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城市还需要高尔夫吗?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3日13:54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马骏

  1984年,高尔夫运动伴随着对外开放进入中国。这20年,中国高尔夫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但在中国,了解高尔夫的人还太少,又常常被一些对高尔夫运动似懂非懂的人所误导,由此产生了许多误区

美妙时光产权酒店 紫光台式电脑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编者按

  似乎还没有哪一项休闲活动像高尔夫那样,能在进入改革开放年代的中国激惹阵阵争议。从1984年中国内地第一个国际标准高尔夫球场———广东中山温泉高尔夫球会成立时起,高尔夫在中国走过了整整20年的发展历程。

  20年间,高尔夫运动在中国有时和环境污染划上等号,有时又和腐败温床相提并论。高尔夫,在中国跌跌撞撞地度过了20年命运多舛的艰难路途。

  20年后,在中国城市探讨发展路径的时候,高尔夫再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识到,高尔夫运动在中国的发展轨迹和中国经济最活跃地区的发展道路有着某种惊人的吻合。改革开放的前沿成为高尔夫在中国发展的起点,而高尔夫的发展往往又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动力。

  “中国城市,还需要高尔夫吗?”作为在过剩经济时代为数不多的“供应严重短缺的待开发市场”之一,高尔与城市之间的关联更加紧迫地进入决策者的思考范畴。尤其是在人均GDP水平纷纷逾越1000美元关口的第6城市群,这一话题正日趋热烈地被提出和议论。今天,本报刊登同济大学高尔夫商学院客座教授马骏的文章,意在为读者更理性观察和思考高尔夫与城市的关系提供视角。毕竟,20年风雨过后,许多老话题都可以获得新思考。

  在中国被“亮红灯”

  1984年至今,中国已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营的高尔夫球场总数200多家,年平均增长10家左右,其中大部分建在经济发达的广东、北京和上海地区,与20多年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劲增长势头基本吻合。但是,适度发展的高尔夫行业在中国正被“亮红灯”,遭遇到一些媒体连篇累牍的“痛贬”,政府有关部门甚至发文停批所有新球场项目用地。人们不禁要问:高尔夫到底惹谁了?

  国际上普遍认为,高尔夫起源于600多年前苏格兰牧羊人的竞技游戏,几经沧桑演变,发展为今日国际体坛上与足球、网球等齐名的最受欢迎体育运动项目之一。而在中国,早在北宋末年,与高尔夫球运动十分相似的“捶丸”运动就已经流行于宫廷内外了;在南宋时期的金国以及元、明两朝,该项“奢侈运动”更是风靡一时;直至清朝始销声匿迹。

  1993年英国一家通讯社刊文指出:高尔夫运动早在1282年就在中国出现了,“捶丸”就是雏形!上海博物馆内现今还珍藏了一幅反映这项运动的“捶丸图”。

  因此笔者大胆地预言,在不久的将来,国际高尔夫史学家也会证实,中国北宋末年的“捶丸”就是高尔夫的源头。

  20世纪初,英国人在上海建成了高尔夫球场。现今的上海动物园与西郊宾馆,于20世纪前半叶乃是一个外国人专用高球场。1917年,“虹桥抛球总会”(H.G.C)成立,并实行会员制管理;其会所为英式二层建筑,大门则开在虹桥路上。之后,

  球会进一步扩建成为18洞、72杆、占地400多亩的标准球场。195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将球场改造为西郊公园,后又分设为上海动物园及西郊宾馆;其他8家非标准球场或练习场也相继取消。

  历史表明,中国、特别是上海,其实早与高尔夫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在21世纪经济腾飞、改革开放突飞猛进的中国,又有什么理由反对、禁止该项运动的发扬光大呢?看来,问题的根源在于过时的观念,很多中国人并不了解高尔夫,对其充满了误解。

  受一些所谓“专家”炮轰

  一段时间以来,有大大小小的多家媒体纷纷发表文章来评论、指责高尔夫运动,一些根本不懂高尔夫运动的所谓“专家”站出来“质疑”高尔夫,高喊“狼来了”。

  在这些文章中,一些“权威”的专家们给高尔夫列出的罪状有:疯狂发展、占用耕地及水源、污染环境、腐败温床、畸形高消费、违背国情,等等。

  看到诸如此类的论调,不禁让人扼腕感叹:观念的差别,竟是如此之巨大!在拥有近2万家球场的美国,在寸土寸金却拥有2000多家球场的日本,在数量激增的广大中国球友心中,高尔夫被看成是一项健康、时尚、文明、有益的体育运动;它风靡全球、老少咸宜、历久不衰;它同时兼有休闲、娱乐、社交、旅游等多种功能,是一种即使你的技巧不佳也可以尽情享受的运动;其英文名GOLF恰巧表明了该运动的本质特征……

  高尔夫是“腐败温床”?

  2003年11月1日,长沙县委书记在青竹湖高尔夫球场会所与日商谈判引资事宜,返回时其所乘坐的会所车辆翻下高坡,导致因公殉职。此消息经媒体披露后,引起了各方关注。许多人鼓噪:高尔夫球场乃是“公款消费的腐败场所”,在此地身亡,岂能定为“因公殉职”?

  这样的问题,正是高尔夫在中国遭遇到的另一重大误区:球场被当成“滋生腐败的温床”!打高尔夫球与腐败划上了等号!

  其实,球场是腐败温床一说,纯属无稽之谈。中国政府历来规定,官员不得随便下场打球。

  事实上,各国政要热衷于高尔夫运动者不在少数。中国各级领导因外交、商务所需也常打高尔夫球。试想,如果高尔夫与腐败划等号,那各国政府及其官员之公信力何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拟增设高尔夫球运动项目是不是乱弹琴?

  随着时代的变迁,高尔夫球会一些功能逐步演变成了商务谈判场所,这是由这种运动高雅时尚的性质所决定的。尽管目前中国高尔夫运动费用较高,但适度的高消费并没有什么不好,消费能刺激生产的道理如今已尽人皆知了。在美国,高尔夫产业年产值就高达1000亿美元!

  前段时间,著名球星马拉多纳莅临上海。他既不是来谈生意的,也不见其去足球场,而是老大远地背一套高尔夫球具来上海打高尔夫球。他说,如果没有高尔夫球场,他不会选择来上海。听说银涛高尔夫球会是灯光球场、冷季型草坪,他就去那里运动了两次。

  是运动项目还是娱乐项目?

  高尔夫球,是国家体育总局下属小球管理中心所管辖的一项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与国球乒乓球同属一个管理体系。该运动还有可能被列入2008年北京奥运会。

  就是这样一项名符其实的体育项目,2001年竟被有关部门定性为“娱乐项目”,规定与歌舞厅、夜总会等同列,并按照这种性质给予相应的政策、税收待遇。

  毋庸讳言,高尔夫具有很强的休闲性。这一点,也是许多受欢迎体育运动的共性。但有必要强调的是,高尔夫首先是一项体育运动。这在国际上都是公认并按此运行的。每年世界上都举行超过1000场的大型高尔夫球职业及业余赛事,电视转播也每每将其定格在体育频道。

  既然高尔夫是正常的体育项目,为什么还会将其定性为娱乐呢?限制高尔夫占用土地、禁止高尔夫消费、控制高尔夫产业发展规模的理由似乎是冠冕堂皇的。

  殊不知,高尔夫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首先,它不需要政府的任何投资,即造就了一片景观绿地,提升了周边的地价,从而使国家的土地资源增值;其次,高尔夫带动了一整条产业链,如草坪、建筑、机械、时装、饰物、球具、旅游等行业,其全世界的产值高达数千亿美元;第三,高尔夫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一个18洞标准高尔夫球场,除管理者外,通常还需要聘用200名球童和300名养护工人。这样,一般建在城市郊区的球场,就为周边地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第四,高尔夫经营者是利税大户。

  一方面,高尔夫正在为社会创造着巨大的财富,另一方面,高尔夫运动又得不到公正的待遇。

  球场用地被“明令禁止”

  2003年11月17日,国土资源部发出通知,对高尔夫用地实行一刀切的“禁止”政策。

  确实,国际标准高尔夫球场是占用大片土地,但占用、利用土地与占用耕地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具有本质区别,切不可混淆。比之耕地,高尔夫球场更为青睐蜿蜒起伏、凹凸不平、自然野性的大片山地、丘陵、海滩、沼泽等不宜耕种的荒地,以突出球场的挑战性、趣味性与独特性。而在耕地上建球场,一则造型困难、施工成本巨大,二则无法保证其挑战性、趣味性、独特性,因此造不出高质量的球场,必须刻意避免。

  根据高尔夫的运动特点和行业要求,国外的高尔夫球场一般都选择在荒地、滩涂、山坳、垃圾掩埋场等一些不宜耕作的土地上,使之变废为宝,形成一大景观。国内也有很多成功开发案例:如博鳌亚洲论坛所依托的高尔夫球会(会长为博鳌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先生)就建在海南万泉河出海口渺无人烟的滩涂上;举世闻名的观澜湖高尔夫球会建在被称为“深圳西伯利亚”的观澜镇;江苏淮阴则更是将球场建在了垃圾填埋场上。

  当然,有些地方政府确实因其不甚了解高尔夫而占用耕地批建球场,决策上造成失误。这其实是一个决策科学性问题,而绝非高尔夫本身的问题。中国耕地大量流失有其他重要得多的诸多原因,特别是大量的开发区、游乐场等一哄而上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可不能因此因噎废食吧?

  球场是环境污染源?

  国际经验以及权威学者的研究成果一致表明,高尔夫球场造就了最好、最健康的生态环境;它使环境改善、城市美化、土地增值、社会获利。但十分奇怪的是,带来如此顶级环境的高尔夫球场居然被中国某些反对高尔夫的“专家”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论据,定性为“环境污染源”。

  究其所持理由,不外乎两点:球场所用农药太多,从而污染了大气、土壤与地下水;球场用水量太大,从而耗竭了水资源。这种说辞影响了众多对高尔夫不甚了解的人士,败坏了该项运动的声誉。但问题是,在如此重视环保的美国、英国、日本以及其他发达国家,为什么还会有如此之多的球场、如此之多的铁杆球友(高达6000多万)呢?

  2003年7月中旬韩烈宝教授代表中国出席加拿大第九届国际草坪学术研讨会,会上有一个专题就叫“高尔夫球场与环境”,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科学家们通过多年的研究,向本次会议提交论文26篇,一致得出的结论是:高尔夫球场在改善环境、提高环境质量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环境没有任何破坏或不好的作用。

  至此,球场破坏环境的危言,是不是可以破解了呢?还用得着提球场的绿化功能、空气改良功能、荒野变旅游区功能、沙漠变绿洲功能等等吗?说高尔夫造就了优良环境应该不是夸大其辞。

  发展适度还是“疯狂”?

  泱泱13亿人口的大国,相较数以万计的歌舞厅、夜总会而言,高尔夫发展20年时间才建了200个左右球场,平均每年不到10个。这种适度的发展何来“疯狂”之说?

  确实,中国地少人多、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可“特殊国情论”成了诸多狭隘观点的“论据”,则不可取。从某种意义上讲,高尔夫球场的多少,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这里,我们对照一下高尔夫国际发展史:

  1754年,在苏格兰,诞生了圣安德鲁斯皇家古老高尔夫球会。经过世纪流年,成为世界高尔夫的“麦加圣地”。今日英国也已成为拥有1000多家球场的高尔夫大国。

  1897年,美国诞生了班赫斯球场。如今,全美共建成标准球场2万多家(前些年更是一天建成一家),共有职业球员2万多名,高尔夫人口超过2000万,高尔夫及其相关产业年产值1000多亿美元,贡献就业岗位200多万个。

  1995年,在高尔夫刚刚兴起的中国,在深圳观澜湖高尔夫球会成功举办了高尔夫世界杯。今后,该球会将总共建成10个世界锦标级球场,为世界第一大规模。观澜湖球会的发展是广东经济长足进步的缩影。

  因此,相对于超大的总人口规模、激增的高尔夫球爱好者、对外开放所带来的万商云集态势而言,高尔夫的发展将是远远不够的,它所形成的高端产业,是过剩经济时代为数不多的“供应严重短缺的待开发市场”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高尔夫与中国国情并无矛盾,并不疯狂。

  球场经营“功夫在场外”

  国外的高尔夫球会与目前国内的高尔夫球会有很大不同。如美国,由于高尔夫球场选择的都是非耕作用地,因此花数千美元甚至不花钱,就可以得到一片高尔夫球场开发用地,尔后再由投资方出资建造,从而可使周边土地资源增值。这也是美国高尔夫球场发展很快、成本较低、消费不高的重要原因。

  但是中国的情况则不同。由于决策上的问题,一些球场建在不合时宜的土地上,一方面浪费了土地资源,另一方面也造成建设成本的提高。就绝大多数球场而言,土地开发都占去了一大块投资成本,等球场投入经营后,又遭遇到高昂的营业税收政策……而高尔夫球场四周,房产开发商早就开始“借景发财”了。

  由此,出现了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中国高尔夫球场的经营者被迫“功夫用在场外”;除了积极推广销售球会会籍外,也开始意识到要建设并经营球场别墅、建豪华会所、酒店、商务中心,以及其他康体设施等,尽一切可能拓展业务,创造收入。

  而这种经营模式又恰好给了高尔夫反对者们“火药”,以炮轰球场老板们的“谋取暴利之企图”。

  从积极的方面来讲,中国高尔夫经营者开创了“高尔夫经济体”、“高尔夫产业链”等重要概念与现实。为现实所迫,他们突破了球场经营的狭隘业务,成功地将高尔夫产业的经营与管理拓展成为一个超大型、多元化、休闲性的综合经营实体。以一个18洞标准球场的运营为主体,俱乐部综合经济体的业务范围可以涵盖球场、会所、酒店、餐饮、卖场、娱乐、营销、房产、园林、旅游等10个方面。中国高尔夫经营者被迫“功夫用在场外”,反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剖析中国高尔夫运动20年发展中面临的种种误区,我们看到面临的问题很多很多。其中,亟待解决的便是思想、认识、观念问题。要纠正偏见、消除敌意、加深理解并不容易,需要时间的检验。

  最近,国务院办公厅有关文件就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尔夫球场发展迅速,对完善体育设施、开展高尔夫球运动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指出了一些存在的问题,要求规范已建高尔夫球场的运营,加强督促检查和指导工作。文件的重要之处是进一步明确了高尔夫运动的体育地位。

  要消除人们对高尔夫的误解,从根本上解决高尔夫存在的问题,关键是要区分和处理好三大关系:一是利用土地与占用耕地的关系,即明确高尔夫球场可以利用什么样的土地;二是体育性质与娱乐性质的关系,即明确高尔夫是体育运动项目,并按其性质的有关规定纳税,调整歧视性政策,使高尔夫产业健康发展;三是全面禁止与适度发展的关系,高尔夫球场的建设应与各地经济发展相适应,规范运作,适度建设发展。

  《国际金融报》(2004年02月23日第十三版)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