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是基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5日18:59 新华网 | |||||||||
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生态。乌兰察布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把农民、农业嵌入农业产业化链条中,“近期要草,远期要林,林草结合”,农牧民正在生态建设中得到实惠。明天的乌兰察布市不会再是贫穷的代名词,根据和谐发展的思路,这里将成为北京景色秀美的“后花园”,成为一个活力四射的地区。 地处内蒙古中部的乌兰察布市,由于过去大面积的毁林开荒,垦草种粮,一度变成了
近些年,国家相继在乌兰察布市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黄河中上游退耕还林(草)、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帮助退耕还林200多万亩、退牧还草300多万亩。此外,从1994年到2000年,这里“自费”退耕还林还草1200万亩,耕地减少了一半,生态环境从根本上好转,为农牧民致富奔小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退耕还林还草面积最大的地方,乌兰察布市各旗县在退耕还林中创造性地工作,模范地实践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农民最切身的利益莫过于脱贫致富,而乌兰察布市在退耕还林中探索出了“近期要草,远期要林,林草结合”的好路子。 韩志然高兴地说:“2003年,在尊重自然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我们在诸多产业中选择了奶牛、寒羊、马铃薯(包括蔬菜)三大优势产业,并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在水资源富集区发展奶牛业,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寒羊业和按照市场导向稳定发展马铃薯、蔬菜的工作思路,引龙头建基地,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群众主动进入三大产业链条,干部围绕三大产业搞服务,龙头企业围绕三大产业建基地搞加工,基本上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开发态势。特别是全面推行禁牧舍饲,充分发挥人工建设与自然修复恢复生态环境的双重功效,使农牧业与生态环境、工业经济互促互进、协调发展。2003年全市奶牛存栏达到13.2万头,比上年纯增8万头,年产鲜奶25万吨,是上年的3.1倍;寒羊饲养量达到280万只,同比增加70万只;规模种植马铃薯400多万亩,总产41亿多公斤,不仅为龙头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而且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2003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80%来自于三大产业。” 韩志然强调,2003年,根据人大代表和群众反映的意见,针对制约奶牛养殖业发展的资金短缺等问题,市里制定了加快推进奶牛养殖业的实施办法,全市通过银行贷、龙头企业垫、群众筹、大户投、招商引等办法,当年投入资金5亿多元,从国内外调购良种奶牛近5万头,调购寒羊、多赛特种羊20万只。畜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牧区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牧民增收。 城镇化是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工业化和农牧业产业化的重要途径。2003年,乌兰察布市以集宁区和各旗县政府所在地为重点,坚持扩张容量、提升品位和完善功能相结合,建设了一批投资亿元以上的重点工程。 韩志然说:“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还注重了生态移民,把小城镇建设和扶贫移民、生态建设、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有机结合,探索出移民安居乐业、稳定脱贫的生态扶贫移民新模式。避免了多年来传统扶贫中资金撒胡椒面的弊端,使贫困人口通过重新择业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稳定脱贫。同时,在扩大城镇规模的同时,使迁出的生态脆弱区减轻人口压力,得以自然修复。” “明天的乌兰察布市决不会永远成为贫穷的代名词,根据和谐发展的思路,我们会让这里成为北京景色秀美的‘后花园’,我们会让这里成为一个活力四射、充满朝气的地区。”韩志然信心十足地说。(记者殷耀)(来源:半月谈第4期) 相关专题:中国提出“科学发展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