机以每隔3小时1架次的速度在加尔各答着陆。 美国还向西藏空投了特务,可惜,悉数被解放军擒获。 最近以来美印要求联合制华的一些声音 美国极右派罗德·里查森公开表示:“印度可以在经济和军事上成为抵制中国的力量,是美国潜在的战略同盟,可以遏制中国。” 伊拉克战争期间,印度媒体披露了美国国防部一份绝密报告,这份题为《印美军事关系:期望和认知》的报告称,中国是美印两国最大的威胁,是将来两国在经济和军事方面的竞争对手。所以,美印双方应该加强合作,印度可以充当美国的帮手。 印度国防部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古尔米特·拉坎瓦勒,在一篇名为《中国的挑战》中,认定“中国在亚洲的影响力逐渐上升,越来越对印度构成长期的战略挑战”。所以,印度应该和美国等国家建立战略关系,抗衡中国日益强大的势力和影响。 胡仕胜博士认为,“拉印抑华”的意图在美国的保守势力中有不小的市场,美国把印度当作其在亚洲的一个战略支点,一方面制衡中国,另一方面保持亚洲的力量平衡。 胡锦涛谈中印关系 中印双方应扩大交往、增强互信,为两国关系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使中印睦邻友好世代相传;应抓住机遇、携手共进,不断加强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应高瞻远瞩、把握大局,妥善处理两国历史遗留问题,为人类和平、进步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但是,另外一些专家不同意“遏制说”。赵干城研究员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美印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意图在于遏制中国,是一种冷战思维的说法。” 他说,印度增强战略力量,客观上是要对中国的战略地位提出挑战。综合这些因素,似乎可以说,印度的对美政策包含了防范中国的因素,但将其提升到“遏制”中国的高度似乎是夸大的,也是不必要的。 “因为,从综合国力的角度看,印度在可预见的未来,不见得会发展出足够的能力可以遏制中国;就印度的国家安全利益而言,将中国刻意树为敌人也不会是可取的目标;至于利用美国来遏制中国则更为渺茫。” 胡仕胜博士认为,“美国和印度绝对不可能发展成为同盟关系,印度也不会加入了这种战略设计”,胡博士语气坚定,印度和中国一衣带水,地缘政治决定了新德里不会交恶北京,“亚洲版北约”没有共同针对目标。 目前,中美关系也进入了“最好的时期”。中国前驻印度大使程瑞声说,当前中、美、印这三边的关系处在一个“共赢”的局面。 程瑞声说,中印关系以去年6月瓦杰帕伊总理访华为标志,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表现在:双方增信释疑,解决历史问题迈出了新步伐,中印经贸关系获得飞速的新发展,双方在国际合作上有新成果,地缘政治出现了新思路。 谈到当年为什么会有中印战争,昔日的随军翻译老李认为根本上还是经济原因。他说,据印度俘虏讲,1961-1962年时,印度情况很糟,饥荒遍野,民怨沸腾。执政的国大党无力扭转局面,为转移选民的注意力,中国便成了摆脱困境的目标。 他至今仍难以忘记那些一贫如洗的战俘的可怜样子。解放军战士给他们打点热水,他们都感激不尽。 “然而,现今的印度已不是那种样子了。它的经济增长速度几乎跟中国一样了。”《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向沉浸在历史中的老李解释。 从军事上讲,中印或不会再战;从经济上看,一场更加激烈的角逐已拉开帷幕。- 中印关系大事记 1950年4月1日,中印建交。 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对印度进行正式访问,双方发表联合声明,重申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10月,尼赫鲁总理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爆发,中印关系降至冰点。 1974年5月,印度试爆第一颗原子弹,后来多次称发展核武器是针对中国威胁。 1979年2月,印度外交部长瓦杰帕伊访华,标志着两国高层往来开始恢复。 1981年6月,黄华副总理兼外交部长访问印度。 1988年12月,印度总理拉·甘地访华,双方决定建立边界问题联合工作小组。 1991年12月,李鹏总理访问印度。 1993年9月,印度总理拉奥访华。 1996年11月,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印度,双方签署《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 1998年5月,印度试爆核武器,并以“中国威胁”为借口对中国进行无端指责,中印关系严重受挫。 2000年5月,印度总统纳拉亚南访华。 2001年1月,李鹏委员长访问印度。 2002年1月,朱基总理访问印度。 2003年4月,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访华。 2003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首次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2003年11月,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访问印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