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焕友妙解“宏观调控”:不一刀切 不急刹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12日09:50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3月12日电 题:“不一刀切,不急刹车”——全国人大代表陈焕友妙解“宏观调控” 新华社记者 陈芳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适时适度进行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针
他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000美元,这是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从面临的矛盾和国际发展经验看,我国国民经济能否顺利发展,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决策。 去年下半年以来,有关经济形势是不是“过热”的问题又开始议论起来。应当说,我国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这是一个基本判断。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少数行业和地区存在着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部分资源消耗严重等。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种情况1993年后也曾出现过。”陈焕友代表说,当时包括江苏在内的不少地方出现了投资规模过大、某些领域某些行业发展偏热的现象,金融、市场、能源、原材料和运输等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问题。面对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新形势,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指示精神,当时江苏省委、省政府经过反复思考后认为,必要的调控是需要的,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听之任之,但也不能简单地急刹车,调控的最终目的是要更好地发展。因此,必须立足于保持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采取相关调控措施,以适当的办法解决发展偏热问题。 我们曾提出了“快的不用刀子砍,慢的不用鞭子赶”的理念。十几年的历史证明,我们抓住了宏观调控的历史机遇,既没有放任不管,盲目搞重复建设,又没有不分青红皂白地急刹车,而是从实际出发,下大力气搞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如农田、水利、交通、电力、通讯和扩大高校招生规模以及下大力气发展外向型经济等,为江苏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这次宏观调控是未雨绸缪,抓得早,表明中央对经济运行的全局有着准确的判断和把握。陈焕友代表认为,分析当前投资大幅增加的原因,可以看出这是外力和内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外力”:国际资本持续向中国转移,长江三角洲地区尤其受到国际资本的青睐,投资领域逐渐向重化工业、服务业覆盖。这是因为中国有劳动力价格较低等有利条件,总体上讲是成本“洼地”,而且是一个尚未完全开放、增长潜力巨大的经济体,对国际资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不能轻易丧失这个机遇。 “内力”:主要由两方面组成。一是日益庞大的民间资本,二是快速成长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带动的对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的巨大需求。至于个别、少数行业和领域投资增长过快,主要还是市场导向问题和市场机制发育不充分的结果。 从全局看,中国的发展需要更多投资,某种意义上讲,目前不是投资过多,而是投资不足或滞后,当然不是所有地方、所有行业都是如此。应当看到,我国的人均占有能源和土地等资源的水平很低,生态系统也十分脆弱,国家一方面在对外方面要鼓励企业走出去,切实利用好国际资源如相对便宜的能源、土地,另一方面,在国内要鼓励各类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淘汰落后装备和工艺,发展资源节约型经济。只要新增投资符合有市场、有效益、节约能源、不损害生态和环境这些要求,就不该限制投资。 “上起来爬坡非常难,下起来滑坡快得很,力度太大容易导致通货紧缩,将来再启动困难会很大。”陈焕友代表说,宏观调控的经验告诉我们,调控的力度一定要适当。所以既要控制住部分行业的过度投资,又要注意把各地方、各方面及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在工作指导上仍应本着有条件的地方能快则快,有基础的产业能大则大,应该办而又有能力办的事能早则早,可以达到的目标能高则高的思路。要提高经济调控能力,改进调节方式,要靠市场手段(无形的手)和行政手段(有形的手)相结合,但主要靠市场手段。努力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的环境,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要缓和能源、原材料等瓶颈制约,要熨平周期,淡化周期,防止经济大起大落。 相关专题:2004年全国“两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