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雷锋曾是我的辅导员(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7日11:45 华商晨报
高师傅在给外孙女看那张与雷锋的合影本报记者 芒鞋 摄
高兴国(后排右一)当年和雷锋在一起的照片 资料图片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雷锋日记》

  一张珍贵的照片———与雷锋的一张合影。照片上的他只有10岁,他叫高兴国,雷锋曾是他的辅导员。

  2月25日,记者经过多方努力才见到他,和他谈雷锋……

  回想雷锋 高师傅欲言又止

  在雷锋一生中留下的珍贵照片里,这张抚顺市望花区本溪路小学的孩子们在雷锋的汽车旁接受节约教育的照片算是“出镜率”比较高的了。记得上世纪70年代,很多学校都悬挂过这张照片,杂志、报刊、画报上也都频频刊登。

  照片上后排那个最显眼的小男孩,几十年来一直工作、生活在阜新,他叫高兴国。

  一次偶然,记者得到了高师傅的电话号码。

  24日,记者终于与高师傅通了电话,当我们说明想法后,电话那端的高师傅说:“算了吧,我都是已经退休的人了,还是不要再宣扬这事啦。”记者解释说:“通过您讲一讲雷锋的事,也许会给后人一些教育啊,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了解雷锋。”高师傅却说:“但是我并没有做什么啊,只是一起合过影,何必再提起呢。”最后,高师傅委婉而坚定地谢绝了我们的采访。电话里,我们甚至可以感觉到高师傅的无奈。

  是什么让高师傅这么不愿述说那段光荣的往事呢?15分钟之后,记者再次拨通高师傅的电话……也许是经不住软磨硬泡,也许是碍于朋友的面子,高师傅终于答应在次日同我们聊聊。

  2月25日,高师傅坐在了记者的面前。53岁的他已是两鬓斑白。

  雷锋牺牲 望花街被泪淹没

  在咖啡屋清静的雅间里,高师傅的第一句话就是:“别给雷锋丢脸。”他说这些年他心里一直这么想,后来雷锋的战友乔安山“出山”的时候也说了同样的话,那时高师傅听了很激动。高师傅说:“雷锋是伟大的,我们与他根本无法相提并论,更何况那时我还只是个10岁的孩子,在所有合影者中我最小。”

  那是1962年,当时高师傅在抚顺市望花区本溪路小学读小学二年级,是别着“两道杠”的中队长、班长。学校的前面是一座花园(现在的雷锋纪念馆旧址),学校毗邻雷锋所在的汽车营。

  1962年的雷锋虽然还没有成为全国的学习榜样,但在当地已是很有名气。由于毗邻而居,很自然地雷锋成了学校的辅导员。高师傅回忆说,那时雷锋常常从学校经过,也常常和他们在一起玩。雷锋个子小,也很活泼,非常友善。他记得雷锋曾和同学们一起玩过丢手绢,并一起蹦蹦跳跳。雷锋还给他们作报告,讲述小时候在山上放羊被地主婆欺负的凄惨童年。雷锋手上的伤疤给高师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高师傅记得,拍摄这张照片的那天是个晴朗的夏日,沈阳军区总后勤部的一位摄影师为他们拍照,高师傅还特意穿了新衣服。他在后排,坐在了汽车盖子上,所以显得很突出。在他的记忆中,那天还拍摄了很多照片。

  可是让他想不到的是,就在照片拍摄后不久,雷锋牺牲的消息就传到了学校。当天的抚顺市望花街上,满街都是为雷锋送行的人,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前往悼念,望花街被泪水浸泡,人们怀着最真挚的悲痛送走了人民的好榜样———雷锋。

  说到这段的时候,高师傅的眼睛一直望着窗外,那一刻的记忆不会被40余载岁月磨平。

  1968年10月20日,刚刚上中学的高师傅随着支援三线的父亲来到阜新,并在阜新八中就读。第二年,他到市邮电局参加了工作,被分配到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邮电局。

  对于高师傅来说,雷锋不是遥远的记忆,雷锋也不仅仅是榜样,他是动力更是压力……

  平凡雷锋 令人心中长留崇敬

  高师傅说,因为有雷锋这样的辅导员,有雷锋的合影放在身边,他,抑或是他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总是在心里有一种崇敬。多年来,他在工作岗位上年年是先进、劳模,但他从来就没想过换取什么东西。就是在这一刻,他也在说:“最好别宣传了,别让人觉得咱要借着雷锋换取点什么。”

  高师傅说,他最美好的日子是在“文革”前的那一段,那时他所在的抚顺市望花区可以说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可“文革”一开始,雷锋也“靠边”了,人们再无暇顾及这些。也许这是那个年龄段的很多人共有的想法,他们怀念以往纯洁无私而充满激情的岁月。

  高师傅说,雷锋是很平凡,而正是这种平凡树立起了伟大的榜样。很多时候雷锋做了好事,的确是在被人找到后单位里才知晓。他说可能只有那个时代才能树立起这样的楷模……

  采访后记

  在采访后的那个夜里,独对清灯,思绪仍在采访的失落与回归的气氛里无法自拔。记得上世纪70年代,孩子们学雷锋有时把自己的钱和物“拾金不昧”地上交;80年代,雷锋“三月来四月走”……

  有人试图简单地用市场经济时代来为雷锋精神掘墓似乎显得太过偏激,君不见,源于西方的“志愿者行动”,在中国是不是更像“学雷锋运动”呢?而且是实实在在的,是发自心底的。雷锋在延续了几十年的宣传、盼望、无奈和痛苦的纠缠之后,在中国人的心中一定会继续存在,更深刻地存在于人们的心底。

  高师傅抱着8个月大的外孙女,孩子一把抓住高师傅与雷锋的合影照片,高师傅在笑,他的老伴儿在笑,小孩子的妈妈在笑……小孩子不知道大人此刻在笑什么,但她总有一天会懂得照片上那个人叫———雷锋。 本报驻阜新记者 芒鞋
04年加盟好项目大联展 一起邂逅阳光有情人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