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象牙塔阻击心灵之危 20%大学生有心理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6日14:49 新华网

  新华网天津频道2月26日电 有学者认为,人际关系的不和谐是众多心理问题的主要诱因。如何与同学融洽相处,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亟须建立的本领。

  大学生活本应该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快乐最无忧的一段,随着高校扩招的深入,独生子女适龄人群的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全国较大城市的高校中,存在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心理问题的在校大学生的人数,在20%左右。他们中多数人表现为
美妙时光产权酒店 紫光台式电脑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焦虑、失眠、感到前途失望甚至绝望等负面情绪;少数极端者会选择自杀作为结束痛苦的方式。失恋、考试不及格、受到同学嘲笑,这些在常人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可能都会成为导致大学生自杀的导火索。

  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让这些年轻的心如此脆弱?我们的社会缺失了什么?教育部新推出的措施能否真正起到作用?高校现有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究竟怎样?

  不会挂窗帘她想要轻生

  20岁上下的年龄应该充满活力和朝气,然而这群离开父母的怀抱、结束高中生活,走入独立大学生活的年轻群体,他们的心并不快乐,相反却增添了很多烦恼和困惑。

  一个入学不到一年的女生,会因为挂不好宿舍窗帘受到同学嘲笑,就想到轻生。一个20岁的男学生,就因为一次考试没有及格就轻率地迈过生死线。这些极端的例子都无法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大学阶段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一个最关键的转折点。”南开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主任袁辛说,“大学是年轻人迈入社会的最后一关,又是最关键的一环,学生们在这个节骨眼上出现了问题,人们也就理所当然地倾向于把原因归咎于高校。其实问题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

  “应该说这里有很多诱因,主要是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和学习不适应。”亚健康康复中心副主任医师黄质诚分析道,“现在很多孩子在家里过着衣来伸手的生活,生活中的各种琐事,包括洗衣服、买饭、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都是父母包办。而大学是年轻人迈向社会的第一步。以前的生活习惯导致了新生生活上的不适应;还有就是人际关系的不适应,大学新生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这与他们在家中自我中心意识的形成有关,个性过强,然而在大学集体生活中,他们不能像在家里那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是第二个不适应;另有是学习方面的不适应,高中的应试教育完全是填鸭式教学,有人监督和督促,然而在大学就完全相反,没有老师督促,特别轻松,学生反而不知道怎么学习了,结果导致考试成绩不合格,心理无法适应;第四是理财上的不适应,大学生不会有计划开支,往往先松后紧,钱花完了就向家里要,得不到满足就觉得比同学差,这种攀比心理也会产生不适应。”

  正是这些不适应往往会诱发学生产生负面情绪,引发心理障碍。一项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障碍更多地表现在从前应试教育的苛刻要求导致的强迫、情绪紧张导致的焦虑、悲观失望引起的抑郁、人格不健全导致的人格偏执、人际关系敏感以及对他人和周围环境怀有敌意等6个方面。

  有人说现在的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从小娇生惯养,总觉着父母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应该的,总认为自己是全世界的中心,别人就应该听他的。这种说法直接把矛头指向了学生家长。

  爸妈流热汗骄子躲乘凉

  每到大学新生报到的日子,各大校园里到处都能见到跑前跑后留着汗为孩子办理入学手续的父母,和坐在树阴下看着行李休息乘凉的“天之骄子”。为人父母的总想着无论自己多辛苦,只要孩子好就什么都好,只要成绩行就什么都行。“只要你好好念书,别的你什么都不用管!”这恐怕是我们的家长对子女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这句话包含了天下父母的期望、爱护、牺牲和付出。然而在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出的今天,让我们再去回味回味这句话,尝出的恐怕是苦涩和悔恨。

  家长们错了吗?学校的填鸭式应试教育错了吗?

  “应该说这些都是导致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原因,然而我们亟须做的工作不仅仅是让学生多做家务活,让中学教育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还远远不够。”袁辛把这个问题分析得非常透彻,“因为很多问题都会在大学阶段凸现出来,大学阶段的心理教育被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然而,单靠大学来完成这项事业是完全不够的,我们需要全社会都来参与这项事业,为他们建立起一个心灵支撑系统,包括家庭、学校,包括学生可能接触的各个方面。”

  在南开大学的校园里,设立在新开湖边的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被学生们亲切地唤作“心灵家园”。在这里工作了14年的袁辛被学生们当作知心朋友。在身边找不到可以倾诉的人的时候,学生们就会想起袁辛,一个电话、一次面谈,往往就让多日来的苦闷烟消云散。在这期间,因为想自杀而向袁辛求助的大学生已经超过15人,他们无一例外重拾起生活的希望。

  “很多情况,如果他们能够及时得到帮助,一切问题都会好很多。”袁辛谈起这些深有感触,“给学生一个畅通的求助渠道和机制非常非常关键,这是我们最缺少的。”

  辅导面对面悲剧可避免

  “心理出现问题跟身体生病是一样的,不要害怕,正视它,老师会帮你的。”2月24日18:00,南开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以下简称“指导中心”)办公室里,袁辛正准备下班,电话突然响起,一位在校学生打来电话,电话那端的声音显得有些羞怯和犹豫,袁辛尽量让自己的声音柔和一些,“我们可以预约一个时间,欢迎你到老师这里来谈谈。”袁辛一边说,一边飞快地在表格里填写着学生的简单情况和预约时间。

  像南开大学一样,广东、北京等地区的部分高校,也早已经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工作,并逐步将其摆在了很重要的位置。然而,高校自主的探索工作也面临着让人头痛的困难。以南开大学为例,从1994年至今的十年间,总计为3万多名学生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但是由于人手不够,没有足够的人力对那些重等症状以上的学生进行跟踪和随访。“我们光是为那些主动找来的学生做咨询的人手都不够,顾不上去做跟踪随访。”袁辛说道。

  在袁辛工作的14年中,指导中心累计为近千名学生作过面询指导。为此,袁辛把80%的时间给了学生。学校为此也给予了很多支持,现在有11名兼职教师与袁辛共同工作。

  然而,在大学生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人数占到20%左右,也就是说南大10年的3万学生中,有近6000人属于这一人群,而直接接受过咨询帮助的1000多人还不到20%。南开大学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面,如果以这样的数据去比较,在高校中被遗漏和忽略的这类人,数字相当庞大。

  “对于自杀的几起特别个案,不能因为他们没有到过这里,我们就可以心安理得地认为这和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袁辛沉重地说道,“如果学校的工作能够做得更深入,如果我们拥有更多的心理健康指导老师,将我们的工作开展得更普及,如果我们能够形成一个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健全的网络,我觉得一些悲剧是可以避免的。”

  袁辛的肺腑之言源于对这项事业的热爱,从另一个角度也暴露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任重而道远。(来源:每日新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