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政协委员牛文元:两地协调合作 发展环渤海京津要先动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04日10:02 新华网

  政协委员牛文元:两地协调合作 发展环渤海京津要先动 ( 新华网 2004-03-04 10:02:15 ) 来源:新京报

  政协委员牛文元院士认为京津联盟是启动环渤海经济圈的关键,应突破行政管辖界限

  3月1日,新华社发布消息,由海内外近百名权威专家和学者共同完成的《(二00二-
04年加盟好项目大联展 一起邂逅阳光有情人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二00三)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在京面世,报告专家团的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组长牛文元提出,未来城市发展将向城市经济群和城市经济带延伸,中国必须坚持发展组团式城市群,使之成为国家新一轮财富聚集的战略平台。

  有学者认为,该报告的发布,对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形成了侧面的促动,就目前国内三大经济圈而言,京津环渤海区正是一块“短板”。对此,本报记者(以下简称《新京报》)采访了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牛文元(以下简称牛)。

  “组团式城市群”代替“点状拉动”

  《新京报》:您在《(二OO二-二OO三)中国城市发展报告》首发式上提出,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到了发展组团式的城市群、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转变阶段。

  牛:中国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实力在国际上作为一个经济体已经是举足轻重了,在这样一个发展的态势下,加上我们国家提出未来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未来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的目标,这是很重要的历史机遇期。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革力度、体制上都有相应提升以外,在经济发展当中也要作出新的思考,新的历史机遇期如何能够把经济发展在原有的传统发展基础上提升到一个比较新的理念、形态和动力,这是现在考虑的问题。

  《新京报》:此前的经济发展中,一直都是点状带动的发展模式。

  牛: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台阶的提升,就是希望发展组团式的城市群,来代替过去20多年来点状拉动的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我强调过去20多年我们经济增长很快,翻两番,这是跃上了一个台阶。我们主要的战略发展的形态是以点状拉动为主的,比如说最开始我们定的4个经济特区,后来搞的14个沿海城市,我们又发展几十个上百个经济开发区或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每一个城市都做了很多努力,我们主要是通过点状带动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新京报》:这种方式一方面取得了功绩,一方面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牛:主要的问题就是说发展到更新的阶段,单凭一个城市一个点,已经产生了一些负面的东西。比如说城市扩大出现城市病,城市和城市之间,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怎么来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生产力要素的整合怎么办?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之间的衔接怎么办?这些是新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以组团式的城市群来逐渐代替单独依靠点状拉动的状况,这就是组团式的城市群提出来的历史机遇。

  《新京报》:您在报告中曾经比较了一些发达国家的情况,组团式的城市群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要超过2/3,体现出其重要性。

  牛:是这样。一些发达国家走过的发展道路,大多依靠组团式城市群的作用来达到它们经济发展的一种高度。比如美国,主要经济实力集中在三大区域当中,大纽约区、五大湖区和洛杉矶区,这些都是组团式的城市群,这三大城市群对美国经济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经济总量的67%;日本经济总量的70%也是集中在三个大组团式城市群和城市带中,东京区、阪神区和名古屋区。

  中国还没有组合成组团式的城市群,中国的珠三角、长三角加上京津环渤海地区这三个地区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总量大概在38%左右,只有1/3强。这同时也说明潜力还非常大,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中还能发挥组团式城市群的作用。从战略角度上考虑,中国到现阶段,已经到了发展组团式的城市群、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转变阶段。

  环渤海经济圈范围有多大?

  《新京报》:中国发展组团式城市群要包括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环渤海地区,而京津环渤海地区的发展至今仍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实施规划当中,你如何分析这一地区的发展前景?

  牛:京津环渤海地区作为一个大型的组团经济体来讲还没有成熟,特别是范围、功能和在整个国家的战略定位还在讨论之中。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这个经济群,也就是说环渤海经济群的形成是势在必然。因为有了南部的珠三角和东部的长三角之后,北部也应该有一个大的经济体在拉动,这样整个东部地区才会比较平衡,这是一个很充分的理由。

  《新京报》: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相比较,京津环渤海经济圈的概念还十分模糊。

  牛:是没有珠三角和长三角那样成熟。珠三角区域的经济体已经形成了很明晰的特征,长三角也是如此,以上海为龙头、以江苏和浙江(沪宁杭)作为一个主题也都没有什么争议,况且世界上预测长江三角洲将成为世界上第六大城市群,这是早在二三十年前国外学者们的判断。《新京报》:吴良镛先生提出大北京区的概念,还有另外一个包括五省市在内的环渤海经济圈的范畴,现在学者中比较集中的应该就是这两种意见。

  牛:目前有几种对环渤海地区经济体划分的标准,一个就是以北京、天津和河北省沿渤海湾地区的联合,也就是吴良镛先生经常讲的大北京区,包括河北省的保定、石家庄、唐山、秦皇岛、廊坊加上北京和天津;另一种看法是既然叫“环渤海”,就还应当包括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烟台、威海、青岛和济南,这样的一个大的合作实际上牵扯到五个省市,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和辽宁。

  《新京报》:您倾向于哪一种划分?

  牛:从经济区的结构也就是经济区的形成过程来看,我的观点是范围更大一点,就是要把五省市作为一个整个的经济联合体,我支持这种观点。“环渤海”嘛,要体现出一个“环”字。

  《新京报》:大北京地区和包括五省市在内的环渤海两者之间冲突吗?

  牛:不冲突,就是范围的大小不同,在建设的时候也不一定要整个同时去做,比如说山东半岛就可以先做,前几天的会上济南市市长就提出了山东的城市群已经开始了从济南到青岛、威海和烟台的布局。根据我的了解,辽东半岛的沈阳到大连之间的城市群也开始在做了,现在再加上京津冀,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环渤海经济区的概念。而大北京区是包括在其中的,应该是这样一种关系。

  京津联盟是环渤海经济的关键

  《新京报》:您在《(二OO二-二OO三)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提到三大城市组团的成熟度问题,你的观点是目前京津环渤海经济圈还属于争论和没有定论的阶段。

  牛:对。成熟度方面,三大城市组团的成熟度是从南到北的,珠江三角洲最成熟,它是在一个省内进行协调,难度就相对低一点;到了长江三角洲就是已经成形,两省一市间多次进行协调机制,已经形成了大的经济组团区;而北方的环渤海地区城市组团还在酝酿之中,还没有真正启动起来。

  《新京报》:这一组团当中,北京和天津应该是主角?

  牛:启动京津环渤海经济圈的关键,就在于北京和天津两市首先要动起来,因为它们是带头的。

  《新京报》:但是为什么还没有真正启动?北京和天津还没有动起来的原因是什么?

  牛:没有启动起来的原因就不知道了,但是从学术界,我们应当促进北京和天津之间进行经济整合、产业分工和区域功能之间的社会分工,现在显然就是时机。

  《新京报》:京津不动,环渤海就不会落到实地?

  牛:在这两个超大型城市之间的联络和沟通还没有开始进行之前,谈环渤海地区就为时尚远,促进京津联盟是它的要点。但目前看来,动静不大,因此我们还是希望两个城市,包括学术界和舆论界共同促进,让京津早日形成一种战略联盟。

  京津合作需要上层推动

  《新京报》:那么京津将如何形成战略联盟?

  牛:京津如何整合,我说有三点:

  第一,就是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共建、共享和共赢。

  所谓基础设施,包括港口、机场、高速通道(铁路、公路等),也包括能源和信息通道。现在是什么情况呢?北京机场自己管自己的,对区域的考虑不够;而天津发展港口也只是考虑天津本身的发展,这对它将来与腹地比如河北省其他城市的连接未见得有利。所以京津的战略联盟首先是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真正能在5个流上共建共享共赢,这5个流是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才流和货币流。以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共赢来带动形成区域联盟,对国家来讲,这会节省大量的资金。

  第二,必须进行京津环渤海地区产业链的顶层设计。

  产业要形成链条,需要顶层设计,产业链条在地区中怎样布局才更加合理?谁是上游,谁是中游,谁是下游,谁更接近市场,谁做源头,必须要进行顶层设计。否则每个城市自己都设计一套,就无法构成区域经济一体化。这是产业链在一个更大的区域里面进行顶层设计,使生产力要素进行一个更高层次上的整合和优化。

  第三,必须协调机制。

  在合作机制和突破行政管辖界限这些方面,应当有一种可行的、可操作的机制和体制上的一种协同。比如说定期的协商制度,经济上相互间一种更紧密的交往,将来利益之间的互补等等,这些都需要从体制上来解决。

  《新京报》:上述三点,第三条是不是最关键的,是制约前两条实施的关键?

  牛:我不这么想,因为京津之间真正的合作靠京津本身是做不到的,一定要有更上层的统率来推动,推动之后就必然牵扯到最后一条:体制上如何来适应?协调机制,经济上合作的方式,都要靠体制来解决。所以我想这三条应该是互相促进吧,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带动中小城市成为体系

  《新京报》:如果京津战略联盟一旦成形,那么两个超大型城市强强联手,起速是否会相对更快?

  牛:我不做这种比较。珠三角的眉目已经很清楚了,而且它面对东南亚自有优势;长三角的经济实力是最强的,将来它要面对的可能还不仅是东南亚,而是全世界;但京津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经济体,实际上我是把这三者从经济上作为一个平行,是不是京津会发展得更快,还不好作出这种估计。

  《新京报》:包括了五省市在内的环渤海经济圈这种大的概念,会不会战线拉得过长而造成顾此失彼?

  牛:应当说,从国际上大型的组团经济区来讲,环渤海地区不算是非常大的,我觉得是可以组合的。因为光凭北京、天津在这里做,如果不能带动起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变成一个城市体系的话,它也会受损失。现在有两个巨人了,还要有绿叶,但是光靠河北省来支撑还不够,因为河北省比较弱一点,因此要添加进来一个两翼。我们的提法是京津联合为首,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两翼,共同促进环渤海经济区的发展,这样的提法可能更完整一点。

  《新京报》:您的意思是说在环渤海大的背景之下,京津和辽东、山东半岛之间应该是一个互补共赢的关系?

  牛:而且在区域合作中,要形成一个大、中、小城市全部囊括的体系,这样才比较完整。这个提法我们之前还没有讲的这么细,特别是战略联盟的三条也还没有。实际上我们对这个问题是有所研究有所考虑的,舆论界也应该极力促成这件事。

  《新京报》:具体到产业链的布局,你能否举例说明目前对构建环渤海经济圈的一些不合理的项目?

  牛:一个大型经济城市群,对产业链的设计顶层设计应当考虑这个问题,每个地方你搞一个它搞一个都是重复的不行。

  《新京报》: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京津之间的合作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利益分配的问题。

  牛:(区域合作)都是这个问题,不光是京津地区,实际上长三角也都是利益分配的问题。具体利益怎么分配,那是下一个层次的问题。这一个层次的问题不解决,下一个层次就无从谈起了。京津的战略联盟一旦形成,你提的问题就有答案了,既然形成了就必须要考虑利益怎么分配、产业怎么布局,现在还没到这个时机。

  基础设施应当怎么办?产业链的布局、整体区划的设计应该怎么做?体制上应该怎么适应?三条腿支撑,京津环渤海经济圈就从战略层次逐渐进入实质性的层次了。(记者/高爽)

  人物简介:

  牛文元,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席科学家、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主要从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领域的研究。:(来源:新京报)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