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义务教育何时才能彻底回归其本来定义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10日11:43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本报记者 毛浓曦 义务教育应由政府埋单,但在农村则是农民出钱,即便在城市,义务教育也不纯粹 张念前是在兰州贩菜的陕西农民。今年春节过后,他和妻子就为孩子的上学问题发愁。找了好多学校,人家要么直接拒绝,要么提出数千元的费用。眼看就要开学了,他只好
张念前至今也想不通,他的孩子为什么非要到户籍所在地上学?实际上,与他拥有同样疑问的人多得难以想像。据有关部门估算,现在全国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在1亿人左右。其中,面对子女上学问题的人绝非少数。 如今,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代表、委员热切关注的焦点:义务教育应该回归“义务”。 国情决定的特别形式 “农村的义务教育,没有体现‘义务’教育的真正含义。”来自安徽霍山县的文家庭委员大声疾呼,“我认为,义务教育的概念,一是指学龄孩子有义务接受教育,二是公民有义务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去接受教育,三是国家和政府有义务向适龄儿童提供教育。” “同是义务教育,城市的国家办,农村的农民办,流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便面临着被排除在义务教育之外的危险。”许多代表、委员都谈到了这一话题。 在农村,义务教育由农民自己“埋单”,教师的工资、学校建设的费用、学杂费用等,实际以各种税费的形式落到农民肩上。即便是在城市,一个孩子每年的上学费也动辄几千元,义务教育并不彻底、纯粹。如今,农村孩子随父母进入城市,又产生了新的盲区。 但同时,代表、委员们也承认,这种不彻底的义务教育是我国国情所决定的。长期以来,我国国力有限,而需要教育的人口太过庞大。尽管这种特殊方式有失公允,却基本解决了普及教育问题,在提高国民素质上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1986年4月12日,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布实施;2001年的第一天,中国向世界宣布,我们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至2002年,“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全国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3%。 这表明,绝大多数适龄孩子享受到了教育,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回归”可行性有多大 但是,教育的飞速发展并不能成为回避问题的借口。 任玉岭委员说:“农村义教的核心问题是经费不足,尽管近年来把教师工资、办学经费由农民自筹改为‘以县为主’,但由于全国50%的县是财政赤字县,绝大多数欠发达地区的义教经费,仍然是‘农村教育农民办’,问题的实质并没有改变。” 柏均和委员、李必成代表、鲍隆清代表……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行业的代表、委员,不约而同地提出:要加大对农村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义教的投入,尽快研究解决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使我国逐步走向彻底的、全面的、公平的义务教育。 照这个“药方”,毫无疑问能彻底解决义教的普及,体现出“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但矛盾在于,以现有的财力,这份普及义教的大“单”,国家能不能“埋”得起? 李利君委员算了一笔令人信服的账: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增强,财政收入明显增加,2003年全国财政收入21691亿元,较上年增收14.7%,而近年全国义务教育每年的杂费(学费的最大头)总收入不超过400亿元,这在财政收入中不过九牛一毛;在“以县为主”的教育经费管理体制保持不变的基础上,400多亿元的杂费由各级财政分摊后,我国就可以基本实现对所有学生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还可通过其它渠道,如发行教育债券和义教彩票等来补充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所需的财力缺口,或者将现有的各项彩票收入按一定比例划归资助义教的专门基金。”李委员说。 如何走向彻底的“义务” 但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中国有十几亿人口,再大的成果一平均就变得很小,而再小的问题合起来就是天大的问题。在解决义务教育的投入上,也必须考虑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毕竟,中国是一个正在发展的国家,急需用钱的地方太多太多,不只是一个义务教育在等待解决。 代表、委员们当然清楚这个现实。正是立足这个现实,他们选择了“步步为营”的路子。 文家庭委员建议首先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文委员说:“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可分步实施、逐步推广,可先在部分地区实施免费义务教育试点,试点可考虑在中西部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进行;在免费的项目上,可先减免学费、书本费;第二步减免杂费和提供生活补助费;试点成熟后,面向全国推广。” 为了让“同一蓝天下”的农村孩子,享受与城里孩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文委员提出了四点建议:农村基础教育必须坚持城乡教育统筹;出台对公款招待征收20%的教育税,全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发行教育彩票,筹集农村基础教育资金;鼓励企业、个人捐助和到农村去兴办基础教育。 任玉岭委员提出的办法是:对各省、县的人均财政进行定量分析,划分出义教投入“以县为主”、“以省为主”、“以国家为主”三个层次,解决义教难题。 李利君委员提出的对策有三:分步实施,逐步推展;合理分摊费用;用法律保障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 特别是在解决费用上,李委员的建议十分具体,从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地(市)级财政,到县级财政、乡政府,各据不同能力负担不同义教费用;总的考虑是,对东部发达地区,实行原则上的由各市县承担本地义务教育经费。 相关链接: ———1949年以前,中国的基础教育十分薄弱,教育发展最高的1946年,全国只有幼儿园1300所,小学28.9万所,中学4266所。 ———新中国成立50年来,中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截至1998年底,全国已有幼儿园18.14万所,在园幼儿2403.03万人;有小学60.96万所,在校学生13953.80万人;普通初级中学63940所,在校生5363.03万人;普通高级中学1.39万所,在校生938万人;有特殊教育学校1535所,在校生35.84万人。 ———如果将各地2000年~2002年3年的9年义务教育按时完成率平均值分成高、中、低3类,高类是在80%以上的省份,中类是在60~79%的省份,低类是在60%以下的省份。按这种分类,我国有8个省区属于低类地区,包括四川、贵州、西藏、甘肃、青海、宁夏、云南、海南等省份。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基础教育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基本上由政府承担,政府的投入一般都在85~90%以上。2002年,在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中,政府占的比例仅为76.7%,这一比例显然偏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