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承受的发展之重-透视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3日16:19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2月23日电(记者 邹声文、刘铮)刚刚过去的2003年,两大经济现象引起各方高度关注—— 前些年能源消费总量有所下降的中国,去年不得不应对突然而至的能源供应紧张。发电量以接近GDP增速2倍的速度增长,但全国还是有21个省份出现不同程度的限电。今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仍然紧张,限电仍将伴随全年。
国内矿产资源已无法支撑飞速发展的经济。铁矿石进口量增长了30%以上,成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引起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不断上扬。国内电解铝生产所需原料50%以上依赖进口,由于国际氧化铝价格受中国需求拉动上涨,单纯依靠进口原料的电解铝生产企业开始亏损。 这两个看似突然的经济现象,凸显了中国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资源瓶颈。到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要比2000年翻两番,而我们究竟要用多大的资源消耗来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的资源能否支撑经济的发展? 4%与30%的背后:难以维系的发展模式 中国经济航船在2003年乘风破浪,创下了1997年以来的最高增幅,世界为之瞩目。但我们无法回避以下事实: 中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以煤炭为例,消耗15亿吨,占世界的30%。与此形成强烈对照的是,中国创造的GDP不到世界总量的4%! 一方面是能源短缺,一方面是高能耗行业的飞速扩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行业经济部副部长冯飞说,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能源、原材料等资源的基础上。 “目前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而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又占整个工业终端消费的70%以上。也就是说,中国高能耗行业差不多消耗了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一半!”冯飞说,“正是这些行业的大规模低水平扩张,致使中国的能源和重要原材料供应出现紧张局面。如果今后我们继续依靠这种发展模式,中国势必会面对更大的发展瓶颈。”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如果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速度同步,到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约60亿吨标准煤,2002年这个数字是14.8亿吨。“以目前的能力,难以保障能源的供应。”冯飞认为,这相当于每年要建成五六个大同煤矿,投资金额将达数千亿元,根本无法做到。 矿产资源保障的前景同样不容乐观。“我国虽然有些矿产资源储量较大,但人均矿产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58%。”冯飞估计,到2010年,我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只有11种能依靠国内保障供应;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减少到9种;到2030年,则可能只有2至3种。而铁矿石、氧化铝等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矿产资源更将长期短缺。 除消耗过量的能源和原材料外,现行发展模式还对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现在有很多地方的GDP增长以牺牲环境、污染环境为代价,不是绿色的,而是灰色甚至是黑色的。”环境生态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金鉴明表示,“如果去除环境补偿成本,很可能是一个负数。” 以牺牲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换得经济的一时发展,这种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质疑。正如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所说:“我们发展的思路不够宽阔,我们经济增长的方式过于粗放,粗放到不能容忍,无法长期坚持下去。如果不加以转变,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节约型社会:从口号宣传到制度设计有多远 一方面要应对资源的相对不足,另一方面是利用率过低和严重浪费并存,中国经济中的两种现象构成强烈的反差—— 目前中国终端能源支出占GDP的13%,比美国差不多高出一倍;万元GDP能耗是日本的9.7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33种主要产品的单位能耗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46%。 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资源的支撑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我们正在“透支”这远非坚实无虞的支撑能力。面对这一困境,政府部门和有关专家提出了一个共同的对策:彻底转变粗放式增长模式,增强全社会的节约意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用地……节约在许多领域已推行多年。“尽管如此,我们的节约空间仍然非常大。要突破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瓶颈,我们必须着手创建节约型社会。”冯飞表示,要把它像实施计划生育、环境保护一样,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来推行。 专家以能源为例,说明了创建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如果按照过去30年世界平均节能率提高能效,中国2020年一次能源需求总量将从60亿吨标准煤降至48亿吨标准煤左右。“而在强化节能、全面提高能效水平的情况下,2020年中国一次能源需求可以控制在23亿至31亿吨标准煤之间。”冯飞表示,“大力创建节约型社会,将是我们突破资源瓶颈的重要战略措施。” 冯飞说:“讲了这么多年节约,口号宣传是做足了,而从制度上鼓励节约的工作做得不够。”以汽车为例,取消养路费、统一开征燃油税,大家盼望了多年,就是迟迟出不了台;一些地方制定政策,限制排气量小的汽车在一些道路上通行,而一些大排气量的汽车却不在限制之列。“这等于是变相告诉人们,别去购买省油的汽车。” 专家建议,建立节约型社会,关键是国家要通过“精巧的制度设计”,通过经济杠杆,鼓励和倡导节约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循环经济模式和绿色消费方式。节约,从口号宣传走向制度设计,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拉美现象”的警示:构建国家新优势刻不容缓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成为许多产品的全球制造基地。但专家认为,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和能源与原材料高消耗基础上的国家比较优势,其脆弱性显而易见,难以持久。 对此,有关政府部门和专家表示,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开发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已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在中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之际,一些专家指出,要特别关注中国经济潜伏的中长期“增长危机”,警惕“拉美现象”的出现。20世纪的一段时间内,许多拉美国家利用劳动力、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价格低廉的优势,吸引了大量外资,经济发展一度非常快。这些国家在人均GDP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后,纷纷止步不前甚至大幅倒退。例如,阿根廷人均GDP从1998年的8030美元下降到2002年的4060美元,巴西从4600美元下降到2680美元,智利从4890美元下降到4260美元。 冯飞分析,“拉美现象”有金融危机和汇率变化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丧失国家比较优势的缘故。“这些国家在经济增长质量和方式上缺陷较大,过于依赖外商直接投资,没有及时提高自己的产业创新能力,构建牢固的国家比较优势。随着这些国家国民收入不断提高,生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外资不断转移到其他成本更低的地区,进而导致经济活力丧失甚至出现衰退。” “如果我们目前的这种发展模式没有根本改变,那么我们很难在国际分工中长久保持国家比较优势。再过15到20年,中国也可能出现‘拉美现象’。”冯飞说。 日本、韩国在发展过程中成功地避免了“拉美现象”,其原因在于形成了比较强的产业创新能力。在经济发展中,生产要素价格低廉的优势逐步被产业创新能力优势取代,国家竞争优势始终得以保持。冯飞认为,“要突破发展中的资源瓶颈制约,我们迫切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以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发展,从而构建新的牢固的国家比较优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