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走进乡间看“三农”:仨“能人”带富仨村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02日09:23 胶东在线

  胶东在线消息 在乡下跑了10天,有一个感觉:“领跑”的农民先富,有了“领跑”能人的村子家家有挣钱门路。

  在牟平三个村采访,我们体会更深。

  “芦荟土专家”杨廷朔——“要想致富,找对门路”

04年加盟好项目大联展 一起邂逅阳光有情人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在前杨格庄村的村尾巴上,我们找到了挨个芦荟棚转悠的杨廷朔。他可是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走进他家的大棚,满眼碧绿,粗壮的芦荟足有一米高。

  “信不信,俺这个棚今年最少收入两万八。”说起自己的大棚芦荟,老杨一脸的得意。

  “咱农民要想增收致富,还得找对门路!”他一边摆弄他的“宝贝”,一边告诉记者,三年前,前杨格庄还是靠种点苹果、粮食勉强“刨点食”。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威海一个公司正在推广种植芦荟,供苗包销,价格挺高。他像得了宝贝一样赶了去,“四探芦荟”,终于把“宝贝”迎进了家门。

  “老百姓挣钱不容易,建大棚成本又大,没有把握谁敢干?”老杨说着激动地拍起了胸脯:“可当初俺就是看好了,准赚钱。”当时他想领着大伙一起种,可村里没人响应。一位老人还幽默地说:“要想穷,建大棚”。

  “没办法,俺只好硬着头皮自己上,花四万块钱建起大棚,租来芦荟苗。结果第一茬就收入25000块。”他仰头看了一圈大棚,充满深情。

  “其实,农民就是需要个挑头的,挑头的挣了钱,农民自然就跟着上。从那以后,大伙都争着上大棚,种芦荟。”插话的是村里的“知识分子”杨廷强,他是“老杨芦荟”的第一批受益者,“140户人家不到半年时间就建起了30多个。有的一茬下来就挣了一两万。这不,那时喊‘要想穷,建大棚’的老汉,这几天老往他家跑,喊着要张罗个大棚。”

  听罢,大家开心地笑起来。

  “香菇老板”姜宗壮——“胆子大的农民先富”

  出了前杨格庄,我们直奔埠后村,采访大名鼎鼎的“香菇老板”姜宗壮。出人意料的是,我们找到老姜时,他已经不种蘑菇,搞起了菌棒加工厂。“俺刚卖了5000个菌棒,又有3500块进帐。”

  风尘仆仆的老姜刚给“客户”送货回来,见面就把我们迎进他的“车间”。只见长约一尺的菌棒码了一人多高,原料摆满了院子。

  “别看我现在不种香菇了,可我却是村里种香菇的‘领头雁’。”开门见山,老姜的口气不小。

  “1993年那会儿,俺村有30个大棚种香菇,因为管理不善,整个儿都亏本。村里就想把大棚承包给个人,可大伙儿都觉得风险大,没人敢包。”老姜告诉我们,他当时一口气包下全部30个大棚,当年就挣了10多万。

  “领头雁”富了,村民看到了希望,纷纷搞起大棚香菇来。现在,埠后村的香菇大棚已发展到80多个,村里102户人家,三分之二种香菇致富。埠后村也成了牟平有名的香菇村。

  种香菇的多了,老姜却放弃了大棚,另起炉灶做起了菌棒加工的生意。“我一年生产50—60万个菌棒,每个7毛钱,一年至少赚它个三、五万。”老姜笑着说。在他的带动下,埠后村又冒出了六、七家菌棒加工厂。

  香菇种植的“领头雁”,成了菌棒加工“领头雁”。然而,眼瞅着大伙儿都富了起来,老姜又在琢磨下一步的生意了。他相信一个理儿:“只要敢闯,就有数不完的商机,挣不完的钱!”

  “地瓜大王”宋玉选——“不起眼的农产品也能挣大钱。”

  天过晌午的时候,我们来到了武宁镇南岭村。

  “这400亩一年可产地瓜800吨。”“地瓜大王”宋玉选领我们来到村头,指着眼前的一大片山坡说:“3年前,俺就做起了小地瓜的大生意,如今俺的地瓜全卖到日本,一年能赚三四万呢。”

  南岭村的地“穷”,村民先后种过粮食、蔬菜、芋头,可因为土质差,又浇不上水,种啥啥不赚钱。为增加收入,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村里很多地都撂荒了。

  但是宋玉选不甘心,经过考察,他引进了日本高席14号地瓜品种,发动大伙一口气种下200亩地瓜。

  “南岭村土质松软,适宜种地瓜。俺种的地瓜当年就获得大丰收,亩产高达4000斤。”宋玉选抓起一把土摊在我们面前说。

  “你就不担心地瓜卖不出去吗?”我们问。

  “有了好品种,销路自然不是问题。”宋玉选告诉我们,为打开销路,他年年参加烟台的果蔬会,并在中国食品网上制作了自己的网页。这样一宣传,地瓜销路大开。现在有些产品还供不应求呢。就连地瓜蔓,也有外地的养牛大户前来收购。

  “我们当初真没想到地瓜也能挣钱。”正好路过的“地瓜户”赵俭,撂下铁锹和我们聊了起来。“幸亏宋玉选做了个示范,不然俺哪敢种这么多地瓜,挣这么多钱!”

  如今,南岭村已经发展了1200亩地瓜,品种也由当初的1个增加到8个,几乎家家发了“地瓜财”。就连邻近的水道镇,许多村也跟着种起了地瓜,沾了宋玉选的“地瓜光”。(记者 成明 滕岳 勇军 景亮 海东)责任编辑:刘晔丽来源:烟台日报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