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让学雷锋从道德号召中走出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04日09:45 解放日报 | |||||||||
作者:慕毅飞 三月,是雷锋回家的日子。这个春回大地的季节,总能吹醒一些沉睡的记忆,让人们去思索一个四十多年还未必想得明白的问题。南京就有小学生正为找不到做好事的机会而苦恼。
人们总是把扛一把扫帚扫街、搀一个老人过路、送迷路的孩子回家、为一个孕妇让座、拿一把剃头推子给人理发看成是学雷锋……这些固然是学雷锋,因为换作雷锋,他会这样做。问题是,学雷锋学了这么多年,却年年有人呼唤“雷锋叔叔在哪里”;年年有人感叹“雷锋三月来了四月走”。雷锋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起了不平凡的业绩”;可那么多在平凡岗位上工作的人,要像雷锋做得那么自觉,那么经常,那么乐意,为何就变得难乎其难? 利人与利己,是人最基本的两种行为选择。利人合乎道德,利己出乎本能。光靠道德,未必能战胜本能;“学雷锋”就不能仅仅维系在道德的自觉上,还应联系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表述在“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对等。那么,即便是出于“人人为我”的需要,出现大量“利人”行为,也是好事;久而久之,也会转化社会普适的道德,雷锋才会因此长存于我们的生活中。 有人拿美国学生须做足义务工才能上大学的规定作比,说这是美国学生学“雷锋”。只是,它没有号召,却有规定;不求自觉,却与大学录取直接挂钩。他们做了好事,不仅要留名,而且还要对方开出证明。强烈的功利动机,并不影响行为本身的道德属性,更不妨碍这种不自觉的行为逐渐成为人的自动行动。于是,有人感叹:“我们中华民族基于人性善论的仁义道德已经唱了几千年了,道德楷模从来没有断过,榜样的力量却似乎越来越微弱”。这对我们仅停留在号召层面上的“学雷锋”,该有特殊的警醒意义,新近教育部作出“给思想品德突出者高考加分”,展示的正是这样一个令人欣慰的前景。 正视这个问题,是需要勇气的。因为雷锋的名字,容不得亵渎。但使雷锋精神的弘扬,走出单纯的道德号召,则应视作是一种合乎时代要求的进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