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京蓝图呼之欲出 可能要建“大七环”(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10日02:00 北京娱乐信报 | |||||||||||||||
昨天,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陈刚的主持下,建设部原副部长、两院院士周干峙,清华大学教授、两院院士吴良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晓江,北京决策咨询中心主任钮德明教授,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副院长施卫良等专家聚首市委小会议室,就新规划各项热点问题和京城记者进行座谈。 提出“人居环境”很有魄力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基础是《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而在该报告中,曾明确提出要把北京建成适宜居住的城市。 昨日的座谈会中,专家们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解释。吴良镛院士说,适于居住是指城市建设以人为本,建立大都市不是目标只是过程,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为了人们的居住和生活。所以城市规划必须很科学,而适宜人居住的环境应该是包括好的工作环境,好的休闲环境以及好的教育环境。 钮德明教授表示,在北京提出“人居环境”,有人担心人多地少无法保证。其实“人居”是个综合概念,不能提起“人居”就指大江大海。用中国老话来说,“人居”是“天人合一”,即一个自然关系加一个人际关系,北京在这两方面有很好的基础。此次修编北京能提出“人居环境”的概念很有魄力,但实施是很有难度的,若能真正实施是造福老百姓的好事情。 “两轴”是历史延续 在动员大会上,“两轴两带多中心”确定为此次修编布局的基础和依据。针对“两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晓江做了详细解释。 李晓江告诉记者,“两轴两带多中心”这个概念是在2002年到2003年底之间反复研究最后才确定的一个构想。“两轴”指的就是传统的南北中轴线和长安街东西延长线,其中南北中轴线是北京几百年都城史以及北京历史文化长期发展留下来的重要文化遗产,这条中轴线最能反映北京空间布局的最高境界。这条中轴线在新发展阶段又向南北两端延伸,北部目前已经到了奥林匹克公园,南部到了永定门。 而长安街延长线则是共和国成立50多年来一个典型的历史文化缩影。它几乎承载了北京市所有的功能,从政治、经济到文化。今后,它还将继续成为体现城市活力,反映当代文明和承载城市重要功能的一条轴线。对这两条轴线的认识很重要,因为它们既有历史,又有现在,还寄托着我们的未来。 《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中的“两带”,是北起怀柔、密云,沿顺义、通州东南指向廊坊和天津的“东部发展带”,以及北京西部山区以及延庆、昌平等连线的“西部生态带”。“东部发展带”是指对顺义、通州、亦庄等东部重点新城的规划和发展策略;“西部生态带”是指对昌平至沙河、门城到首钢以及长辛店、良乡、黄村等其他新城的定位和发展策略。 对于“两带”,李晓江也做了详细讲解。据他讲,提出“西部生态带”主要是考虑了北京的“人居环境”,北京再怎么发展也不能丢掉生态环境,这是城市最基本的生存要求。但是目前北京要赶上上海、广州等兄弟城市的环境还要做出很多努力,所以提出“西部生态带”概念,是一个守住“家底”,保住底线的战略目标。 “东部发展带”的提出是对北京空间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北京一直是处于单中心发展,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往单中心格局不能够支持未来的发展。所以必须从空间结构上进行战略性调整,通过前期研究,市政府得出的结论就是通过东部产业带的建设来实现空间战略性转移,把城市的一些功能从市中心转移出来,让一些新的成长点在东部发展带进行培育。 目前,北京城市空间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有限的土地资源及绿色空间对人口及建设规模的制约;适宜人口密度的制约;水资源条件的制约;空间布局制约。而“多中心”就指在市区范围内建设不同的功能区,提高城市的服务效率和分散交通压力,在“两带”上建设若干新城,吸纳新的产业和人口,分流中心区的功能。 “多中心”与卫星城不矛盾 “多中心”是“两轴两带”发展的必然结果。李副院长说,目前北京造成一个格局,即行政、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有关的机构还都集中在三环以内,所以整体看还是一个单中心格局。“多中心”不仅能解决市中心负荷过重问题,同时还能保持首都功能和首都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是一项全面提升改善北京城市功能的战略性决策。 吴良镛院士表示,“多中心”其实是“新的分散集团式”,是对上个世纪50年代“子母城”和八十年代“卫星城”的提法的继承,同时又面对了现实问题,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多中心”与旧的卫星城并不矛盾,只是更加有规律、有组织、有发展方向地对北京进行再次布局。 南城纳入城市中心区 在新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发展的重点为什么不是南城呢?李晓江副院长表示,发展东部不是说不管南部,总体规划是需要集中精力重点发展某些区域。因为东部启动基础更好,所以重点发展方向选择了东部。 陈刚主任指出,此次规划中,并没有把南城甩开,南城的部分地区也有详细规划,比如崇文和宣武的辖区,将被列入城市中心区来整体规划。这个“城市中心区”包括东城、西城以及崇文和宣武,这个中心区将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对四个老城区作整体规划研究,提出整体的功能定位。丰台是近郊,也在规划中被列为“整治建设区”,更远的南部则到了南苑机场,也将有具体发展规划。 旧城尽量保持原貌 王岐山市长表示,修编规划中要整体保护旧城、文物和其他历史文化资源,全面落实文物建筑、历史文化保护区、旧城整体的保护措施,完善法规。 座谈中,旧城改造也一直是记者们关心的话题。对此,周干峙院士表示,规划中旧城还是要尽量保持原有的特色和风貌。 周干峙院士说,北京是世界文化名城,不能像世界上有些城市一样,不断拆迁改造,最后让人都认不出来了。历史的经验非常重要,北京在旧城改造方面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一些好的方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产生。 周院士对本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极为赞许,他说过去搞规划从来都没有这么大的规模,有这么多行业来参与。所以,作为参与专家,他对这次修编工作很有信心。 可能要建“大七环” 就新规划中的交通问题,记者进行了提问。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副院长施卫良称,新规划中可能会兴建一条新七环。 他说,目前,北京市的交通快速路系统是环路加放射路,是按照原来城区和卫星城的关系进行布局的。新总体规划也提出要调整城市交通网结构,其中一项重要研究是未来的交通如何和新的城市模式接轨,特别是新城之间的交通联系。 施卫良说,但是从未来大发展来看,北京还是有环路连接的必要,在吴良镛先生做的空间战略研究中,有一个大七环概念,即建设一条新七环,把北京一些重点新城和河北廊坊等地相连,放射路将加强东南方向、东北方向、西北方向,以加强和重点新城以及出海口的联系。 市规划委陈刚主任透露,在近距离的交通发展上,为了配合奥运会的召开,2008年前还将修22条道路,整个城内的道路网也将会进行加密。 人口控制列入“难点” 作为拥有1400多万人口的发展中特大型首都城市,专家们都认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有一个很突出的难点,就是人口控制。 北京现有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到底能承载多少人口,城市总人口控制数量应该是多少?专家们认为这有待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中认真研究。他们表示,目前北京市常住人口早就不能用户籍人口来统计,可是大量的流动人口如何控制将是难上加难的问题。 主持人陈刚主任则表示,人口问题很复杂,他们将采取各种措施,并将做一个专题研究,提出具体的实施对策。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开始 信报讯(记者张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进程表今天公布:今年年底前完成并上报国务院。 在昨天召开的动员大会上,市委书记刘淇指出,修编工作要集中力量解决好四个问题。第一,新城区规划。要明确新城市的位置、规模、产业定位、功能等。第二,交通及基础设施。要调整完善交通体系,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第三,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综合规划绿化隔离地区、水系、限建区、林带等生态保护区域。第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要整体保护旧城、文物和其他历史资源。对现有规划,还有很多地方哪个需要调整,工作要分步实施,在确保重点的同时,有力量也可以兼顾其他。 市长王岐山在介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内容时谈到,新城规划及功能布局调整要明确新城概念,确立新城发展在城市功能布局调整、主要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地位、作用、方向和目标。根据不同情况和条件,形成相当规模、相对独立、设施齐全、各具特色的新城,并提出规划指导方针原则及总体发展策略。要制定“东部发展带”顺义、通州、亦庄等重点新城规划与发展策略,明确对“西部生态带”昌平至沙河、门城至首钢以及长辛店、良乡、黄村等其他新城的定位与发展策略。王岐山在谈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关于交通的内容时说,要研究未来20年或更长远交通发展趋势,包括交通需求研究,提出规划实施对策与政策,提出解决新城、主城、旧城交通问题的规划对策及实施方案指导原则等。 《规划》修编时间表 第一阶段为现状调研阶段 从3月1日到4月15日,主要任务是踏勘现场、收集资料、绘制现状图。 第二阶段为第一次方案阶段 从4月16日到5月15日,主要任务是形成第一轮多种布局初步方案。 第三阶段为第二次方案阶段 从5月16日到6月30日,主要任务是初步确定布局方案。 第四阶段为纲要评审阶段 从7月1日到7月31日,形成纲要阶段性成果。 第五阶段为成果编制阶段 从8月1日到10月15日。 最后一个阶段是论证、公示、上报阶段 从10月16日到12月31日。 老北京的变迁 元大都又叫“娃娃城” 金中都 北京真正初具城市的规模,是在金朝时期。金灭辽后于公元1153年迁都于此,改称中都,并进行了大规模扩建。 金中都仿照北宋汴京之规制,在辽南京城基础上扩建。中都城东南角,在今永定门火车站西的四路通;东北角在宣武门内翠花街;西北角在军博南黄亭子;西南角在凤凰嘴村。东城墙自四路通向北,穿过明清护城河,越过今陶然亭公园、黑窑厂、潘家河沿(今潘家胡同)、虎坊桥西、梁家园,在北新华街西侧与北墙相接,城墙上三门:施仁、宣曜、阳春。中都南城,西起凤凰嘴,笔直向东,途经鹅房营、万泉寺等地。南三门:端礼、丰宜、景风。有人考证,今天的右安门大街、牛街、长椿街至闹市口一线,就是金中都时南北通衢。 三头六臂两只脚, 元大都变成“哪吒形”, 城南三门为三头, 城门叫顺成丽正和如月, 城北建德、安贞门, 那是哪吒的两脚北边蹬, 所以说,元大都的老北京, 后人叫它娃娃城。 ——牛骨数来宝《数唱北京》 元大都 北京四合院的形成是从元大都时代开始的。 元朝初期,忽必烈采纳大臣们的建议,决定废弃旧城,另建新城。而新大都城的建立,为今日的北京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都城建好后,颇为壮观。当时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记载:“街道甚直,此端可见彼端,盖其布置,使此门由街道远望彼门也……全城中划地为方形,划线整齐,建筑官舍……方地周围皆是美丽道路,其行人由斯往来。全城地面规模有如棋盘,其美善之极,未可言宣。” 重建京城十五载, 建成的城墙有四层, 建内城、扩外城, 皇城围着紫禁城, 东南西北重开门, 城南城北街道平, 五坛八庙香火盛, 南、中、北海碧水清, ——牛骨数来宝《数唱北京》 明北京 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后,改大都为北平,后又改称北京。 明朝初年对元大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首先减缩了北边的城墙,其后又拓展了南边的城墙;另外还在元朝宫城的旧址上,稍向南移,兴建了紫禁城。同时,又在太液池的南端,加凿了南海,于是始有三海之称。同时,利用了开凿南海和挖掘紫禁城护城河的泥土,堆筑了万岁山(今日景山),景山的主峰正好定在了传统的中轴线上,并且成为改建后全城平面布局的几何中心。此外,在旧日中轴线的北端又新建了鼓楼和钟楼,明显地标志着中轴线的顶点。 到了清朝,除了大规模在西郊兴建了一批皇家园林外,则完全继承了明朝的北京城,随后到了解放前夕的北京旧城。 同心圆的“蜘蛛城” 1949年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被确定为首都。 随后,北京市政府立即着手开始研究北京城市发展发向,编制总体规划。 1950年到1954年 经过中外专家多方案研究和综合,市委、市政府推出了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第一稿,即《改建和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要点》。1957年又在1954年规划的基础上,对总体研究方案进一步完善。 据专家们介绍,当时这个方案基本是按照参考大伦敦和莫斯科规划的思路编制的。主要特点有:以旧城为中心向四郊发展,中心城市是600平方公里、可以容纳600万人的一张“大饼”,郊区建设若干卫星城镇,市域总人口达到约1000万人。当时,在交通路线和空间分布上,已经基本规划出了一环、二环、三环和四环,道路则是环线和放射线结合,这种“蜘蛛网”似的格局在1954年的修正稿就得以确定,之后民间对北京遂有“蜘蛛城”的说法。 1958年 全国进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时期,在特殊的政治背景下,要求弱化大城市的作用,城乡结合,缩小城乡间的发展,并提出了大地园林化的要求。据此,规划家们对北京城的总体规划又作出了重大的修改,1958年出台的方案压缩了中心城市的规模,从600万人减少到了350万人,把中心城市这张“大饼”的模式改变为“分散集团式”,中心城市变成了几十个不同规模的集团同时在扩大市域范围的基础上增加了卫星城市的数量。后来事实证明,当时的这个决断客观上对北京的发展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正是在这个决断的指引下,北京中心城市才没有像“摊大饼”一样继续“摊”下去。 1983年 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和十年动乱,规划一度被迫暂时停止。到1973年时,客观上北京市中心地区已经连成一片,因此1983年党中央、国务院原则上批准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市区“分散集团”式的模式演变成中心地区280多平方公里的一个大集团和外围10个边缘集团组成的市区。这种分散集团式的模式,一直保持到了20世纪90年代编制的规划方案,只是中心大集团从280多平方公里扩大到了326平方公里。 这个最新的规划就是1993年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市总体规划。该规划除了市区坚持集团式布局外,主要的变化是提出了两个战略转移的方针,强调市区不再扩大规模,而是逐步从外延扩展向内涵发展转移;城市建设的重点从市区转移到广大郊区,大大强化了在市区外围建设卫星城的部署,扩大了卫星城的规模,并给了卫星城赋予相对独立新城的概念,疏散中心城市过密的人口和产业。所有这些思路和伦敦20世纪70年代和巴黎区域1965年的方案不谋而合,可能是缓解大城市矛盾的一条可行的出路。 2004年 北京和中央单位以及高等院校的一些规划专家又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的组织下,以一份高屋建瓴的《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再次启动了新一轮北京市总体规划的修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