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2004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委员批评“公款追星”:领导看戏为何百姓买单?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07日11:12 新华网

  委员批评“公款追星”:领导看戏为何百姓买单? ( 新华网 2004-03-07 11:12:31 )

  新华网北京3月7日电 领导看戏,为何百姓买单?——政协委员批评“公款追星”现象

04年加盟好项目大联展 一起邂逅阳光有情人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李柯勇、李薇薇、张玫

  广西恭城县前不久搞了个“桃花节”,花费数十万元请来几位影视明星献演助兴。不料桃花不捧场,眼看“佳期”将近却眉头紧锁,一朵都不开。情急之下,主办方居然想出这样的奇招:给桃树穿衣,在地里点火,想把树烤热一点,催花快开。

  现在,不论是举办与艺术有关的风筝节、民歌节、舞蹈节、电影电视节,还是组织与艺术无关的水果节、洽谈会等商务活动以及建市、建县多少周年纪念活动,高价请“星”助兴之风盛行,引起了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文艺界委员们的尖锐批评。

  政府搭台、明星唱戏,为谁辛苦为谁忙

  对于广西的这个事例,来自广西的全国政协委员黄婉秋批评起来毫不客气:“难道有明星出现了,你们的经济就会发达了吗?老百姓就拥护你们了吗?有这几十万元,为老百姓做点实事不好吗?你要是做得好,还需要用这种事情来给自己添脂抹粉?”

  这位因塑造了“刘三姐”形象而蜚声中外的艺术家,对于广西的一个艺术节同样十分不满:“要是不看标语,还让人以为是春节联欢晚会呢!”

  “搞这么大型的活动,请大批的明星大腕,每次都得投进去几百万、上千万元的钱。钱从哪来?一是财政,二是企业赞助。总是打着‘文艺搭台、经济唱戏’的幌子,说是靠这个招商引资。热闹是很热闹,可是最后签下合同、真正实施的项目没有几个。简直就是劳民伤财!”

  “我们很气愤。”说完,黄婉秋委员又特别强调:“不是一般地‘有意见’,而是很气愤!”

  除了“招商引资”,这类活动还常打着“宣传本地形象”“丰富百姓文化生活”的旗号,真实效果如何?

  全国政协委员、东方歌舞团一级演员李谷一讲了一个例子:南方某县搞了个柿子节,从北京邀请了包括她在内许多知名演员,举办大型综艺演出。花了上百万元,动员了几乎全县的老百姓前往观看。

  黄婉秋委员说,丰富百姓文化生活可以有很多办法,每个地方都有土生土长的健康艺术,总能找到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不一定非得花高价从外地甚至港台、海外请明星不可。

  “说到招商引资,你把投资环境搞好一点,人家会来投资的,不在于搞不搞个晚会。”她说,“现在搞这种活动都向企业要钱拉赞助,大大加重企业负担,很多企业都被要怕了。”

  “公款追星”之风不可长

  地方政府被港台明星蒙骗,白搭巨额赞助费的案例也屡见不鲜。有的港台明星打着“义演”的招牌,骗得政府许可和观众信任,真相却是义演不义,中饱私囊。长沙曾举行过一次港台歌星“防汛减灾演唱会”,但到审计机关介入时湖南省民政厅都未收到一分钱救灾款,演唱会组织者以演出费用名义获得的银行贷款200多万元,早在演唱会举行之前就汇往香港一家公司了。

  这种因政府工作的失职,浪费百姓的金钱、欺骗人们情感的账又该如何来算?

  更让人不安的是,不少地方举办这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投领导所好,让他们满足自己享乐的欲望,能够看看自己心仪的明星,上台跟明星握握手,说几句话,就慷国家之慨,挥霍掉巨额公款。

  另一方面,现在内地观众日渐成熟,对明星的崇拜心理日趋淡化,因此很多演唱会的票卖不掉。为了撑门面,主办方只好大量赠票,这使得相当一部分门票是公款消费。

  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存葆指出,观看这种演出,老百姓并非在“免费”享受政府提供的服务。花财政的钱,就是掏老百姓的腰包,其实是“政府请客,百姓买单”。

  “公款追星”变相哄抬“星”价

  高价请星,价有多高?据业内人士透露,2003年内地一线当红歌星参加商业演出的价码是每场20万元至30万元,港台一线歌星则高达80万元至120万元。

  有委员说,2003年夏天,一位香港女影星到东部某市出席一个剪彩仪式,仅露了20分钟的脸便拿走上百万元。在较早的一届大连服装节上,香港一个以打斗取笑出名的男影星,唱了一首谈不上任何演技的歌,就得到50万港元。而一位以警匪片闻名的香港男影星,仅穿着一件睡袍类衣服在两场演出中晃了一下,既没唱也不跳,就卷走了120万元人民币。

  这只是费用的一部分。现在港台明星来内地演出,随员动辄达到一两百人以上,器材运输需要动用集装箱。如此庞大的队伍,住要四星级以上饭店,主要演员更要住入总统套房;行要豪华型奔驰、卡迪拉克,有时还要警车开道。

  李谷一委员认为,许多地方大搞综艺演出,不仅是一种虚浮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而且是造成一些演员身价畸高的重要原因。

  “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哄抬‘星’价。”她说,来请的人越多,演员的要价就越高。而有的地方干部认为演员身价越高,越有请的价值,花得钱越多越有面子。“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李谷一委员说,早在九届政协的时候,文艺界就有30多名委员联合提案,呼吁少办大型晚会。

  “大型晚会都应该走向市场。”李谷一指出,“繁荣文化也应该按照市场规律来做,不能由‘政府搭台、明星唱戏’,应该交给演出公司,有市场就办,没市场就不办,是骡子是马市场说了算。”

  “要建立起完善的文化市场,除了公益文化外,应逐步由国家办文化向市场办文化转变。”她说。

  相关专题:2004年全国“两会”


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