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方会谈六种美德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6日17:14 国际先驱导报 | |||||||||
作者(商汉)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公元645年2月25日,唐僧玄奘结束了18年的艰难求法之路,回到长安。当时的长安,一个铺满丝绸与鲜花的繁华俗地,用激动和喜乐之情欢迎了这位历经艰辛远求宁静佛法的圣僧。在玄奘身后众多深受佛典浸濡的中国知识分子,更加认定厚德致远、以德治国乃是保障国运昌隆的不二之法。
时光荏苒,1359年后的同一天,聚首中国首都的,是来自六个相同或者不同文明的人,他们将要探讨的也关乎国之兴衰,当核武器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东亚之顶的今天,玄奘或许怎么也不会想到,唐时的高丽,今天的朝鲜,在千年之后,在中国的首都会成为万人瞩目的焦点。 2003年2月25日,来自中国、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的六位代表团团长在朝鲜问题六方会谈开篇词中,无不发出了对和平解决朝鲜核问题的愿望,这无疑增加了人们对于多边框架下理性的国际政治行为方式的肯定。但是更多的时候,人们愿意等待的,总是一个宿命般的历史结局,这个结局不是恐吓,不是阴霾,更不是战争。 宽容、忍让、平等、信任、真诚、友好——这六个分别出现在不同代表口中的词,引起了我们对于这次朝鲜问题六方会谈的期待。也许来自六位代表口中的词语,恰恰象征着六方会谈的六种美德。在空前地向记者开放的开幕式之后,六方会谈依然关门举行。我们不知道在紧闭的大门背后,代表六个国家利益的人们会进行怎样的讨论,但是我们宁愿相信,21世纪,在一个国家的利益和全人类的宁静面前,没有一位政治家会作出不谨慎的判断。 我们无法否认,在现实主义的岁月里,战争依然爆发在国家利益争夺最激烈的土地上,就像无法否认人类的生存永远面临着危机与挑战。但是这条定律,不应当适用于从古老文明走进新生的亚洲土地,从孔子到唐玄奘再到亚洲历史上的任何一位智者,人人都知道,只有力量才能证明价值、保证安全。但是今天,当人类的力量已经足以摧毁自己时,人类只能回归到自己的内心,从良知与道德中去寻找国际政治的真谛。除此以外,我们别无选择。 来自六个国家的政治家坐下来,为了一个国家的安宁,也为了整个地区的安宁做一次多边的协商,求一个和平的结局。其实国际关系也和人际关系一样,需要每个人精心的培育和呵护。这其中,既有佛祖的智慧,也有孔子的哲学。然而在现实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没有一位政治家会忘记马基雅弗利的诡谲教训,但是已经很少有人会重拾理想主义的落花。其实无论是哪种哲学,都不能背离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基本交往的信条。 要知道,纵然理想国存在于政治与利益之外,却永远植根在人民的祈盼之间。 声明:《国际先驱导报》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 相关专题:第二轮六方会谈在北京举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