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丹东宽甸万人坑 一座血泪电站一段尘封历史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4日09:52 辽沈晚报 | |||||||||
从2000年开始,为了收集更多日军侵华时期的罪证,辽宁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对日军在省内各市遗留罪证的“万人坑”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研,并向全省征集线索,寻找幸存中国劳工。丹东宽甸境内的万人坑渐渐浮出水面,但实际上了解宽甸万人坑的人很少,连宽甸人自己都不太知道还有这么一个万人坑。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进行了长时间的调研,这项工作至今仍在进行中,并已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同样令人忧虑的是,“宽甸万人坑”旧址如今很大一部分已被夷为平地,种上了树木,这对今后的发掘研究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昨
“九一八”事变后的1937年到1941年,日本侵略军采用骗招和强拉的方式,从吉林、黑龙江等地征集了大量中国劳工,在丹东宽甸境内的拉古哨村修建“水丰水电站”。无数中国劳工用血泪筑起了当时号称“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人工湖水电站。在修建水电站的过程中,由于日本侵略者的残酷奴役与压榨,造成约2万中国劳工死亡,一具具血肉之躯化成累累白骨,形成了现在的“水丰水电站万人坑”。“鸭绿江水血泪飞,存下多少血和泪,两岸青山依旧在,谁看几人把家归。”这首民谣就是当时修建拉古哨大坝劳工苦难生活的最好见证。 “水丰水电站万人坑”位于拉古哨村碑碣子沟门西山坡,据宽甸满族自治县史志办的尚振声主任介绍,这是日伪当年埋葬修建水丰水电站过程中死亡劳工的一处集中墓地,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坟地延绵三四里远,当地人称之为“乱坟岗”。 1971年挖土事件对万人坑破坏很大,后来有关部门禁止村民再去拉土。经过这次大规模的调研,仅初步估算,当时这里埋葬死亡劳工就约1万余人,另有相当部分劳工死亡后被扔到鸭绿江中随江水冲走,还有部分本地劳工死亡后由家族自己安葬。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罪行见证。 随着时光的流逝,这段中国劳工的血泪史渐渐被尘封,只在相关资料中留下简短的记录,很多宽甸人都不知道在宽甸境内还存有这么一个万人坑。从2000年开始,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与宽甸史志办的专家开始长时间的调研,通过对当地的考察、对幸存劳工及当地群众的走访,揭开了这段尘封的历史。 权威考证“水丰水电站”规模巨大 据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的李秉刚教授介绍,为了修建水丰水电站,日本侵略军于1937年9月成立了“满洲鸭绿江水力发电株式会社”,同年开始动工修建。该电站主体工程混凝土直线重力式拦江堰堤直高106米,长898米,体积300万立方米,使用水泥共计70万吨,全部工程历时四年多,于1941年建成发电。该水电站形成的人工湖面积345平方公里,最大蓄水量达到116亿立方米,是当时“世界上第二、亚洲最大”的人工湖。 宽甸万人坑形成原因 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的李秉刚教授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分析研究,认为宽甸“水丰水电站万人坑”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安全无保障意外事故频发 工程开工后,首先是挖掘大坝基础,清除大坝两端的山体,使之露出岩石。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赶进度,劳工被安排在两侧山坡上分层施工。由于山坡陡峭,经常发生塌方事故。据劳工幸存者唐宝文回忆,一次他同父亲在施工时遇到塌方,被压死30余人,有时上面的土方崩塌下来,将在下面施工的劳工一下子推到江里,连人带砂土全部淹没在滚滚的江水中。 据当年幸存的劳工林庆发讲,在大坝主体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缺乏劳动保护设施,各种大小事故经常发生,从大坝上、架子上摔死的、砸死的、压死的等等,几乎每天都有,有时一天发生多起。在大坝上干活,木架子上绑一块板,冬天板上还有霜,非常滑,几乎每天都有掉下去的,掉到江里只见冒一股血水,人就没有了。 生活条件差生病不救而死 根据幸存的劳工们回忆,当时劳工们吃的是玉米面与橡子面混合蒸成的窝头,喝的是没有油的菜汤,又苦又涩,吃后肚子发胀,而且经常吃不饱。每天从事十几个小时的繁重劳动,干活头发晕,所以经常出危险而死人。劳工住的工棚子是用木头支的,用洋瓦铁盖的,一排挨一排。屋内对面铺,夏天热,冬天冷,冬春时节,棚内的霜,早晨化了掉下来把行李都淋湿了。炕有几丈长,炕头热,炕梢凉,卫生条件非常差,苍蝇成群,跳蚤遍地,造成传染病流行,致使许多人体弱生病直至死亡。传染病严重时,“每个工棚每天都能死四五个人”。 日伪军迫害大批劳工死亡 在水丰水电站工程施工过程中,日伪军设置了警察所、警备队等武装设施,建立劳务监督部门,对劳工有“大柜”、“二柜”、“西皮匠”等监视,劳工凡违反所谓规定的,都要受到日本施工方的各种惩罚,轻则体罚,重则毒打,甚至打死为止,许多劳工死在日伪军的皮鞭棍棒之下,以致有时引起包工头与劳工的共同反抗。 李教授说,根据刘忠远等人描述的来看,有的尸骨上带着手铐,有六具尸骨是用铁丝串在一起等事实,说明这些劳工是受迫害而死的。当时的调查还了解到:有个劳工由于劳累过度,实在支持不住,就被活活打死,扔到江里;劳工刘生友因拉肚子多上了几次厕所,就说他偷懒,结果把他打得死去活来,两天以后就死了。 李教授还说,造成劳工大批死亡的根本原因,是日本侵略者只为赶工程进度而不顾劳工死活。据我国军事科学院20世纪80年代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当时的水丰电站工程中,“共有2万多中国劳工和近1万朝鲜劳工被夺去了生命。”而劳工“死了埋的少,扔到江里的多,因为省劲,不用挖坑埋。”所以埋在万人坑所在山坡上的死难劳工只是很少一部分,大多数死难劳工被江水吞噬。 泣血证言 调研人员通过走访,找到一部分当年的幸存劳工,并记录下了他们的证言,一段段泣血的文字,向后人讲述了一段中国劳工的血泪史。 幸存劳工唐宝文 拉古哨修大坝的时候,我家生活困难,为了多挣几个钱,我和父亲就到大坝上干活,一干就是三年。在大坝上干活有中国人和朝鲜人共2000多人。刚开始干活时,就清江底子,装草包每天挣6角钱,吃饭每天得花3角钱。 有一天晚上打洋灰,装一个大灰罐子,灰罐子放下一半,蚂蚁绳就断了,罐子掉下去爆炸了,有10多个人掉到灰罐子里呛死了。还有一次在山洞里装草包,我和父亲及其他劳工30多人轮着干,洞里突然塌方了,进去干活的人当场就压死了30多个,由于我和我父亲就在洞口干活,跑的快,没砸着。有一次晚上干到深夜,由于又累又困,打个喷嚏,差点掉进江里送命。 幸存劳工李远永 1939年,我到拉古哨修大坝。开始去时,干力工活,往轱辘码子车上装石子,每天天不亮就上工地,天黑了才下班,每天得干12个小时活。苦和累不说,还吃不饱,每天都吃橡子面和玉米面蒸的窝窝头,根本不吃菜,大部分时间光喝汤,都是白菜汤、土豆汤、萝卜汤,汤里根本不放油。就这样拼命干,每天挣5~6角钱。1940年就把我调去当电工,有一次我亲眼看见大架子塌下压死20多人,在坝后绑架子又塌了,压死30多人。 有一次吃东西中毒,日本人说是得瘟病,用汽车拉走50多人,再也没有回来。有的没等死,就以瘟病为由,拉出去埋了。劳工得了病两天不能上班,晚上就拉出去给活埋了,原因是不能干活了。光我家亲属就死了四人,二叔李光福绑架子、立杆打死的,三叔李光有被轱辘马子车压死的,叔叔李光启扎架子栽下来摔死的,大哥李远贵也被摔死了。人死了什么也不给,在工地上活着就得干,死了算。我在坝上干几年,亲眼看见的就死了100多人。 “鸭绿江水血泪飞,存下多少血和泪。两岸青山依旧在,谁看几人把家归。”站在鸭绿江畔,看着滚滚的江水,那首凄惨的歌谣仿佛又在耳边回响。然而滔滔的鸭绿江水冲不走留在中国劳工心中的苦难记忆,布满坟丘的“宽甸万人坑”旧址仍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中国劳工的苦难。用劳工的生命和鲜血铸成的鸭绿江拦江大坝与万人坑中的累累白骨,成为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疯狂进行经济侵略的铁证。 镜头回放挖掘现场令人发指 1971年,丹东宽甸满族自治县永甸镇大江口村农民在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时,在附近的山上取土垫地,挖出了数百具尸骨。其中,有的尸骨上戴着手铐,有6具尸骨是用铁丝串在一起的;有5具尸骨牙齿全部被打掉;有3具尸骨的手被铁丝捆着;有1具尸骨从脖子到脚周身缠满了铁丝;还有1具尸骨的肋骨间插着一把匕首…… 刘忠远,当时红口大队的党支部书记现年75岁。当时他带人到三莹地拉土垫地,发现大量的尸骨。刘忠远说,骨头太多了,没地方放,就在山顶上建个席棚子,把大骨头拣出来放在棚子里搞展览,对村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那些碎的、小骨头没法拣,随土都拉去垫地了。挖出来的骨头残缺不全,还有手铐、刀、铁丝等物。由于骨头太多,小席棚子放不下,后来就在附近挖个坑又给埋起来了。现在三莹地里的骨头还有很多没被挖出来。据当地村民反映,现在他们还经常能看到裸露出地面的白骨。 (辽沈晚报 吴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