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盘锦:湿地消逝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04日14:39 南方周末

  □本报驻京记者孙亚菲

  这里是渤海最壮美的一段。

  辽河的入海口,巨大的喇叭形。从辽河平原缓缓淌过的盘锦河、大辽河、饶阳河等20多条河流,在这里交集、汇合 ,欢快地扑向海洋。

黄页微成本营销方式 不见不散约会新主张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这里有世界上最大最典型的滨海湿地。

  丰润的河流携带泥沙奔腾而来,经过千百年的冲刷沉积,形成巨大的滩涂与沼泽,绵延118公里的海岸线,20多 万公顷的浅海滩涂,100多万亩苇田。这里曾是辽宁的"南大荒",却有中国乃至亚洲最大、世界第二的芦苇群落。1988 年,这里挂牌:双台子河口国家自然保护区。

  这里曾是禽鸟的天堂。

  三五月间,数以千万计的候鸟南来,茫茫海滩上,浩浩苇荡间,鸥燕合鸣,鹤翔鹭飞,一派繁盛祥和。

  这里也曾是渔民们的乐园。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临水而居,渔歌唱晚。近海丰盛的水产,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海边人家。

  然而,一切都在悄悄改变。

  沧海变桑田?

  人们"战天斗地",令烟波浩淼的芦苇荡,变成板结的稻田,再到蟹田虾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的是芦苇繁茂的景象。然而,早春二月,行进在这片芦苇的故园时,却不见苍苍蒹葭 。路边几枝枯败的芦苇在寒风中招摇,灰蒙蒙的天空中,一只苍鹰侧飞,有意无意,配合着汽车前进的速度,像一只摇曳的风 筝。

  春的气息,被阻隔在一望无际的荒原外。

  还有十来天,丹顶鹤、黑嘴鸥、大雁就将从南方飞来,芦苇尚未抽青,它们的栖息地在哪里?

  同行的环保志愿者李东平介绍说,这大概是保护区一年中最荒凉的时节。苇芽一般在三月初破土,届时原野一片葱绿 ;到了夏季,芦苇逾人高,碧涛翻滚,蔚为壮观;秋季时美到极致,芦花如云纷飞,烟波浩淼,宛如仙境。

  "可惜,辽河东岸,这样的壮丽场景不多了。"他沉重地叹息。

  从盘锦到辽河入海口东岸,距离不到30公里,行程半小时。靠近城市,带来的是福,还是祸?

  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盘锦各地"大搞农业开发",这里成为"重点",120万亩荒原湿地被围垦, 近40万亩苇田改造成稻田,整个芦苇区变得支离破碎。

  "有时候走在路上,一边是绵密浩瀚的芦苇,而另一边却是低矮稀疏的稻田,那感觉非常奇怪,好像看到一个美妙的 女子,生生被剃了阴阳头。"李东平慨叹,"且不说大面积苇田遭到破坏后引起的生态失衡,单是自然景观,损失就无法估量 。"

  在一块刻有"赵圈河"的木制路标前,汽车慢了下来。这里是保护区的腹地,昔日芦苇最壮美之处,"潮汐涨落,蒲 苇扬花,雁去鹤归,草莱未垦",写的就是赵圈河的胜景。

  1990年代初的一天,这里几万亩芦苇被推倒,沼泽被填平,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水稻青苗。可是,娇嫩的水稻无 法从繁育芦苇的土壤里充分吸取养分,多年歉收之后,稻田再次被人工分隔成块,作了蟹田虾场。

  高高的土坎让湿地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旱田。养蟹人培育蟹苗,也需要用水泵从浅海汲水。由于养殖利润丰厚,近海10 多万亩滩涂,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被改造成致富的场所虾蟹的乐园。

  保护区内,人类"战天斗地"留下的"胜迹"随处可见。

  横贯东西27公里的拦海大坝上,"大洼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竣工纪念碑"孤独矗立,尖利的塔尖直刺苍穹。

  而大坝本身,也是人类拦海造田的产物。坝内,被阻隔了水流交换的湿地日渐失血;坝外,泥沙沉积,沧海桑田。

  生态被急剧改变。碱蓬消退,杂草丛生,野兽奔走,鸟儿迁徙。盘锦政府曾为保护濒危的黑嘴鸥,拨出410万元专 款,沿坝规划了5700亩土地作为它专门的保护地,然而这种敏感的小鸟"不买账",全部飞走,一只不留。

  红海滩兴废之谜

  红海滩,因人而兴,又因人而废。这场莫名的兴废背后,是怎样的生态改变?

  拦海大堤的外侧滩涂,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植物:红色翅碱蓬。它株小、个矮,均匀密布,连片生长,随着时令变化由 绿转红。

  大坝修建前,翅碱蓬散布于近海,零零星星,不成规模。大坝建成后,辽河裹挟而来的泥沙在此沉积,加上渤海潮汐 的反复浸泡,孕育出最适合翅碱蓬生长的环境。从1990年代开始,翅碱蓬迅速生长、蔓延,最盛时,78公里的海岸线上 ,9万亩的范围,都长满了这种红艳欲滴的植物。

  "红海滩"因此得名。当地人为这片绝美而兴奋。有人说,如果不是亲见,没有人能想象,9万亩鲜红的翅碱蓬,是 如何铺天盖地的广阔,摄魂夺魄的壮美。

  "即使身临其境,也很难用语言来描摹它的美,如果非要形容,就是美得炫目,甚至窒息。"一位当地人说。

  每到夏秋之交,翅碱蓬成熟的季节,红海滩赢来游人如织。这里,成了渤海湾的奇景,保护区的名片,盘锦人的骄傲 。

  谁也没想到,2001年9月,这片土地遭受了灭顶之灾。

  保护区滩海管理站饲养员刘子向,见证了红海滩凄美的绝唱。他清楚地记得,那是两场大雨过后的一个清晨,早早起 来给鸽子喂食的他,看到了梦魇般的一幕:翅碱蓬整片整片瘫倒在海水里,枯黄替代了殷红,整个海滩一片死寂。

  很快,保护区的技术人员来了。经过几天忙碌后证实,除大堤南部一小块区域得以幸存外,几万亩翅碱蓬"全军覆灭 "。

  不仅是盘锦,整个辽宁,都为红海滩的突然消亡而震动。

  省市生态环保专家十余人很快进驻滩海管理站,花了近一个月时间进行研究,最后得出结论:翅碱蓬大面积死亡,是 由于1999年和2000年两年大旱,土壤积累盐分过多,大雨让盐溶解后,使得近海水域盐分高达40‰左右,让只能在 17‰左右盐碱度里生长的翅碱蓬,不耐其咸而亡。

  然而,《盘锦日报》主任记者、黑嘴鸥保护协会会长刘德天却质疑:如果是这样,那么同时遭受海水浸泡的南面红海 滩,为何没有消失?

  他决心揭开这个谜。在多次实地考察后,他找到了自己的答案,他说,"罪魁祸首"其实是红海滩中的两个钻井平台 。

  大约在10年前,辽河油田在拦海大堤外分别建了两个钻井平台,两条通往平台的矿渣路形成"T"形,客观上成了 建在水中的两道堤坝。

  "'T字坝'使得流向东岸的辽河水流速变缓,增加了泥沙沉降的机会,原来'T 字坝'北岸的海滩逐年快速增高,潮汐和辽河水,很难再浸泡到翅碱蓬。"刘德天认为,事实上,一些翅碱蓬在三 四年前就开始衰败,2001年达到极限,两场大雨,不过是加速了它的全面灭亡。

  红海滩,一个短暂的神话,因人而兴,又因人而废。

  尽管刘德天的观点引来了一些反对之声,但没有人可以否定,工业的扩张,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这片土地的祥和安宁 。

  保护区内,一种被当地人称为"磕头机"的大型原油采掘设备比比皆是。听不到鸟的清鸣,甚至听不清人声,漠漠旷 野,惟有机器隆隆轰鸣。

  究竟有多少"磕头机"?

  双台子河口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处长李玉祥告诉记者,保护区面积达12.8万公顷,幅员辽阔,实在难以统计。他 们曾通过卫星遥感技术拿到保护区内的油井分布图,细数下来,数量逾千。

  "但那并不准确,有的时候,一个点上多达三五口油井。"他说。

  油井所在之处,不仅要划出一大块地做钻井平台,更关键的是,要修路。或长或短的道路把完整的湿地切割得七零八 落。这可能引发湿地生态系统的改变。另一方面,钻井废弃物也可能污染水质和土壤。

  与生态保护完全背道而驰的工业作业,为何能堂而皇之进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李玉祥解释,保护区内的油井分两种情况,一种是1970年代辽河油田开发时就有的,而保护区成立于1985年 ,1987年才配备管理人员,到1988年升级为国家级保护区时,区内已经钻井林立。

  但他也承认,更多油井,还是在保护区成立后进入的。

  "我们势单力薄,人家根本不听你的,自己就闯进来了。"管理处为此与辽河油田多次发生龃龉,最后往往不了了之 。

  这种情况到1994年《自然保护区条例》颁布之后才有所改善,从那以后,辽河油田需要在保护区内建油井,会给 管理处打报告,征得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同意后再进行。

  "可是实际上直到现在还有一些公司不买账,硬干,抓住了再说,弄不住的还干。"李玉祥满脸为难地表示,"一方 面是地方经济要发展,一方面生态平衡要维护,怎么把握?也许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解决的问题。"

  那些被掠去了家园的鸟儿……

  这是不协调的一幕:被"磕头机"的钢筋铁臂环绕在芦苇荡里的丹顶鹤,怯生生地接近油井,找一些淡水喝。

  芦苇砍掉了,丹顶鹤飞走了;

  大坝修成了,黑嘴鸥迁徙了;

  红海滩消亡了,连野鸭子都少了。

  辽河三角洲的鸟儿,品种数量都在急剧下降。

  去年3月4日,滩海管理站饲养员刘子向听到了越冬而来的丹顶鹤的第一声鸣叫,他每天都到滩上去,数丹顶鹤的数 量,最大一群是64只。而前年,是82只。

  "越来越少啦。"他喃喃自语似的,"今年呢,今年又会是多少?"

  在黑秃秃的海滩上,刘子向还喜欢做一件事:看翅碱蓬发芽。他不肯相信,仙境一般的红海滩,就这么回不来了?

  海水带着翅碱蓬的种子涌上滩涂,有的落地发芽,长出两瓣豆芽似的新叶,但还没等到淡绿转为深绿,睡醒的海蟹就 成群结队从洞里爬出来,吹着泡泡,几下就把新芽啃个精光。

  2003年,因为海蟹,翅碱蓬在幼苗时就损失殆尽。

  "以前也有海蟹,为什么翅碱蓬能长成红海滩?"刘子向问自己。后来,他终于想明白了:以前种子多,海蟹啃食后 ,剩下的还足以成滩;而翅碱蓬大量死亡后,种子稀少,还不够海蟹的"口粮",哪还有剩下的?没有植物荫庇,浮游生物减 少,虾、蟹、贝类也跟着减少,鸟儿也就不来了。

  "自然界的生物链是多么脆弱!一旦被打破,就再难恢复了。"从1990年起就投身黑嘴鸥保护事业的刘德天由衷 地感叹。

  濒临灭绝的黑嘴鸥,1871年由法国传教士司温侯为其命名;之后,人们花了100多年时间,才于1990年追 踪到它的栖息地--盘锦。2002年,鸟类学家的调查显示,全世界仅余7000只黑嘴鸥,而盘锦就有5020只,占70 %以上!

  "翩翩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种叫声清亮、体态灵秀的鸟儿,喜欢在稀疏的翅碱蓬地内筑巢,在沿海滩涂觅食。 盘锦这块世界上最大的滨海湿地,自然成为黑嘴鸥生生不息的乐土。

  然而,随着人类的频繁活动,黑嘴鸥的家园越来越不安宁。

  拦海大堤恶化了它们的生存环境,接着,大洼三角洲平原水库的修建,侵占了两万亩黑嘴鸥的栖息地,它们被迫向辽 河西岸迁移。而随着红海滩的消失,黑嘴鸥在辽河东岸最后一块活动地也没有了。

  恶果几乎立竿见影。2003年6月的统计中,黑嘴鸥成鸟数量仅为2930只,比2002年少了近一半!

  在辽河西岸的南小河地区,黑嘴鸥最后的栖息地,虾农们围海育虾,倒灌进的海水,淹没了五六百个黑嘴鸥巢穴,许 多雏鸟被淹死,鸟蛋被捣毁。说起这件事,刘德天就悲从中来:已经岌岌可危的生物物种,人类为何还要苦苦相逼?

  海洋监测专家说,作为丹顶鹤繁殖的最南端,亚洲最大的芦苇产区,盘锦适宜丹顶鹤繁殖栖息的湿地面积,已由505 公顷降到135公顷;从以前栖息100只,降到30只。刘子向说,2003年在盘锦越冬的,不超过10只。

  在保护区经常会看到这样不协调的一幕:被"磕头机"的钢筋铁臂环绕在芦苇荡里的丹顶鹤,怯生生地接近油井,找 一些淡水喝。

  这种优雅、好静、警惕性极高的飞禽,似乎已接受了人类侵入自己家园的事实,无奈地做出妥协。

  --这脆弱不堪的生物链,哪天再会断裂?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