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子弟校”切肤的嬗变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10日09:17 黑龙江日报

  文/本报记者 陈宝林

  他们的名字中,都有相同的几个字:子弟学校;他们都曾有过荣耀的过去:待遇优厚、收入稳定;而如今,在国企改革的大潮中,他们却要面临着一场空前的变革。

  不容置疑的是,这变革将会引导他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04年加盟好项目大联展 一起邂逅阳光有情人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3月1日,张老师早早地就来到了学校。今天是开学第一天,哈尔滨量具刃具子弟厂小学的操场上,叽叽喳喳的孩子们让空寂一冬的校园骤然热闹起来。

  在门口见到一位送孩子来上学的哈量职工,张老师问:“咱公司……”话一出口不禁哑然失笑:自己已不再是企业的人了。

  不仅张老师,从这学期起,哈量具刃具有限责任公司所属的两家子弟学校正式与企业脱离,百余名教职员工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社会人”。

  据了解,随着国企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剥离企业办社会,甩掉重负,轻装前进,已成大势所趋;其中“子弟校”的改革,作为这场改革中的重头戏正在逐渐推向高潮。

  剥离,也成为眼下众多企办校教职员工当中一个最关注的话题。

  剥离之切

  企办校,年代久远。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这些企办机构成了压在国企身上沉重的包袱。

  在这些“包袱”中,企办校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有关部门曾对我省82家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做过一份调查,有企办校500余家,在企业所开办的各种社会职能部门中占的比重最大,平均每个企业办7家。

  为了养活这些“子弟学校”,企业付出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管理成本惊人。哈亚麻集团每年办教育就支出二三百万元,近年来虽有所下降,但仍然难堪重负。

  以哈尔滨市动力区的几个大企业为例,哈锅实业公司每年也要支出700余万元支撑所属的几个中小学。哈汽实业开发总公司曾有两个小学和中学,一年支出500多万元……动力区教育局初教科刘春杰科长介绍,由于国企集中,虽然淘汰了一些,但目前动力区仍有各类企办校21所,占全部学校的一半还强。

  目前,哈尔滨市工业企业(不含铁路、林业等部门)共有103所企业办各类基础教育学校,在岗教职员工5242人,离退休2916人,共有学生6万余人。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社会群体!

  应该看到,众多企办校在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的同时,学校自身发展也步履蹒跚,甚至面临倒闭。

  这方面,哈量子弟校教导主任许丽华老师对此深有体会。1979年许老师插队回来后,进入了哈量子弟校。她说:那时候,进子弟校教课还真得费点劲儿,不论工资还是福利待遇,子弟校都比地方校好得多。逢年过节,与职工一起分东西,分房子也快。靠着企业这棵遮风挡雨的大树,学校办得也很红火。哈量小学是第一批省标准化小学,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在区里都名列前茅。然而,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企业生产走下坡路,对学校的投入锐减,一年不如一年,福利没了,只能保障教师的基本工资,由于经费严重匮乏,教学器具多年不更新,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企办校,早已风光不再。

  杜万霞是哈锅子弟校一位有着近三十年教龄的老教师,收入却只有七百多元,尚不及公办校同等资历教师收入的一半。据了解,几乎所有的企办校教师收入都是这种状况。而且,一些国有企业还经常拖欠学校职工医疗、养老等保险费用。

  一位教育工作者说过这样的话:企办校如果不尽快进入社会,不但拖垮了企业,最终还会拖死自己。这是谁都不愿看到的。

  剥离之痛

  企办校改制已成大势所趋,而且是迫在眉睫。为此,我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积极引导扶持,采用改制民营、联合办学、教育资源整合等,把企办校逐步从企业中剥离出去,已经初步取得了一些成就。

  然而,校企剥离,绝非像改掉校名中的“子弟”二字那么简单。哈市国资委程向红副处长介绍,市政府从1996年开始一直大力推进企校分离,但至今在百余家企办校中,一共只分离了28所。主要是因为安置所需的资金很难到位,剥离方案未理顺。

  企校剥离,涉及到身份的转变,资产、资源的重新分配,因此不可避免地触及到了多方面的利益,引发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正在进行中的哈市亚麻小学的改革进程很有代表性。

  3月1日,记者走进亚麻子弟小学教师办公室。说起“剥离”,几位教师异口同声:“早就盼着这一天,可不知为啥就这么费劲儿!”

  据了解,从两年前开始,亚麻子弟校就运作着剥离,但一直没有太大的进展。2003年下半年,乘国家改造老工业基地的东风,剥离工作进入了实质阶段。12月31日,有关部门下决心在最后一天解决这个问题。那天晚上,全体教职员工被通知在办公室等待,说就要签约。然而一直等到八点,几方谈判没有成功,人们的心情由激动变成了沮丧。

  为何会出现这种结局?于校长解释说,主要是在人员编制方面没有达成共识。按师生配备比例,学校现有的64名员工中多出5人,地方不接收,企业又不愿自行安置。

  改制搁浅,使学校目前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上面的安置费用没有到位,而企业一方又认为剥离已经成为事实,不再继续投入。于校长说,我们教师的第一个月的工资都是学校自筹的,而且,企业拖欠教师们许多保险费用也没着落。

  此外,按有关方案,对剥离学校企业应在三年过渡期间继续予以一定的经费支持,然后逐年递减,一直到剥离结束;但是个别企业只想甩“包袱”,不愿担责任,甚至出现剥离前转移校属资产现象,这些作法常常使改革陷入僵局。

  省国资委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去年我省推进了七户企业办社会分离试点工作,基本完成。但在工作中,经费紧张是最大的阻碍,为此我们一直坚持稳步推进,分阶段实施的方案,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顺应改革的潮流,以大局为重,积极配合支持这项改革。

  剥离之乐

  校企分离,对企业来说是一项“减负工程”,而对于那些剥离了的学校来说,更是一个挣脱羁绊、浴火重生的绝佳契机。

  3月4日上午,语文老师管玉珍站在黑板前正在给学生讲课。她的声音里饱含着激情,能感受得到,她的内心里也流淌着欢乐的浪花。

  不久前,哈尔滨纺织印染厂子弟校(原名)刚刚结束了三年“过渡期”,真正成为一所地方公办学校。校长徐而娜对记者说,自剥离以来,学校教学条件也大为改善,教职员工的工资收入增加了将近一倍,因此工作积极性分外高涨。

  印染厂子弟校是一个有着20多年历史的企办学校,在市郊成高子一带小有名气。然而由于工厂经营每况愈下,老师们本来就微薄的工资经常被拖欠,在其他方面的投入更是少之又少。2000年末,在各方推动下,学校顺利与地方达成了整体剥离协议。

  学校划归地方后,人气急升,校园面貌也焕然一新。去年被列入哈尔滨市第五批行业规划方案中,投入一百多万元用于校舍的翻建维修。今年还将增加教研设备设施,进一步装备微机室、实验室。这些喜人变化,使得学校在周边的群众中的声望也越来越高,不但吸引了大量生源,而且还经主管部门批准兼并了附近两所规模较小的学校,使实力不断壮大。

  记者看到,修葺一新的校舍大门上,已不见了“子弟”字样,而代之以“哈尔滨天元学校”几个金光大字。说到改校名,徐校长说:因为我们是香坊区第一家剥离成功的企办校,所以为“元”,同时,这个名字也蕴含全体员工欲在新世纪乘势腾飞之意。

  剥离,让天元学校的近50名教师尝到实实在在的甜头,也让他们对自已和学校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哈量子弟小学的校舍,是一座已经30多年的红砖墙体的老楼,门和窗框破旧斑驳,透着沧桑。站在这破败的校舍前,校长刘文杰以非常肯定的语气对记者说,用不了多久,这里都会变成新的了!

  按照规划,哈量子弟校从企业剥离后,政府将加大投入,改善其教学条件。2006年,要在原址建新校舍。刘校长说,哈量校一直有着优良的传统,教师队伍过硬,这么好的基础,在政府扶持下完全可以进一步做强做大。

  虽然,在三年的“过渡期”结束之前,老师的工资收入仍维持在原有的较低水平,但他们说:时间长是长了点儿,但毕竟是有盼头了!

  生动的实践都已证明,企业办社会剥离得越早,越彻底,产生的社会效益就越显著。哈尔滨热电有限责任公司早在1997年就把附属的中学、小学剥离,教职工全部由企业收编安置,仅此一项每年就为企业减轻了数百万元的经济负担,大量的资金被投入到生产经营主战场中,壮大了企业的实力。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今年我省将加大分离企业办社会工作推进的力度,把重点放在一些中省直国有企业上,并总结前一段时间的经验教训,适时调整,出台更加完善的改革方案。相信届时,将会有更多的子弟校从企业中独立出来,在实现教学资源合理配置的同时,更增强国企的竞争力,推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进程。

  剥离让教职工们精神面貌一新,他们也实实在在地尝到了甜头。纺织印染厂子弟校女教师在课堂上的心情今非昔比。

  刚刚完成剥离的哈量子弟校,校舍条件有了改善,孩子们在宽敞的操场上愉快地玩耍着。

  政策导读

  企办校分离的原则

  分离企业自办的普通中小学校要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有关精神,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遵循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有利于基础教育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原则。

  企业管理中小学校的职能移交给当地政府。移交时,学校的资产整体无偿划拨;未经当地政府同意,任何单位不得侵占学校土地、校舍、设施;要确保教育资源不流失。学校人员的移交以移交前在职人员为基础,教师参照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编制标准并按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审定合格后接收,非教学人员按当地同类学校编制比例划转。

  多渠道筹措资金,落实企业分离自办普通中小学校所需经费,保障分离工作顺利进行。分离办学后的办学经费可采取企业与财政共同分担、逐年过渡的办法解决。以企业在分离前所负担的办学经费作为基数,地方企业由地方政府和企业协商确定经费负担比例,在三至五年的过渡期内,企业负担的经费比例逐年递减,过渡期后由地方财政全额承担。

  学校移交地方政府或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等项工作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地进行,要保持平稳过渡,不得影响学生上学,不得影响教育教学秩序,不得降低教育质量,学校正常的办学经费要予以保证。

  对少数偏远地区独立工矿区企业暂不能分离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部分,可通过适当返还教育费附加或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给予适当补助等办法予以扶持,保证企业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分离企业自办普通中小学,除政府接收外,还可通过办学体制的改革试验探索多种模式的分离办法。这类学校应允许其按民办学校机制运行,政府有关部门应予以支持。稿件来源:国家经贸委网站(黑龙江日报)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