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2004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邓伟志: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04日12:00 东方网-文汇报

  ■邓伟志

  ●科学的发展观包涵四项原则,第一是人本,第二是全面,第三是协调,第四是持续。科学的发展观高于过去常说的“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只回答了一个近期与远期的关系问题,而科学的发展观是综合的,是立体的,多维的

黄页微成本营销方式 不见不散约会新主张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经济发展的落脚点只能是人的全面发展。平等的社会生活是经济发展的引擎。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也是经济的真实动力,持久动力

  ●我们不能搞GDP拜物教,要把目光转向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社会发展这一根本目的出发安排各项工作:经济结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调整;经济政策要按照人的全面发展来调整;制定尽可能完整的社会指标体系、人文指标体系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五个坚持”,归纳起来是要我们处理好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在当前主要是解决经济、社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请看,“五个统筹”中,大部分讲的是社会。如此重视“经济社会协调”,是在科学发展观上的一大突破。

  科学的发展观包涵四项原则,第一是人本,第二是全面,第三是协调,第四是持续。以人为本,说起来轻松,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无视以人为本的现象还是有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全面进步为本,少了哪一块都不是全面。然而,全面不等于协调,全面了更难以协调,因此在全面中要有比例,要平衡,要协调。协调是美。协调了方能持续。科学的发展观高于过去常说的“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只回答了一个近期与远期的关系问题,而科学的发展观是综合的,是立体的,多维的。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前提。不用说,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连饭都吃不饱的人是不会搞数字化的,因此要抓GDP。但是,GDP增长不等于社会发展,社会发展也不等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可能是负发展。生产提高不等于生活提高。生产水平高不等于收入水平高,即增产不增收。收入水平高不等于生活水平高。生活水平高不等于生活质量高。现在拉美有些国家的人均收入比美国的还高,但是生活水平没有美国高。美国是大国、强国、富国,可是联合国评生活质量,美国从来没有名次。现在有些收入水平高的家庭,不会生活,钱多文少,难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经济发展的落脚点只能是人的全面发展。全面之“全”体现在人的心理、生理上。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的素质问题就是生产力第一要素的强弱问题。人的素质问题是人自身的事,也是社会的事。平等的社会生活是经济发展的引擎。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也是经济的真实动力,持久动力。很难设想会有人到社会不安定的地方去投资,也很难设想会有人到没医院看病、没学校读书的地方办什么“总部经济”。

  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导向。生产决定消费,消费也同时决定生产。1980年代有文章批判“消费决定生产”,是片面的。消费者的需要基本上能够反映社会需要的趋势。社会不需要的,即使是将来需要,现在还一时不被社会所理解、所接受的伟大发明、伟大创造,那也只好让发明去等待未来社会的需要。今天,有些很好的科学技术发明之所以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其中也有这个道理。经济发展的成果迟早要在社会发展中体现出来,要接受社会的检验。因此,我们不能搞GDP拜物教,要把目光转向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社会发展这一根本目的出发安排各项工作。

  其一、经济结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调整,包括增量、增速。轻工业、重工业之间要协调。一二三产业之间要协调。因地制宜,不同地区可以有不同的做法,来不得一刀切。

  其二、经济政策要按照人的全面发展来调整。当务之急,一是要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请注意其中的“积极”二字。“积极”就不是可有可无。技术密集型企业固然高尚,可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有利于就业。我们不能允许企业随意解雇雇员。法国规定“不能解雇没有培训过的雇员”,发人深省。二是要用税收的杠杆增进不同利益团体间的和谐。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反对灰色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提高所得税、遗产税,降低利息。三是在政策上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

  其三、制定尽可能完整的社会指标体系、人文指标体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社会指标体系是规范化的重要内容。没有指标就没有目标,没有指标就无法监督。因此,我们在工作中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社会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当然,指标体系要切合中国实际,不能用“评工记分”那一套代替科学的指标体系,把指标庸俗化。

  经济与社会同步,物质共精神齐飞。我们是发展中国家,目前我们还必须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同时也应当快马加鞭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的发展,创造条件,向以社会发展为中心的方向开足马力,奋勇前进!

  (作者为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大学博导)

  相关专题:2004年全国“两会”


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