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医院的变革势在必行 企办医院剥离摆平几道“弯”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12日08:46 黑龙江日报 | |||||||||
本报记者 黄春英伴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东风,企业医院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如果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一盘棋,那么作为企业主要辅业之一的企业医院,则是这盘棋中一颗重要的棋子。尽管每走一步都费尽思量,进退艰难,但在整盘棋千军万马蓄势待发的大局下,企业医院的变革势在必行。变革就是机遇,与其共生的是挑战。
变革 哈市20家企办医院将“单飞” 伴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东风,企业医院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2003年8月8日,在全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国有企业改革工作会议上,省委副书记、省长张左己对我省老工业基地改造、国企改革作了全面部署:要在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主辅分离上取得突破。对于企业医院等社会职能和各种辅业,要实行带资分流,或整体出售,改制创办面向市场、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所有的企业都要从实际出发,立即行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2003年12月20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在“国有经济长春论坛”上传出信息,2004年国资委将着力推进东北地区中央企业分离所办社会机构、分流富余人员工作,重点分离学校、医院等社会公共事务单位和行政事业型单位。 与此同时,我省省会城市哈尔滨,也决定将在加快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方面作出重大改革:到2005年,对市属24户企业办的41所中小学全部分离完毕;对市属24户企业办的24家医院分离撤并20家,使其由单纯为企业服务转为面向社会服务,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以上种种权威消息表明,作为国企的主要辅业之一,企业医院走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企业将逐渐对医院“断奶”,已在企业的羽翼下生活了几十年的企办医院,将融入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中独自生存。 众所周知,企业拖家带口办社会,这一国有企业的通病,一直是制约国企发展的痼疾。现在,企业职工已逐渐加入医疗保险,企业每年要为职工投保,同时还要养活医院。这样仅为职工就医问题,企业就要双重投入。而且大多数企办医院都负债累累,这个包袱实际上也要由企业来背。早有业内有识之士指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点是搞好国企,而要搞好国企,必须使其卸掉历史包袱和社会负担,轻装上阵参与市场竞争。 据了解,目前,我省已有300多个医院、学校等辅助企业与主体分离,近3万名职工“另起炉灶”。但这个数字并不令人乐观,因为和辽宁省相比,其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已完成80%,而我省仅仅完成了5%。从1998年起,辽宁实施了国企3年脱困计划。相当一批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被剥离,其不良贷款率随之下降了7.9个百分点,居东北三省最低,160多万国企职工走向社会,企业的负担减轻了许多。 争论:医院分离是不是辅业“起义”? 有人将企业与企业医院形象地比喻为父亲和儿子的关系。虽然从宏观上来看,企业办社会对企业是个沉重的负担,但从微观的具体企业来看,真正要将多年的福利取消,也就是让养大的“儿子”分出去,一些企业并不愿意。多年来,企业职工习惯于看病不花钱,家属花半费。有些企业领导担心医院分出去后,职工医疗保障的水平会降低,看病也不再方便,尤其是那些经济效益比较好,尚能养活得起医院的企业。 曾有一家地方企业医院被省城某大医院相中,准备将其收编,但遭到了企业的坚决拒绝。企业委屈地认为,在自己年老时,医院这个“儿子”翅膀硬了,就要不管“父亲”了。有的甚至认为医院要“起义”。据介绍,虽然我省国有企业进行主辅分离早已于六七年前开始,但进展比较缓慢,而企业领导认识不统一,固守着计划经济观念,一直等待观望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而医院对此的反应又如何呢?据哈尔滨市卫生局政策法规处处长刘忠生介绍,由于一些企业经济效益欠佳,对企业医院的投入也逐年减少,使得大多数企业医院多年负债经营,生存十分艰难。从哈尔滨市来看,哈市共有企业医院116所,其平均床位使用率为45%%,比全市医疗机构平均床位使用率低7个百分点。 如今,医疗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但大多企业医院设备陈旧、技术水平低、没有名医和专科优势,竞争力很差。而且企业医院机制僵化,仍然沿用着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没有权力花钱进设备,没有权力引进高层次人才。企业医院的发展基本落后于社会医院20年。因此,大多数企业医院都愿意脱离企业,不再受束缚,独立生存,自由发展。 一位企业医院的医生说,我们希望医院脱离企业,因为医疗行业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企业领导对此并不熟悉。现在企业对医院管得过死,尤其在人事管理上。其实我们并不愿意成为企业的负担,让企业背着走,我们希望自己走。我们医院有很多医疗人才,我们并不怕走向社会,也有能力在市场上生存下去。 前景:用全新的理解去适应市场 早有经济学家指出,解决国有企业进入市场遇到的问题,都必须通过发展生产力、提高效益来实现。发展,才是化解一切矛盾和问题的良药。因此,企业办社会是不是包袱,关键看它是否能发展生产力。有媒体报道,长春一汽集团不仅没将十几所企办医院看成包袱,而且还投资7000多万元购进最先进的设备、引来优秀人才,把医院办成当地最好的医院。由此可见,面对企业办社会这一难题,只要对市场有全新理解并主动去适应,过去的包袱也许就是明天的财富。 省卫生厅医政处处长杨松说,从深化企业改革和卫生改革的大环境可见,现在企业与医院分离已是大势所趋,无论是企业,还是医院的领导和职工,都应该摆脱陈旧的计划经济观念,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分离。牡丹江市一企业不仅高高兴兴地将企业医院“嫁”给了一个地方医院,而且给医院带了200万元的“嫁妆”。企业认为,与其背着医院这个负担,不如趁着其有资本的时候“嫁”出去。这样,不仅给医院一条生路,而且医院的地址在厂区,其实仍然可为职工服务。 化解国企包袱坚持三个原则 “2004年国资委将着力推进东北地区中央企业分离所办社会机构、分流富余人员工作,重点分离学校、医院等社会公共事务单位和行政事业型单位。结合东北地区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支持企业加大分离富余人员的力度。”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日前在国有经济长春论坛上透露说。 国资委规划发展局局长王晓齐说,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费用由中央财政予以适当补助,企业社会公益单位、社会公用事业单位、社会福利单位和后勤服务单位则区别不同情况,分步分离。 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司唐元副司长认为,化解国企的企业办社会、富余人员和不良资产这三大包袱,要坚持三个原则: 一是要稀释成本。东北国企现在的成本,不外乎职工身份置换所需成本和分离企业办社会,不良贷款要缩水所需的成本,这都是长期积累形成的。我国的经济总量膨胀很快,货币膨胀更快,现在看起来数字很惊人,十年或五年就只是非常小的一块。所以,应将以前长期积累形成的成本放到以后逐年来消化,否则改革的路子走不出来。 二是安置职工和优先补偿职工。对国家有贡献的职工,国企出售后,不能把他们一推了之,要尽量安置好,目前破产企业的补偿水平是很不公平的。 三是企业改革要真正改制,要进行着眼于发展的改制。企业不能随便关门,一个企业发展了几十年,可能“账面”不好看,但它有市场渠道、成熟工人等无形资产。完全可以将这些有效资产剥离出来,让职工待职安置。解掉包袱后,重新组建新公司。 点评 哈尔滨市卫生局政策法规处处长刘忠生 企业医院剥离大致可分为五种途径:一、条件较好的企业医院按照自愿和属地化管理原则,由企业与当地政府协商移交,将医院成建制移交当地政府;二、规模大、技术水平不高的企业医院可改造成为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国有民营、委托经营和合资合作等形式的营利性医疗机构;三、规模较小,坐落在厂区或家属区内,可组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四、规模小、条件差的企业医院,可与其它医院进行兼并、合并,也可由企业、内部职工、社会法人一次性买断,变为营利性医疗机构;五、无生存能力,社区服务人口少于规定服务标准,原则上就地解散,由本企业自行消化。 在企业的羽翼下,企办医院曾经是职工及家属看病的依赖。(黑龙江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