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禽流感敲响警钟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02日07:17 荆楚在线-湖北日报

  2003年年底至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暴发了高致病性禽流感。这场疫情至今还没有得到控制。禽流感在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扩散、蔓延给人类生命带来威胁,也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更给人们带来诸多警示和教训。疫情前所未见在受禽流感之害最严重的越南和泰国,禽流感患者和疑似患者总数目前已分别达到近300人和30余人,因禽流感而死亡的人数分别为41人和10余人,数以千万计的家禽被扑杀。新的病例近来仍频频发生,在寻找可能染病的斗鸡、防止病禽转移方面,两国相关部门都遇到了一定的困难。

04年加盟好项目大联展 一起邂逅阳光有情人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在最早报告禽流感疫情的韩国境内,目前已经发现18起疫情,约300万只鸡病死或被扑杀,疫情也一度出现反复。曾对防控禽流感较为乐观的日本,如今笼罩在一片阴影中。继两次影响范围有限的疫情后,京都府再度报告疫情,而出现疫情的养鸡场在此前已将约1.5万只活鸡扩散到多个地点,大大增加了防控禽流感的难度。此外,禽流感还进入柬埔寨、印度尼西亚、中国等其他亚洲国家。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统计,亚洲地区养殖家禽约66亿只,居世界首位,家禽贸易量占全球四分之一。但疫情已使当地约1亿只家禽病死或被扑杀,部分国家禽肉产量和销售量急剧下降,价格下跌,禽肉及其制品进出口暂时中止,家禽养殖业、饲料行业和旅游业都受到不利影响。粮农组织最新估计,由此遭受的损失至少为5亿美元。

  在28日闭幕的亚洲防控禽流感紧急会议上,专家们认为,亚洲国家和地区要完全控制疫情并从中恢复,可能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危害难以预测充分了解禽流感病毒,从根本上阻止病毒传播是防控禽流感的关键,而在这方面人类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

  禽流感被发现已有一个多世纪,但此次引发亚洲国家和地区疫情的H5N1亚型病毒还是给专家们带来一连串疑问与争议。比如:为何这种病毒能在很短时间内变异成不同的株系?为何有些株系有能力感染人类和其它物种,而另一些则没有?为何此次疫情会几乎同时在许多国家出现?候鸟究竟是不是传播病毒的渠道?

  在疫情防控方面,各国的手段也相当有限。联合国粮农组织、世卫组织等推荐的禽流感防控措施中,居于首位的仍然是全部扑杀和销毁鸡群,而使用动物疫苗的效果还有争论。此外,在人类防治领域几乎是空白,病毒的基因变异特点、致病机理不明,给人类疫苗研制带来障碍。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测试表明,只有某些新型抗病毒药物能抑制这种病毒,但价格昂贵而库存有限,如果暴发大规模疫情将不足以应对。

  迄今为止,在泰国和越南发现的禽流感患者还不多,患者也都是与家禽密切接触者。但专家们担心,禽流感病毒与其它动物体内的病毒可能结合,形成一种适合人际传播的新型流感病毒,世界上目前还没有疫苗或特效药物可以对付,一场罕见的流感疫情也可能由此暴发。警示值得牢记很少有人预计到,俗称“鸡瘟”的禽流感会给人类带来如此重大的危害。亚洲遭遇禽流感像一面镜子,反射出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面对新型传染病的诸多不适应,而防控禽流感更需重视疫情带来的警示。

  健康、安全的禽畜养殖方式是防控疫情的基础。为何韩国、日本在疫情暴发后无人患病,而越南、泰国却不断有人染病甚至死亡?有关专家分析认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韩国和日本的家禽养殖早已进入集约化、规模化阶段,即使发生疫情,也能够迅速控制,与禽类接触人员也有保护;而泰国和越南还普遍存在散养家禽以及禽畜混养现象,人与禽“亲密接触”,种下了隐患。

  快速、公开的疫情报告制度是遏制疫情的前提。去年上半年曾成功控制禽流感疫情的欧盟国家之间就约定,当成员国出现严重的传染性动物疾病时,必须在确定疫情后的24小时内通过动物疾病通报系统向欧盟委员会以及其他成员国报告。日本京都府丹波町的养鸡场在出现大量死鸡后近一周内,仍向外运送活鸡,这给疫情本不算严重的日本防控禽流感带来了很大困难。

  规范、卫生的贸易和运输渠道是控制疫情的保证。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和世卫组织专家早已警告,亚洲国家的大量活禽交易市场,可能是禽流感病毒传播的重要场所。美国野生生物保护学会也指出,亚洲国家野生鸟类交易、野生动物走私、宠物禽鸟饲养等,可能是疫情防控中的漏洞。

  目前,禽流感还在部分国家和地区蔓延,甚至疫情还可能出现反复,但亚洲国家和地区如果吸取教训,正视警示,成功防控禽流感还是大有希望的。(新华社北京电)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