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五年政府报告浓缩发展轨迹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06日09:33 金羊网-新快报

  捕捉新世纪中国脉动

  编者按:

  从2000年开始,新世纪的中国进入了平稳而迅速的发展轨道。这五年来的每年春季,国务院总理在北京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说是浓缩了这一发展历程。我们在此特意为读
04年加盟好项目大联展 一起邂逅阳光有情人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者组织了十多个涉及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在五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一找到权威表述。我们相信,细细读这些五年来政府工作报告的经典段落,我们可以捕捉到新世纪中国的脉动,可以体会在中国在方方面面的点点滴滴的进步。

  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步入正轨

  2000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是当前扩大内需最直接和有效的手段。两年来,中央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时努力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调节经济运行,并不断充实和完善这些政策措施。

  2001启动市场、扩大消费是增加有效需求的关键环节。改革福利型消费体制,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全面落实扩大内需、调整结构、促进消费的各项金融信贷措施,是推进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的重要条件。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是扩大国内需求,进一步形成消费和投资的双重拉动。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保持必要的力度,同时采取其他配套的宏观经济政策。

  2002保持国债投资的必要规模,带动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根据需要和可能,今年拟发行1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主要用于在建的国债建设项目……努力做好财税工作,保持税制稳定,加强税收征管。为了进一步规范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支持西部开发,从今年开始,对所得税收入实行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享的办法。中央从所得税增量中多分享的收入,全部用于对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

  2003坚持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财政收支平衡和量入为出,是经济工作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

  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力地促进了经济较快增长,培植和扩大了财源。同时,由于不断完善财税体制,加强税收征管,中央财政实力显著增强,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

  2004今年经济工作的基本着眼点,是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

  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行建设国债是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采取的阶段性政策,随着社会投资增长加快,应逐步调减发债规模。今年拟发行建设国债1100亿元,比上年减少300亿元。为了建立正常的政府投资机制和稳定的资金来源,在逐年减少国债发行规模的同时,要逐年适当增加中央预算内经常性建设投资,今年拟先增加50亿元。

  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重点做好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造试点工作。其他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也要深化改革。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重点是逐步推行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将设备投资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自主发展能力。今年在东北地区部分行业先行试点。要抓紧制定配套措施,认真落实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方案。

  点评:从2000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到2001年的努力保持国民经济的较快发展,坚持扩大内需思路,到2002年的保持国债投资的必要规模(1500亿),再到今年随着社会投资增长加快,应逐步调减发债规模的变化(1100亿),我们看到一种稳健而富有智慧的经济调控能力正在形成。我们国家的经济需要快速发展,但更需要从增长狂热中“培养”出一种理性、辩证、可持续性成长的自控力,这是我们积极财政走向正轨的表现,也是我们经济增长控制力上越来越自信的表现。

  三农问题:围绕农民增收做文章

  2000加快小城镇发展。切实保护耕地。进一步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

  2001基本完成全国农村电网改造,加快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稳妥地发展小城镇,加快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努力解决尚未脱贫人口的温饱问题,防止和减少返贫现象。

  2002要把加强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整个经济工作的突出任务;把农民是否增加收入和减轻负担,作为检验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标准。

  2003继续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做好“三农”工作。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在总结经验、完善政策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推开。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协调和指导,维护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合法权益。

  2004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强农业,支持农业,保护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温家宝说,要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除烟叶外,取消农业特产税,每年可使农民减轻负担48亿元。从今年起,要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

  点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因而中国的所有发展进步,都与农业息息相关,一切荣辱兴衰,都与农民血肉相连。“三农”一词在200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三农即农业、农村和农民,这样细分的背景是政府工作的进一步具体化和深入化。我们看到,2001年开始提到了加快农村税费改革,3年后的今天提出要在五年内取消农业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国企改革:循序渐进步伐坚定

  2000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实现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三年目标,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在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2001发展一批主业突出、管理水平高、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推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企业必须由国家控股。

  2002强化企业内部改革,选择少量中央管理的大型企业和境外上市公司,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点,建立对企业经营者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推进企业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相衔接及垄断行业改革。

  2003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大企业到境外上市。加快形成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进一步做好军工等困难行业的企业调整、重组和脱困工作。继续完成电力、电信、民航等行业改革。

  2004要积极推进国有企业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完善产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推动企业经营机制转换。要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逐步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要继续做好电信、电力、民航等行业的改革重组工作,稳步推进邮政、铁路行业改革。推进市政公用事业的市场化进程。

  点评:国企改革是每一届政府的重头戏,在经济工作中举足轻重。从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今年提出逐步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可以看出国企改革的渐进性轨迹,步履沉重,却步伐坚定。

  非公经济:迎来发展春天

  2000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2001清理和取消限制社会投资的不合理规定,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鼓励和引导非国有经济增加投资。

  2002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积极探索公有制多种有效实现形式。继续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集体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私营、个体经济健康发展。

  2003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2004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研究制定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具体办法。

  点评:发展非公经济的提法一直是《政府工作报告》的特色,与民营经济的提法相映成趣。但从2000年发展非公经济在国企改革段落中最后一句提及到,到今年独立成段,且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使非公经济的发展真正迎来了春天。

  区域发展:开发西部振兴东北

  2000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是党中央贯彻邓小平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所作出的重大决策。这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对于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边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1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我国迈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部署。“十五”期间要突出重点,搞好开局,着重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力争五到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使科技、教育有较大发展。

  2002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加快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抓好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重点工程建设。西部地区要注重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不搞重复建设、盲目投资。中部地区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东部地区要提高经济素质和竞争力,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

  2003扎扎实实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强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促进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防止已淘汰的落后工业设备、污染企业向西部地区转移。采取有力措施,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支持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200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要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点评:从2000年的重点话题西部大开发到2004年提到振兴东北,促中部崛起,中国终于走到了一个全局考虑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话题,这是中国提高国力的关键,也是考验执政者协调组织能力的重大课题。

  社会信用:建立现代社会身份证

  2000依法严厉惩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侵犯消费者权益和各种商业欺诈行为。严肃查处建设单位规避招标或搞假招标的行为。

  2001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信用意识,牢固树立诚实守信和依法经营观念。

  2002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2003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切实加强监督管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通过改革和整顿,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

  2004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抓紧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征集体系、信用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和失信惩戒制度。要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力度,重点是继续抓好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药品等方面的专项整治。要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非法传销和商业欺诈行为。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依法惩处盗版侵权行为。要严厉打击偷逃骗税、洗钱和走私等违法犯罪活动。

  点评:社会信用建设是2002年首次提出来的,它是在制售假冒伪劣、商业欺诈泛滥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一个现代意义上的社会,诚信已经不只是一个操守问题,它不单指向道德层面,更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地球村”赖以生存的身份证。

  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前所未有

  2000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重点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产品和企业。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

  2001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为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企业成为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主体。继续鼓励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进入企业或改制为企业。积极推进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培育和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科研机构。发展社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业。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2002加强基础研究和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研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围绕产业升级和提高竞争力,加强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和推广应用。建立健全风险投资机制和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2003抓紧制定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切实加强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抓紧实施“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以及重大科技专项。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发明创造,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004今年要继续集中力量完成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编制,确定未来15年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目标、任务和政策。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基础研究。组织实施一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科技项目,促进科学、技术与产业结合,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

  点评: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国家在科技发展与建设的道路上,越来越重视人才的重要性,同时也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步骤,使科技为国防和生活服务。可以看出中国科技的发展速度将前所未有地加快。

  国民教育:由局部提高到全局务实

  2000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如期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的目标。继续扩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积极发展民办教育。

  2001加大支持普及中西部地区九年义务教育的力度。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着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启动高等教育“211”二期工程。

  2002改革课程教材,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育质量。鼓励、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办学、中外合作办学。

  2003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依法规范和积极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继续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2004实施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重点加强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今年要启动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到2007年使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中央财政将为此投入100亿元。要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中央财政和省、市(地)财政要增加对贫困县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继续实施第二期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中央财政将投入60亿元。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还将加大投入,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

  点评:从政府报告的轨迹来看,教育经历了一个从低到高、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先是扫盲,再是“普九”,随后是“211”工程和社会办学。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到着力推进素质教育,由现象进入到本质。而今年,却又把重点放在发展农村教育上,并在体制、投放资金和目标上前所未有地具体化,显示出新一届政府的务实和全局精神。

  公共卫生:非典唤醒公众健康意识

  2000进一步做好卫生、体育工作,重视疾病预防和控制,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2001发展社区卫生预防保健,努力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加强群众性体育设施建设。

  2002发展卫生事业,高度重视公共卫生和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增加资金投入,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村医疗保障办法,改善农村卫生院医疗条件。大力防治传染病、职业病和地方病等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运动水平。

  2003积极推进卫生、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大力开展群众健身活动,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2004发展卫生事业,今年重点抓好三件事。一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提高应对重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要高度重视并采取坚决有力措施,做好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二是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要切实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农村卫生队伍建设,逐步改善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要从各地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逐步建立由政府组织和引导,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确保农民群众受益。三是积极推进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改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卫生资源,发展社区卫生事业,改进医疗卫生服务。同时,在城乡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点评:2003年春天,我国遭遇了一场非典疫情重大灾害。党中央、国务院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及时研究和部署防治非典工作。在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同时,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如实公布疫情,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群防群控。从卫生事业在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占的篇幅,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日益重视,这也是新一任国家领导人以民为本治国理念的重要体现。

  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000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加大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力度。陡坡耕地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

  2001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淡水、土地、能源等宝贵资源。逐步建立战略性矿产资源储备和安全供应体系。加强对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积极开展资源回收利用,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健全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抓好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等地区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继续加强东北、华北、西北和长江中下游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抓紧治理京津地区风沙源。继续开展重点流域、区域、海域的污染治理。

  2002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继续加大环保投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加快重点治理工程建设,改善重点流域、区域、城市、海域的环境质量,有效控制和降低污染物排放。

  2003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求得一时的经济发展。我们始终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大幅度增加投入,从源头抓起,坚持标本兼治。

  2004要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认真实施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生态环境监管,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抓紧解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依法保护与合理利用国土资源。加强水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

  点评:如果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过去几年的大洪灾、近年的沙尘暴、今年的禽流感疫情……这都是人类破坏环境招致的报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坚持往年都提及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同时,特别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温总理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中国要为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做出榜样。

  精神文明:健康文明的生活之道

  2000各级政府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高度重视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整顿娱乐、音像和书报刊市场,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继续开展“扫黄打非”斗争,严厉打击盗版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

  2001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干部中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

  2002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坚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深入持久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严厉打击盗版盗印和光盘走私活动。加强国际文化交流。

  2003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加强互联网站的建设和管理。

  2004必须把文化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抓紧制定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文化发展纲要。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扶持力度,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继续加强文化市场和互联网的建设与管理,坚持不懈地进行“扫黄”“打非”斗争。

  点评:“仓廪实而知礼节”,只有钱的富人成不了新兴中产阶级,文化的力量越来越凸显。到了2003年,首次提出了先进文化的观点,今年更在先进文化中加上了“社会主义”这一定语,表明文化发展的方向性越来越清晰。同时值得关注的是,5年了,“扫黄”、“打非”仍然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文化建设任重道远啊。

  社会保障:让特困群体得到温暖

  2000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意义重大,刻不容缓,必须切实抓紧抓好。当前,要坚持和完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三条保障线”制度。在此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向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过渡。要积极推进改革,逐步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管理服务社会化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

  2001要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精心做好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工作。完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并轨。加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关心困难群众的生活。

  2002当务之急仍然是落实“两个确保”,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任何地方都不得发生新的拖欠。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强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使所有符合条件的城市贫困居民都能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继续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搞好在辽宁全省和其他省、自治区部分城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工作。努力筹集和管好、用好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

  2003继续加强“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工作,搞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继续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稳步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合理确定“低保”标准和保障对象补助水平,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妥善解决国有困难企业和关闭破产企业职工的基本生活问题。建立和完善对低收入者的救助制度,重视解决城市特殊困难家庭在住房、子女就学、医疗和取暖等方面遇到的问题。

  2004今年要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工作,搞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稳步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强对各类参保企业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在总结辽宁省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将试点范围扩大到黑龙江和吉林两省。今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的补助资金779亿元,比去年增长11.3%。地方财政也要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切实帮助特殊困难家庭解决就医看病、子女上学、住房、冬季取暖等实际困难。完善农村“五保户”生活保障制度。要切实做好农村受灾地区税收减免和受灾群众生产生活救济等工作。

  点评:从关心下岗职工到特困群众到弱势群体,政府对全国人民的关心体现了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体现了社会保障系统的逐步健全和深入。

  政府职能:以廉洁高效为主题

  2000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从严治政,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厉行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各级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关心群众疾苦。要继续完善和认真执行国家公务员制度,进一步提高公务员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

  2001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要在减少对企业的行政性审批、打破行业垄断两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建立健全市场规则,规范政府、企业和中介组织行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严肃法纪,加强监督。各类社会中介组织要逐步与政府部门脱钩,自觉按照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履行法定职能。

  2002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彻底摆脱传统计划经济的羁绊,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继续理顺政府部门职能分工。认真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切实加强政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加强廉政建设。坚决反对奢侈浪费。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

  2003坚持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在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情况下,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特别是政风建设,十分重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政企分开,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完善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

  2004今年7月1日起,各级政府将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规范政府行为。各级政府要全面履行职能,在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适应新形势改进管理方式和方法,提高行政效能和工作效率。要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各级政府都要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政府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要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点评:政府职能的转变说明职能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密切关系,政府在不断强化对自身的要求,做到切实为民做事。

  台湾问题:坚决反对“台独”

  2000我们对任何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推行“两国论”和“台湾独立”等严重分裂活动,决不会坐视不管。我们重申,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我们愿意在这个原则基础上,进行海峡两岸的对话与谈判,什么问题都可以谈。

  2001我们将继续执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江泽民主席提出的八项主张,与广大台湾同胞一道,坚决阻止任何制造分裂的图谋,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统一。我们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在此基础上继续推动两岸对话与谈判,发展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

  2002我们将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江泽民主席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努力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统一的方向发展。我们坚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恢复两岸对话与谈判,进一步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尽早实现直接“三通”。

  2003全面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争取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尽早恢复两岸对话与谈判,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制造“台湾独立”、“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言行。进一步扩大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两岸直接“三通”。加强与台湾各党派和各界人士就发展两岸关系、推进和平统一交换意见。

  2004我们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我们将积极推进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直接“三通”,依法保护台湾同胞在大陆的正当权益,继续推动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恢复两岸对话和谈判。我们将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

  点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八项主张”,“三通”,“对话”,“反对‘台独’”......这些频频出现在历届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词汇,折射出中央政府对台湾问题的一贯态度,既旗帜鲜明,又开诚布公。它坚定地表明:中国人民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晓航/编制)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