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乞讨成员透露:乞讨难挣钱改行擦皮鞋(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6日09:11 金羊网-新快报 | |||||||||||||
广州一专业乞讨团伙悄然“转行”,其中一成员透露原因 本版统筹:新快报记者 温建敏 本版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晓华 牟晓翼 杨莉 实习生 刘琴 刘正旭 陈福香 汪霞 广州小北路天秀大厦到环市中路陶瓷大厦的一段人行道上,一溜带小孩的妇女一字排开,面前摆着小板凳和擦鞋用具。妇人们脸黑黑的,多数很沉默,你问她“擦鞋多少钱”,她也不说话,只是略略挤出一丝笑容,伸出一根手指头,意思是“一块钱”。边上的几个小孩不停地嬉闹。这是一些再普通不过的擦鞋人。 而根据线报,这些擦鞋者的“前身”是一个专业乞讨团伙,他们大概有三四十人、原籍贵州。 这些行乞人员为什么要“转行”?“转行”后生活得怎样,会不会“重操旧业”?带着这些疑问,23日上午开始,记者连续几天在此展开调查。 体验报告:本报记者假扮乞丐闹市蹲点 期间饱受白眼并被驱逐,没有半分“收获” 试验目的:了解行乞者的生存状态,市民对行乞者的态度 试验内容:假扮无钱上学的“大学生”讨钱 试验时间:2004年2月20日(广州提出设“禁讨区”的第三天) 试验地点:广州闹市区的第十甫路 试验人员:本报两名记者及一名实习生 试验结果:历尽白眼、怀疑,却分文未“讨”到,最后被保安驱逐 试验感受一:放下尊严并非易事 试验感受二:假乞丐太多,广州市民不敢随便“施爱心” 当日下午2时,第十甫街上,人流来来往往,正是逛街的高峰期。记者一行三人决定在某时装店的旁边“行乞”,由一人假扮大学生,另外两名记者在旁埋伏,伺机而动。 在“跪着要钱”还是“蹲着要钱”之间,我犹豫了很久。毕竟,跪天跪地跪父母,不能动不动就跪,何况,我的父母健在,实在是没有充分的理由跪下去。那就蹲着呗! 这一蹲,血唰的一下直往头上冲,脸上直发热,烧得视线都模糊了,毕竟,这不是简单的体位性低血压,还有仰视的压力———当你试着蹲在地上看人时,那种海拔的高下落差、从高处倾泻而下的复杂的眼神———怀疑有之,同情有之,鄙夷有之,后者的压力更让人无法承受。于是,我仰着的头慢慢地低下了。 不久,有一双布鞋就停在我的对面将近两分钟,我开始默背举在手上的求助信:“各位好心人,我是重庆人,家境困难,父母年迈,已无劳动能力。哥哥身患重病,无钱医治。我高中毕业,考上大学,但因无力支付学费,停学在家。无奈出来,向社会好心人求助,希望可以筹点钱给哥哥治病,自己可以上学。” 背完了。并没有钞票或者硬币落在我的面前,那双脚也没有离开的意思,我忍不住抬起了头———一位老太太站在我的面前,白发、沟壑万千的皱纹、干瘪的嘴唇,看似慈祥,但她眼里的怀疑却将我拒之千里。 她正在认真地打量我,仿佛要在我的身上找到求助信上所说的事实。我确实并不瘦弱,也并不衣衫褴褛,尽管我的衣服颜色黯淡,但是还算整洁。她想从我的身上看到什么?在她犀利的眼神逼视下,我特别的不自在和惊惶,无法理直气壮,终于我低下了头。那双脚仿佛是很满意地离开了,我也长长地松了口气。也许,这就是乞丐的头永远为什么总是低着的原故吧。 蹲下10分钟后,我的注意力就从眼前是否有钞票和硬币,转移到逐渐发麻的双脚。双脚发麻,而后发胀,最后感觉仿佛有千针乱刺。谁来解救我那可怜的双脚和那没讨着一分钱的尊严? 我发自内心的呼号似乎感动了老天,在我已经蹲得两眼晕花时,一双擦得贼亮的皮鞋映入了我的视线。“这该是一个有钱的主吧”,我一阵窃喜,会是哪位“天使”呢?顺着鞋子向上,我看到了军绿色的裤子,大帽檐,那张脸在阳光的折射下模糊不清,但手中握着的警棍却清晰地在眼前晃动———“乖乖,是保安大爷赶咱来了。” 最终,记者瘸着腿,拐进了胡同,结束了半小时的“乞丐”生涯。 体验行动因忽然出现的保安而告终,让记者颇感遗憾。然而,在记者蹲着的半小时里,感受的不仅仅是尊严的低人一等,还深刻体验到了“谁说乞丐没有付出劳动,能够蹲着或是跪着半小时,都是毅力的非常考验”说法的“正确”。毕竟,“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记者目击:母亲擦鞋孩子向路人伸手 在前两天的采访里,记者几乎一无所获。她们对来擦鞋的记者很客气,鞋也擦得很干净,但当记者试图做进一步的询问时,她们都露出警戒的神色,要么假装听不懂,要么表示自己不会说普通话,有的干脆一直低着头。 大人什么都不说,但边上的小孩却暴露了其父母的身份。 附近一带因为有几家清真饭店,吸引了很多信奉伊斯兰教的外国人到这里吃饭。每当有外国人经过的时候,小孩子就会拿着饭钵迎上去,对此他们的父母似乎已经显得习以为常。令记者吃惊的是,这些小孩伸手的时候嘴里还会说“Hello”。 记者仔细观察,发现在不超过100米长的街上,竟有瘸子、拖家带口乞讨的、擦鞋的各色人等,他们的行为和目的都脱不了要钱。 在陶瓷大厦对面的天桥上,有几档卖水果的在招揽顾客,旁边竟也有小孩晃着泡沫盒子向顾客要钱,大多顾客为脱身,就将找回的零钱给他们了事。记者躲在陶瓷大厦细观动静,不一会儿,刚才还在擦鞋、乞讨的竟都聚在天桥上“高谈阔论”了,气氛还很热烈。 陶瓷大厦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她们以前经常在天桥上乞讨,专门向老外下手,如果讨不到钱就抱住他们的脚不放手,有人甚至摆出英文的乞讨状!每天大约下午6时她们就会在天桥上出现,晚上10时左右才“收工”。该工作人员还透露,常看见有个中年男子在她们乞讨的路段“巡视”,当孩子乞讨的时候,他就在旁边盯着,乞讨的孩子要看他的眼色行事,他不点头,孩子就不敢放手!在接下来的采访过程中,一个大腹便便的中年男子不时出现在记者的视线里。 采访实录:为生活所迫外出行乞 25日中午,在陶瓷大厦附近的一角,有一个穿着少数民族服饰的三十多岁的妇女,带着个3岁左右的小男孩,单独坐在一边擦皮鞋。记者见其显得格外老实,便坐下“照顾”其生意。擦完鞋后,记者“大方”给了她一张5元的钞票,告诉她不用找了。该妇女显出很感激的神情,开始和记者交谈。 她自称是贵州凯里人,因为当地太穷,田地少,种的粮食都不够吃,只好出外谋生,她和同伴们来广州已经一个多月了,丈夫和自己都在给别人擦皮鞋,晚上就住在老乡那,每晚5元钱,她还透露,家里还有个十岁的孩子,上小学了。 记者问他们收入如何,她说,现在擦皮鞋的人太多了,一天也就能挣个20块钱左右,身边带着的小孩每天也能讨个10来块,刚好够三个人的生活。记者问她是不是打算以后都这样过。她看着尚不懂事的孩子说,等他长大一点就让他上学,男孩子总要懂点文化,将来好找工作!记者提出到他们的住处看看,希望能为他们提供点帮助,她便推说没上过学,听不懂普通话,起身收拾东西走了,眼神闪烁,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 另外一路记者经过努力,也终于让一擦鞋的妇女开了“金口”。 这名妇女告诉记者,她们母子二人也是贵州凯里人,这一地段的贵州人都是一伙的。因为当地太穷,为谋生而不得已出来。因为丈夫还有年迈的双亲,所以没出来。来广州已经快两年了,以前也是靠乞讨维持生活,拖着个半大不小的孩子,找不到工作。她透露,以前还好一点,每天能讨个30块左右,省点还能给家里寄一点,现在不行了,乞讨的人太多了,一天下来也挣不了几块钱,只好改行给人擦皮鞋,一套工具大约20元,但擦一双鞋也就2块钱,一天能擦10双就很不错了! 她说,其实擦皮鞋也很好,一天可以挣二三十元钱,而且别人给钱也很痛快,不像乞讨那样常常被别人骂,在擦鞋时还可以照看孩子。但是,因为城管不让随便摆摊,生意也很困难。 记者疑问:你还会再乞讨吗?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问一名转行擦鞋的妇女,以后是否还会再继续行乞时,她低下头,含含糊糊地回答:“如果赚不到钱,可能会吧。” 另据在陶瓷大厦工作的服务员们向记者透露,这些乞丐是在去年11月份开广交会的时候来的,专门找外国人要钱,拖着老外的腿不让走,前一段时间大人忽然改行了,有的擦皮鞋,有的卖水果,而且也没有以前那么猖狂了。当记者问为什么他们要改行时,其中一女服务员表示,可能是受最近媒体讨论“禁讨”的影响。 但附近的居民却并没有认同这些乞丐的“改行”行为,“等风声没有那么紧了,他们还会像往常那样猖狂的。”女服务员最后不无担忧地说。 市民看“禁讨”:“禁讨”不能一禁了之 市民马俊:对乞丐我们不能一禁了之,也要挖其根源,比如说为什么贵州,河南、安徽乞丐多,说到底是这些地方的农民太穷,到了当农民还不如当乞丐的地步。对这些乞丐的治理从根本上就是解决三农问题。对一些被人控制的乞丐,司法机关要及时解救,把操纵者绳之以法。 网友两袖清风:民政部门可以对乞丐进行“资格审查”,为确实困难的人发证明,大家只给有证明的人钱,假乞丐没有市场了只得回家或改行。 市民李建国:如果“禁讨”了,乞丐没饭吃了,到处偷或抢怎么办,市民岂不更难受。说到底,还是应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中山大学吴丙辰:每次在外面碰到那些缠住人不放的乞丐,真的很生气,但有些乞丐的确可怜,乞讨是他们的生路,在这个城市禁了,他们还会去另一个城市,所以最好是规范他们的行为,未必要禁。 刘楚建:我是一名出租车司机,我很赞成“禁讨”,这些乞丐经常站在红绿灯处乞讨,严重影响交通。 市民李如兰:广州是国际大都市,一些乞丐常常缠住外宾要钱,有损城市形象,在繁华地段“禁讨”是有必要的。 市民廖文:我赞成“禁讨”,但是一定要解决好这些人的出路,要么划一块乞讨区,要么帮助他们中那些有劳动能力的人“改行”,比如让他们擦皮鞋。 (晓航/编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