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城市化:泉州有条件把“车”开快些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13日17:14 海峡都市报

  N本报记者 陈佳裕

  本报独家专访中国小城镇建设著名专家刘福垣

  小档案

04年加盟好项目大联展 一起邂逅阳光有情人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刘福垣,1944年9月出生,1970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所副所长、国务院特区办研究室副主任、宁波市副市长。1997年6月任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副院长,兼任中国人力资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国内著名小城镇建设问题专家。

  刘福垣参与国家“九五”、“十五”规划专题研究,曾赴澳大利亚、日本等国进行学术交流、讲学;近年来有多个学术专著出版。

  刘福垣长期从事小城镇建设、城市化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其学术理论对我国小城镇建设实践产生过较大影响。

  此次来安溪前,已曾多次前来福建调研,对福建、泉州小城镇建设有较深了解。

  3月11日,著名的小城镇建设问题专家、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应邀在安溪“闽南论坛”年会,发表题为“关于城镇化的几个问题”报告。

  正值中共中央今年一号文件发表和今年全国“两会”举行,解决“三农”问题,加速小城镇建设,成为全国上下关注的焦点,刘福垣先生此行因而格外引人注目。3月11日中午,刘先生在安溪愉快地接受本报独家专访。

  解决“城中村”靠地租政策

  背景速读:1999年1月至当年底,泉州农村进行大规模“拆旧建新”。资料显示,仅当年1月至11月,泉州农村共拆房244.93万平方米,与此同时新建房屋210万平方米。从1999年起至今,这项工作仍在继续。伴随农村拆旧建新,镇区、县城也相继进行拆建,迄今泉州11个县(市、区)仍在进行此项工作,拆旧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

  5年来的大规模拆迁,大大改变泉州城乡面貌,但在泉州市区、石狮、晋江等地城区,遗留着一定数量的“城中村”,它们在新城区建筑包围中,维持着旧村落状态,虽然其中也有部分民宅翻建,完成“村改居”,给予“市民”身份,但居民生活状态并没有因此改变。

  记者:全国此类事多吗?如何看待“城中村”?外地有什么好办法改造“城中村”?

  刘福垣:“城中村”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不仅泉州有全国到处有,就是发达国家也有。我到日本讲学,在东京成田机场,就看到过机场旁的两个“城中村”,他们的问题几十年无法解决。

  小城镇建设无法做到干干净净——彻底拆完、彻底建新,因为这不切合实际。有时是因为客观条件尚不具备,有时是群众的意愿还不能与政府同步。

  我在宁波挂职副市长时,也遇过许多这类问题。深入解剖发现,是因为我们的政策有漏洞,农民两边都想占好处:城的方面,可以享受城市公共设施带来的物质文明,可以享受养老、失业、用工和低保市民待遇;农的方面,可以拥有不受城市地价影响的大宅院,居住成本与农民一样,可以不必付出由农民向市民转化的个人成本,如素质提高、生活习俗改变等。

  “城中村”居民占了政策漏洞的便宜,但解决起来不能试图“消灭它”,而要靠建立健全地租政策,把漏洞堵上,提高其居住成本,吸引他们走出,这方面上海、北京、深圳都有成功经验,泉州可以调研后尝试。

  不愿当市民社保来引导

  背景速读:泉州小城镇建设和中心市区拓建,使成千上万的农民改变身份成为城市居民。目前泉州全市建成区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由1999年的16%提高到40%,非农人口同期由13.2%提高到近20%。

  但是在身份转换中,一些农民不愿成为市民,一些已经“农转非”的人,还闹着要“非转农”。据了解,这一现象成因复杂,有的是因为生育的城乡差异,有的是因为农民失地担心生活出路,有的则是居住观念陈旧——闽南农村住房喜欢单门独户,有天有地,不喜欢楼群聚居。

  记者:过去农民对进城当市民求之不得,现在出现农民不愿当市民的现象,这种变化说明什么?怎样看待政策差异,是失地保护和城乡观念差别带来这一问题吗?

  刘福垣:农民不愿当市民,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原因是有些地方在推进小城镇建设时,还在沿用计划时代的老概念,即“市民”与“农民”,拿这种概念,特别是带这种思维方式动员农民,农民当然不干。

  我们提倡用“居民”概念,全国不少地方也这样改了。好处在哪里?在于据实告诉农民,城镇已不是过去的城镇,他们必须为这种转变付出个人成本——比如购房,同时他们还必须成为城市共同建设者,与此同时分享城市两个文明。

  除了中性的身份概念“居民”作引导,解决农民不愿当市民,关键是要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农民失地要按法规政策足额补偿;离开土地后从事其他行业,要学习培训,要为他们广开就业门道,要有资金、政策扶持;生老病死、失业、子女就学,要落实同等社会保障。

  农民不当市民,是因为有后顾之忧,把社保做好、做实,没有农民会不愿当市民当居民的。推而广之,地方政府把社保做起来,是当前推动城市化的关键,这是政府政策成本应当出的。

  虽是“空壳村”不是“钉子村”

  背景速读:泉州农村拆旧建新推动小城镇建设,使许许多多农民住上新房,过上崭新生活,但是在这些新镇新村附近,总可以看到一些没人居住的“空壳村”、“空壳镇”,或者是自己住上新房,旧房作出租收益。建新不拆旧,新旧并存,在泉州城乡比较普遍。

  记者:建新不拆旧,使泉州本来就少的建设用地资源更少,而且“新旧并存”使小城镇居民生活形态难以改变,有人视之为“钉子村”,您以为呢?有什么办法?

  刘福垣:这同“城中村”一样,也是农民享受两种利益的问题,但不是“钉子村”,只要把农民的合理利益考虑到,拿出好的规划,“空壳村”就能解决。

  政策漏洞,操作失误,或把小城镇建设当做“政绩工程”,是导致“空壳村”的原因。农民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双重利益,这不是农民的过错,回过头来,要农民放弃既得利益,就不能强制剥夺,不能看作“钉子”。

  我在宁波工作就有一个体会,要“破壳”先找居民商量办法,了解“空壳村”给他们带来多少利益,然后拿出规划,如建市场营业场所,他们能得多少利益,把账算明白。这样,居民不仅同意还很高兴,问题就解决了。

  泉州的具体情况不很了解,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是要考虑居民利益,通过符合要求的规划解决,既符合城市城镇发展大利益,又兼顾居民的现实利益期望。

  加快城市化泉州条件好

  背景速读:截至去年底,泉州非农产业占泉州经济总量比重约90%,而非农人口仅20%左右,有一个说法一直流行于泉州,即当地城市化远远落后于工业化。

  目前泉州工农业总产值超20亿元的有26个镇,超50亿元的有3个镇;年财政收入超200万元的有35个镇,超400万元的有15个镇,超亿元的有4个镇,小城镇成为泉州巨大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但是小城镇只是当地上万家私营企业设厂经营的地方,巨大的社会财富为少数人所拥有,虽然镇区居民也是社会受益者,但是他们无法成为城市化的物质推动者,而少数社会财富拥有者,他们的家属子女早已定居城市,也缺乏推动小城镇建设的利益动力。

  如此,需求者与有能力的推动者分离,工业化在泉州难以化为小城镇建设的主推力。

  记者: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什么关系?如何缩小泉州城市化与工业化差距?

  刘福垣:首先要正确理解“工业化”概念,应当说,中国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泉州民营经济发达,工业产值占比突出,但这不是工业化的本质。不要以此强求自己要如何城市化,以跟上工业发达状况。

  “工业化”内涵在世界工业发展中经历了变化,现在主要指生产方式变化。“城市化”狭义上是讲生活方式变化,两者有联系并互不因果。

  泉州的情况,准确描述不是工业化如何高,因为生产方式并不现代化;而泉州城市化,也并不是人们描述的差距有多大,因为当地居民生活方式,横向纵向比较,变化都不小。

  强调不要用工业化给自己发展城市化压力,目的在于奉劝地方政府发展城市化,要切合实际:一个是能力的实际,一个是群众意愿的实际。

  泉州有很好的加速城市化的条件,比如小城镇建设,泉州在福建在全国都算较好。目前安海、蚶江两镇是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验镇,水头、英林是福建省示范镇,陈埭、梅山等14个镇是省级试点镇,整个泉州正在建设的就有100个镇。

  这些条件别的地方比不上,加上乡镇企业基础在全省全国都很有名,可以吸纳大量本地人口就业:县、镇两级财政收入,对城市公共投入有可靠的物质保障。只要规划好、总结好,泉州完全有条件加速城市化,继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至于推动力问题,不能说财富在谁手上,谁与谁分离。小城镇建设、城市化,规划权在政府,推动者也是政府。只要规划好发展好,企业主还会回到小城镇,把钱投到小城镇,这是吸引力如何的问题,不是人家在小城镇赚了钱,就一定要人家建设小城镇、留在小城镇,这不现实。

  机遇很难得泉州要抓住

  背景速读:1999年,泉州提出“第二次创业”,正赶上全国小城镇建设启动,5年来持续建设,泉州城乡面貌欣欣向荣。去年该市提出“再思考”,给小城镇建设和城市化,注入新的活力。

  当前泉州经济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之中。不久前刚结束的泉州“两会”,加快发展、加快建设成为主题。

  记者:今年初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给解决“三农”问题提出具体意见,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提案议案中“三农”问题占绝大多数,全国上下都感到农村发展出现新时机,您认为泉州应当如何抓住这一机遇?

  刘福垣:中共中央今年一号文件,对解决“三农”问题提出具体意见,非常鼓舞人心;本次全国人大会,我作为代表,聆听了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其中不仅有解决“三农”问题的时间表,而且算在一起,政府对农村投入将达到前所未有的1900多亿元。

  随着农村生产力释放,农民零负担到来,以及农民收入增加,中国小城镇建设必将迎来一个最好时期,这是令人振奋的。

  作为泉州抓机遇,应当说还有更大的优势,因为这里的农民群众负担不大,而建设小城镇,发展城市化热情很高。随着各项新的“三农”政策的贯彻到位,必将激发泉州居民群众的更大热情,推动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