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上海申报联合国"非物质遗产" 摸清文化家底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6日15:06 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频道2月26日消息:曾经享誉海内外的金山农民画创始人吴彤章,这位71岁高龄的老人,现住朱泾镇北浔新村的家中,退休多年,徒有两袖清风。当记者告诉他上海要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老人苍哑的声音有些激动:“这一天,早就应该来了。”

  从粤剧、评弹,到川剧、汉剧,都正向申报2005年世界“人类口述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做最后冲刺。上海同样拥有众多优秀的民间艺术瑰宝,但大多散落在郊区乡野。如何重拾
美妙时光产权酒店 紫光台式电脑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这部分文化“活化石”,为上海的申报行动添柴?一项力图“摸清家底”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从昨天开始正式展开。

  申遗催生保护工程

  “上海的开埠历史不过一百多年,文化根基又薄,现在提出要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可行吗?”昨天上午,市文广局二楼大会议厅召开的动员大会上,一场关于上海民间文化发掘与抢救的交流正在热烈进行着。

  10个区县文化局的局长,各地区群众文化馆的馆长都来了。就在此次会议上,文广局宣布,上海“非物质遗产”申报和相应的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正式启动。

  2004年3月25日,对上海人来说将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因为就在这一天,上海将在浩如烟海的民间文化艺术中选出一到两个精品项目,提交文化部,列入中国申报联合国“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的候选名单。

  离这个限期,刚好还有一个月。

  30天摸清“文化家底”

  短短30天的时间里,上海能做些什么?论城市历史,赶不上南京、西安;论民族风俗,不及云南、西藏;论民间艺术的名气,也比不上山西剪纸、巴蜀川剧。要和这么多历史文化名城一同竞争文化遗产的候选资格,上海究竟能不能打出自己的“本地牌”?

  “首先是对全市每个地区的民间特色文化进行深入调查,加以归纳、梳理,最终评审出能够代表海派文化和城市历史底蕴的文化遗产。”上海市文广局的有关负责人说。

  为此,上海已经开列出了详细的申报范围:“濒危的古语言文字、口述文学、民间艺术(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戏剧戏曲、杂技、木偶、皮影)、传统工艺和技术、民俗(传统礼仪、节日、庆典、游艺),以及有代表性的原始资料等”这个比联合国“非物质遗产”定义还要具体的范围,可以看出上海对此次申报的决心。

  金山农民画:沦为地摊货令人心痛

  在金山农民画创始人吴彤章的眼里,金山农民画也好,民间艺术也好,就像一坛陈年老酒。开启者首先应该肯定“瓶”里装的都是极好的“酒”,然后再想方设法把瓶盖打开,让“酒”的香味一点点诱发出来。“现代人比较急功近利,缺乏对艺术保护的爱护和耐心,于是不少优秀的民间艺术也就成了明日黄花。”

  上世纪70年代初,吴老慧眼独具,在金山妇女极具装饰效果的刺绣花样中,发现了古老的吴越文化与水乡民间美术交织的独特魅力,农民画从此在国内外一炮打响。可是现在,地摊上只卖一二十元的粗制滥造品,让老人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

  “关键还是质量要上去。不能太多太滥,金山农民画还是大有希望的。”老人还是很想为他开创的“第三造型体系”民间画派再做点事情。

  松江顾绣:曾被收藏上海博物馆

  在上海发祥地诞生的松江顾绣,起源于1559年(明嘉靖三十八年)。这种早在宋朝就以“缂丝”闻名于世的技法,以半熟的蚕丝做经、彩色熟丝做纬,至今为当地妇女所流传,是上海难得的民间工艺瑰宝。其名手朱克柔,一幅传世之作《乳鸭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上海民间不乏“沧海遗珠”

  像金山农民画、松江顾绣这样的民间艺术“沧海遗珠”,在申城郊区比比皆是。南汇锣鼓书,旧称太保书,又称镗锣书、神鼓书,1957年南汇文化馆与太保书艺人创作中篇《打盐局》,此后《王婆骂鸡》、《真情献给城里人》等,至今为人所称道。一段经典的《黄道婆》,堪称上海悠久渔家生活和人文历史的代表作……

  市群众艺术馆的研究馆员苏颐忠认为,上海民间胡桥滚灯、徐行草编、三林舞龙、川沙故事、颛桥剪纸、崇明布袋戏等艺术形式,既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又有鲜明的海派特色,都是不可多得的民间艺术结晶。

  申报本身就是对民间艺术的保护

  “目前大量的民间艺术,都处于自生自灭、知道了无人管、想管但缺乏资金的状态。从发掘、梳理、到保护性的推广,没有一套系统的规则和体制。”正在筹建之中的上海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人士如是说。

  记者了解到,由于老一代艺人技艺失传,上海大量的民间艺术正面临着衰落、断层、乃至濒临消亡的处境。过去弄堂小贩唱的叫卖小调、青浦商塌的“宣卷”说书、十六铺码头的“挑板号子”,纷纷湮没于时代的变迁中。新泾镇原本很有特色的“西郊农民画”,在农民画老作者高金龙96年去世后,也已经名存实亡。

  市民间艺术协会的张顺德认为,上海不能坐等大量有着久远文化渊源、蕴含独特文化特性的遗产日渐消逝。通过申报,可以让政府、文化遗产的拥有者、以及更多的申城市民,来认识这些民间艺术瑰宝的价值,并且懂得如何保护它们。而对于正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民间艺术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及时的“输血”。

  根据《世界遗产公约》规定,向联合国申报遗产,必须要经过3道严格复杂的程序:可行性研究、按申报要求制定相关保护和开发方案、进入实际操作阶段。除了复杂的申遗程序外,整个申报工作的过程更加艰巨。

  对此上海艺术研究所学术研究部的陈丽娟建议,为了保证申报文化遗产资料的真实性和规范性,上海目前急需整理出濒临消亡的艺术品种,投入精力予以拯救,甚至重建起适合民间艺术成长的文化大环境。无论最终的评审结果如何,申报过程的本身,就能对文化遗产保护形成科学标准,促进上海濒危民间文化的保护与延承。

  通过非物质方式寻找文化之根

  专访上海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申报中心(筹)负责人杨鑫基

  青年报:请您首先介绍一下什么是“非物质遗产”。杨鑫基:非物质遗产顾名思义,就是相对于建筑、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的。这些年“非物质遗产”的外延不断扩大。除了语言、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外,还包括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等,以及传统形式的传递、环境等。

  青年报:上海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行动是主动发起的?杨鑫基:是的,其实上海一直以来都有这方面的设想。去年年底,我们曾经就小范围地向文化部报告过一次,当时申报的项目是金山农民画。今年年初,上海被列入了文化部申遗的“全国试点保护项目”,同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也推出了,从而更促使了我们再次申报的决心。

  青年报:那么什么样的民间艺术可以申报,有没有具体标准?杨鑫基:首先,它必须深深扎根于当地的文化传统,或者有关社区文化历史之中,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其次,能够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对民间的文化特性和社区文化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三,它的技能将来可以很好地保存、加以推广。第四,对现代的传统具有唯一见证的价值。

  青年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上海来说有什么意义?杨鑫基:对上海来说,“全球化”、“标准化”文化的问题正日益突显。现代化的城市,人口流动、旅游观光、环境恶化,都在加速“标准化文化”的生成和扩张。而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让上海重新定位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打造有特色的城市名片。

  青年报:那么申报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杨鑫基:对于这个地区的居民来说,他们所共同享有的“非物质遗产”,就成了他们极其可贵的“文化之根”。哲学、价值观、道德还有思维方式,唯有通过“非物质”的方式,才能够真正传递和共享。将来人们身边的生活、设计、广告、艺术……无不可以从这种“文化之根”中得到滋养。这些文化结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会一代代传承下去。

  背景资料世界非物质遗产申报工作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0年4月正式启动的,每两年评选一次。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了第二批入选世界非物质遗产名录的28个项目名单,中国古琴艺术成功入选。至此,我国已有昆曲艺术、古琴艺术两个项目入选世界非物质遗产。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