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2004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人大会议举行记者招待会 劳动部负责人答记者问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09日21:19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9日电(记者 沈路涛、张旭东、邹声文)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9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招待会,邀请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郑斯林,副部长王东进、张小建就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社会保障体系

04年加盟好项目大联展 一起邂逅阳光有情人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在回答记者关于政府今后如何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问时,郑斯林说,我国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保障体系仅有10年,但已取得较大进展,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三个险种参保人数都已经超过1亿人,其中养老保险已经达到了1.5亿人。

  郑斯林说,由于我国社保体系建立的时间短,加上人口多,底子薄,过去没有积累,因此存在着很多困难。要建立起一个能够可持续正常运转的机制,还需要若干年的时间。下一步将采取4个方面的措施:一是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把覆盖面从原来的公有制经济扩大到各种所有制经济;二是进一步加强基金征缴,提高收缴率;三是加强法制建设,积极推动社会保险立法;四是促进再就业。郑斯林说,国务院今年已决定把完善社保体系试点面由辽宁推广到吉林和黑龙江。我国将逐步建立起符合国情的社会保障体系。

  全力完成新增就业900万人的任务

  就采取何种措施实现今年就业目标的问题,郑斯林说,就业压力在今后若干年内始终存在,形势严峻。最近几年,城镇中每年大约需要为2400万人安排工作,包括800万的失业人员,600万的各类企业下岗人员,另外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今年提出要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任务十分艰巨。此外,中国农村有5亿劳动力,现在从农业转移出来从事二产、三产或者进城务工的接近1亿人。农业生产大约还有1.5亿人的富余劳动力需要分流。

  郑斯林说,我们对完成今年确定的就业任务总体上是充满信心的。采取的措施可概括为“两个落实”“两个加强”。落实目标责任,把新增900万人就业目标按地区层层具体分解下去;落实各项政策,包括减免税费、小额贷款、鼓励自主创业等优惠政策,发挥政策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力量。加强对求职人员的服务,包括职业介绍、培训工作;加强长效机制的研究,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就业问题。

  稳步推进农村的保障制度

  在回答记者关于农村如何建立保障体系的提问时,郑斯林说,我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把农村保障制度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在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区,主要是沿海地区,已经开始养老、医疗、低保等农村保障制度的试点。但由于农村人口特别众多,各地发展不平衡,要全面建立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郑斯林认为,当前,农民的社会保障最重要的是要确保农民的耕地,这是农民最基本的保障。因此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对被征用土地的农民,应该给予合理补偿,并尽可能安置失去土地的农民就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也正探索把土地作为一种社会保障来入股等一些新机制。

  切实维护农民工的权益

  就如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问题,王东进说,我国进城务工的农民粗略统计有9000多万人,已是产业工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对待农民工的问题上,要采取公正对待、加强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

  王东进说,要清理近年来不利于农民工就业的不合理的政策规定,建立统一劳动力市场;探索更加灵活、更加适合于农民工参加的社会保障制度;突出解决用人单位拖欠或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主要是清理陈欠,控制新欠,不要再发生拖欠的情况,用三年时间基本解决建筑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建立起长效机制,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健全欠薪保障制度、工资支付制度等,用法制的手段使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和城市职工一样的保护。

  就如何解决一些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再就业问题,张小建说,首先要确保他们有再就业出路、被拖欠的工资和社会保障费有着落才能关闭破产,同时运用再就业优惠政策来支持这些职工转岗、转业,鼓励他们进入服务性企业。还要加强培训和就业服务,为这些职工自主创业提供更好的环境。

  相关专题:2004年全国“两会”


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