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国内首例不对称连体婴儿分离手术在武汉获成功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10日09:23 荆楚在线-楚天都市报

  荆楚在线消息 (楚天都市报) (记者 左砚文 通讯员 彭晓兰 涂晓晨 毛永忠) 一对罕见的“骨肉相连”男婴,前天在汉成功分离,据称这是国内首例同类手术,不对称连体婴儿发生率约为20万分之一。

  3月5日,患儿陈毛毛在红安出生,被紧急转入协和医院。该男婴腹部连着一个只有下身的男胎躯体,且髋关节与男婴胸骨融合在一起。男婴的肠道还凸在腹外,仅由一层薄膜
黄页微成本营销方式 不见不散约会新主张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覆盖。医生诊断是一例未发育完整的双胞男婴,其中一个具有完整的基本生理功能。

  8日,协和医院小儿外科教授阮庆兰、副教授汤绍涛联手,3个小时成功分离掉寄生胎。阮庆兰说,这是她从事小儿外科40年来所遇第2例连体婴,5年前两个完整婴儿的腹壁和肝脏相连,术后存活一个。骨骼相连的,国内尚无同类报道。

  两个月后,医生将对陈毛毛再次手术,将其小肠等送回腹腔。相关报道版

  “神刀”分离连体婴

  记者左砚文通讯员彭晓兰涂晓晨毛永忠

  山区送来连体男婴

  5日下午,来自我省山区的一对夫妻抱着一个外形怪异的男婴来到武汉协和医院小儿外科。夫妻俩焦急地说:“孩子今天凌晨出生,生下来就是这个怪样子,求你们查查孩子得了什么病。”

  医生连忙接过孩子,发现男婴胸部连着一个比他体型略小的寄生男胎,寄生胎无头和上肢,但下肢及肛门完整。男婴腹部小肠外露,由一层半透明的薄膜覆盖着。

  经放射检查,寄生胎的髋骨还与男婴的胸骨连为一体。

  医生诊断,这是一例极其罕见的、未发育完整的寄生连体胎,其中一个有完整的基本生理功能,寄生胎则没有生命,需做连体分离手术。

  诊断令这对夫妻震惊不已,他们恳请医生立即手术,改变孩子怪异的外形。

  手术面临四大风险

  协和医院小儿外科主任汤绍涛说,连体男婴不对称不说,骨头还连在一起,手术难度高风险大。

  首先是麻醉难度大。因新生儿体质非常娇嫩,麻醉极易造成患儿缺氧窒息。

  其次是止血要求高。患儿体重为3000克,其体内只有240毫升血(体重×8%),如果手术过程中出血量达到10-20毫升,即可能致命。

  其三是分离骨头不易。手术须在显微镜下,用电刀精细地剥离,在不损伤骨头的情况下,分离掉寄生胎髋骨。

  最后,修补脐膨出不好把握。如果不将外露的小肠塞进腹内,患儿随时有生命危险,但强行塞进去,也可能引起患儿呼吸衰竭。

  如果孩子长大一点,手术风险就会相对小些,但孩子父母坚持要求尽快手术。该科教授阮庆兰和汤绍涛反复论证手术方案,决定联合实施这台高难度、高风险手术。

  成功分离连体男婴

  8日上午10时30分,连体男婴被送进手术室,麻醉医生为他们进行了全身麻醉。

  两位专家将患儿右胸与寄生胎相连的皮肤切开,细心地找着流往寄生胎的动静脉,并及时结扎止血,哪怕是一根细小的毛细血管,他们也谨慎地止着血。

  剥离开双腿和臀部后,肉眼可见寄生胎髋骨与患儿胸骨融合在一起,手术难度陡然增大好多倍,稍有闪失,患儿随时可能下不了手术台。

  两位专家用电刀精细地分离着骨骼,万幸的是,髋骨没有穿透患儿胸骨,损伤心肺。医生将融合的骨头完全分离后,寄生胎从患儿胸前成功分离。

  随后,两位专家采用进口涤纶修补材料,包裹覆盖了男婴外露的小肠。

  下午1时30分,患儿被送进重症监护室,这起罕见的骨联体男婴分离手术宣告成功。

  汤绍涛说,手术虽然成功了,但婴儿腹部有直径达10厘米的皮肤缺损,对其呼吸非常不利,情况还很难预料。两个月后,还得再次手术,将外露的小肠等送回腹腔,移植皮瓣“补”好腹缺。

  连体婴的成因

  汤绍涛说,连体婴儿产生的原因是:孕妇怀孕21天左右,受精卵在分裂成两个胚胎的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致分裂不完全,随后受某种因素影响出现部分融合。

  除遗传因素能引起受精卵分离障碍外,孕妇怀孕过程中受到有害气体、有害物质或放射线侵袭,孕妇患病毒性感冒等,也是连体婴儿产生的主要原因。

  汤绍涛提醒说,孕妇要注意远离有害气体、放射线等污染源,患感冒时要及时治疗,并在医生指导下安全用药。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