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十二乐坊何以出名?时尚让民乐变流行(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01日10:32 胶东在线 | |||||||||||
成立于2001年6月的乐坊在国内奋斗了两年,除了得到媒体短暂而猎奇的关注以外,曾寂寂然一直处于游离状态;2003年在制作人王晓京的带领下转战日本市场,经过成功包装一举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明星! 性感着装、站立表演,激情四溢的奔放演出代替了正襟危坐、含蓄内敛的传统民乐演奏。她们的首次亮相就征服了疯狂的日本乐迷,不仅演出爆棚,唱片发行更是创造了世界华人乐坛的新奇迹。第一张专辑《美丽能量》早已突破200万张,连获20个金奖和10个白金奖;第二张专辑《奇迹》在数周内就售出170万张,高居排行榜榜首!随之而来的是二胡在当地大面积脱销。 一个在国内寂寂无名的乐坊为什么能够在日本像着了魔似地迅速蹿红? 日本味青春美少女 有人说,女子十二乐坊的成功,是由于中国民族音乐的精深博大,由于女子十二乐坊技艺高超,刚好契合了日本人的中国古文化情结。乐坊演奏的古筝、扬琴、二胡、独弦琴、莪芘、吐良等乐器足以让日本人借以附庸风雅,而唐宫专用的“乐坊”更暗合了日本人根深蒂固的大唐情结。 在她们登陆日本之前,曾有许多有名的中国演奏家试图传达中国民乐的博大精深,可日本的文化市场不需要中国的博大精深,他们需要的只是一种可以令人愉悦的音乐商品。女子十二乐坊的空前成功,再一次证明了这一朴素的真理。 早在2001年冬季,王晓京的代理人,就拿着女子十二乐坊的录像带,奔走游说于日本各个唱片公司,希望得到日本影艺界的支持。但是奔走数月,未见成果。一个偶然的机会,这部录像带落到日本华纳唱片公司发行部塔本一马的手中。 塔本一马对女子十二乐坊全新的演出风格,色彩鲜艳的演出服装,流畅明快的乐曲节奏非常赏识。几经考虑,决定与女子十二乐坊签约,在日本发行CD唱片。然而,塔本一马的行动,遭到公司上下的一致嘲笑。特别是香港分公司指出:要作决定,也应该由主管大陆事务的香港分公司做出,塔本一马是越权。一点小事引起硕大的风波,塔本一马不得不将已经签订的协议解除。 觉得受到奇耻大辱的塔本一马一气之下向公司递了辞职报告,拿着退职金和向朋友借来的一些钱,成立了自己的唱片公司。随后,他直奔北京找到王晓京,签下了公司的第一张契约——在日本出版女子十二乐坊CD。 精明的塔本一马提出签约的前提条件就是女子十二乐坊的演出内容必须按照他的设计,大量加进日本的音乐重新组合。就这样,符合日本人悲怆情感的古典民乐在符合现代人情调的时尚、动感包装下,以青春美少女的动人形象,在日本发达的商业文化运作体制中再次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有一种民乐叫时尚 实际上,女子十二乐坊赖以成功的武器,不是高超的技艺、出众的容貌,而是民族乐器新的演奏方式:站着拉二胡,用吉他的演奏方法弹琵琶,用不同的弹奏方法弹古筝……京剧、民乐、昆曲等古老得让人难以接近的民族精粹,在十二乐坊的创新下焕发出一种难能可贵的亲和力。 不少人认为这将是民乐发展的新途径,代表着新民乐的崛起。然而制作人王晓京“十二乐坊既不是民乐,也不是流行音乐,人们听到了什么就是什么”的论调足以让所有对乐坊抱有美丽幻想的人彻底失望。 用民乐演奏爵士、拉丁,用流行乐的编曲改造传统民乐,少许的电子乐成分,大量炫技的独奏,坚决的流行乐本色,女子十二乐坊不过是这个经济迅速增长而感官极大满足的时代的代言人。 上个世纪90年代末,北京也曾掀起一股新民乐热,大批的中国音乐人尝试以摇滚等现代音乐元素来翻唱中国民歌。遗憾的是“新民乐运动”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就以一种低调的姿态退出了流行音乐的舞台,王晓京的女子十二乐坊会不会也是昙花一现? 正如“民乐三女杰”之一、二胡独奏家马晓晖所言,乐坊的“新”目前更多还是在形式上、或者说包装上的。真正的艺术,不是包装出来的。包装为了流行,流行可以喧嚣,喧嚣制造焦点,但这一切很容易稍纵即逝,因为缺乏真诚的艺术动因,再在商业的温床上蹦达也无望催生新民乐骄子。 对王晓京这样一个成功的音乐商人而言,音乐上的创新将是他“不可完成的使命”。拯救新民乐这个畸形儿,注定是他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时尚让民乐成为流行 从摇滚“刘三姐”到电声《绣荷包》再到爵士乐演奏广东民谣《落雨大》,萨克斯吹起《茉莉花》,如今再加上女子十二乐坊,民乐乐坛看上去一派热闹喧嚣,然而在虚假繁荣的背后,难掩传统民乐萎靡不振的事实。 中国民乐而今能够经常演奏的乐曲就是那么几部。一说琵琶就是《十面埋伏》,一说二胡就是《二泉映月》,一说古筝就是《高山流水》。民族音乐与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审美距离越来越大。 为了力挽民乐的颓势,很多民乐家不得不把民乐弄得更“民乐”,于是民乐沦落为少数文人雅士欣赏的沙龙玩物;也有一些人试图让民乐升入庙堂,于是轰轰烈烈的交响化民乐诞生了;还有的人尝试着让民乐进入厅堂。 在上海虹桥一家西餐兼酒吧里,一支由四男三女组成的民乐演奏队伍已经在那里演出了一年多。由唢呐、大鼓、竹笛、琵琶、二胡、京胡和电子琴构成的中西合璧组合就像酒吧本身的装修一样自然贴切。独一无二的民乐演奏让沪上顶级外国金领如痴如醉,据说帕瓦罗蒂的弟子曾专门从意大利飞过来欣赏,令人惊叹的表演令这位行家直呼过瘾。 这支和女子十二乐坊差不多同时出道的民乐乐队至今一直保持着神秘的面纱。不留文字、不留影像,所有对于他们的记忆仅仅存留在个体的经验之中。拒绝商业推广和包装的逆潮流之举,让他们的音乐听上去更加纯粹。然而在境外音乐公司开出的每人每小时演出费2万元的天价酬劳面前,这座繁华都市中的最后一座堡垒显得有些摇摇欲坠。 在这个无处不透露着商业气息的多元社会里,民族音乐要想走出困境,像女子十二乐坊那样,融入人们的文化消费生活将是一种必然之举。从前期运作投入的2亿多日元到现在获利甚丰,女子十二乐坊不但赢得了市场,更创立了一个具有持续增值性的品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必然带来多元化的艺术格局。正如王晓京所说,如今全世界的文化生活都在向多元化发展,我们何必再把自己固化在一种模式上呢?女子十二乐坊,不管以何种名义流行,都是一件让人庆幸的事儿!(新民周刊撰稿/陈冰)责任编辑:曲高远来源:新民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