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安委员建议:把水资源变成“水银行”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07日10:11 新华网 | |||||||||
李国安委员建议:把水资源变成“水银行” ( 新华网 2004-03-07 10:11:13 ) 新华网北京3月7日电(记者曹智、徐壮志)作为与人类生存关系最密切的要素之一,水的话题从来都不轻松。刚从北部边疆考察归来的李国安委员,谈起水的话题,一脸的忧患。“水资源短缺,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环境改善的重要因素,也可能是未来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中国:干渴的大国 李国安委员告诉记者,中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从水资源对社会经济的承载能力来看,我国人均淡水资源只有2257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7%。但我国北方人均水资源只有990立方米,属于重度缺水。个别地区如甘肃定西地区,人均只有130立方米。即使是南方,在人口稠密地区也存在‘水质型缺水’。“我国这20年来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浪费大、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日益凸显,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突出。”李国安认为,无序、无度的消耗,迅速透支着我们宝贵的自然资源尤其是水资源,中国人口多、水资源相对不足正日益成为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 根据《中国荒漠化报告》,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4个广东省的面积。“在西北,有些农牧民被迫迁居他乡,成为‘生态难民’。”十分了解西北生态的李国安表示,缺水导致了生态的恶化,生态的恶化又导致对人类水资源采取进一步掠夺式开采,最终将造成不可逆的生态破坏。李国安举例说,塔里木河断流,居延海的干涸,青海湖的退化,标志着这些地区水资源已进入枯竭状态。虽然当地已注意到这些问题,开始给塔里木河、居延海注水,恢复生态,但生态一旦遭到破坏,其恢复将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水银行”——给子孙后代留下生存发展的“本钱” 水是自然资源,又是经济资源,更是战略资源。 “我国约有70%的人口以地下水为主要饮用水源。”李国安建议,国家应对全社会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保障,加强宏观调控和支配,把地下水资源变成“水银行”,进行有计划地开采、调度、保护,形成大环境的生态良性循环。 地下水资源如何变成“水银行”?翻开李国安手上一份份关于中国北部边疆水源和生态情况的报告,可以看到他对找水打井、合理使用、恢复植被、阻风抗沙,从根本上解决西部沙尘暴和沙化问题的思路。“具体说,就是在一些半荒漠地域打井找水,种植乔木和灌木,绿色植被使降水得到较好的储留,特别是雨季降水可以被有效地储存起来,回灌补充地下水,整个过程就像货币在银行的流动一样,抽出去一些水栽树,引来更多的水储蓄,然后可以抽更多的水,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如果不能实现地下水的良性补给循环,地下水就会成为一次性的资源。这位有着数十年找水和生态建设经验的政协委员告诉记者,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基本认识和掌握了西部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对储量也做了大量控测工作。“经论证,一棵树冠三四米的树根底下长年可储存半吨水。成片的树林,就能起到‘水银行’的作用。”李国安说,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首先要对地下水进行保护,实施节水灌溉,随着生态效益的逐渐显现,把地下水资源变成水银行,当代和子孙后代只用它的“利息”,而“本钱”常留,还有可能不断增大储量,形成生态良性循环。开始把这个设想付诸实施的示范工程是内蒙古军区参与建设的改善呼和浩特地区大青山生态供水系统。这个系统形成了引水上山、储水保植、自我循环、绿化荒山的设计目标,几个会战下来,使得过去年年种树难见绿的大青山,焕发出一片新绿。 生态建设:决不能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生态过度耕作和放牧造成的生态破坏,加大了生态建设力度,不少地方开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逐步恢复当地生态。李国安委员在欣喜地同时,也指出,解决好人类生存、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的关系,一定要讲求科学规律。 李国安认为,在荒漠化的防治中,要科学处理好人工治理与自然恢复的关系,树立“人与沙漠和谐相处”、“人退沙退”等观念,要主要依靠和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 “要科学地研究植被建设的科学,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原则上不应依靠长期的人工灌溉维持植被生长。”李国安指出,生态建设是一项规模大、范围广、投资高、周期长、技术要求严的系统工程,决不能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追求短期内见成效。 “急功近利的生态建设,往往会浪费大量的水资源,给生态带来更大破坏。”李国安说。他建议成立国家级生态建设指挥机构,使我国生态建设实现整体协调持续地发展。“一条河流,可能穿越很多个地区,如果没有长期协调统一的行动,在一个生态单元里不协调的工作往往会互相矛盾,产生顾此失彼的结果,很难达到预期的生态建设目的。”李国安告诉记者,生态建设涉及水利、林业、农业、国土资源、环保、交通、财政等各部门各行业,协调起来十分复杂。成立生态建设总指挥部,就可以协调从中央到地方、从各省区到各部队的力量,有利于打破各种界限、减少动员消耗,有效地防止地方保护主义和作表面文章、弄虚作假,使现有的各种积极性形成合力,确保生态建设有重点、协调有序地进行,使每一分宝贵的水资源都得到有效利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